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李芳术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李芳术

广东电白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部分面临巨大挑战和契机。只有不断完善其质量和给排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道路交通和人们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本文将主要围绕"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应用措施,旨在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整个建设过程要以海绵效应为指导,能够改善排水功能,优化基础设施体系[1]。不仅能够防雨防洪还能够将雨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作用

1.1提供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导向

对于目前我国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不规范问题,特别是在下雨过后,城市就像一个巨型水坑,排水速度较慢,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说明排水体系中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雨水累积、难以下渗造成的排水停滞等,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然而正确运用海绵城市观念,却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式在老城区中主要体现在对排水体系的整改方面;针对新城区则主要体现在科学设计中,以此提升城市自我恢复能力,轻松避免雨天难排水的难题。

1.2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中引入这种观念,不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保持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建造观念,其不但结合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等要素,还直观表现出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不动摇的态度。所以在市政道路给排水体系中按照海绵城市观念能大大加快城市发展进程,同时能提高水资源使用率。无论是在城市用水还是吸收用水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

1.3提升资源综合使用率

将海绵城市观念成功应用到给排水设计中,能最大化充分利用城市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市政道路排水承受巨大压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改善和增加已有的排水设备和管道,依据实际情况搭建健全的、先进的、通透性能好的排水体系,提升道路渗透力,聚集比率而且进行反复使用,从而高效提高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综合使用率。

2.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情况看,排水设施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城市,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2.1给排水设施不完善

老城区给排水设施建设年限较久,随之城市的快速发展,现有管道的结构构造、管道长度、管道质量等均无法满足城市给排水负荷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由于给排水、地下结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设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严重落后。

2.2极端天气下排水难度增大

我国是内陆国家,极端天气增多,给城市排水系统很大压力。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易逝性和小尺度等特点,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出现供水污染和内涝。

2.3雨洪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需要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硬化率增大,雨水无法下渗,直接排到地下排水管道,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还增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分析

3.1 路基的排水设计

为了提升城市给排水设计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之前先对道路的路基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区域路段的要求对该方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市政道路的路基透水性不强,需要采取措施提升路基的排水性能,例如使用换填技术对路基进行处理[3]。此外,不能够仅考虑路基的排水性能而忽视路基的稳定性,还需要使用夯实、碾压等方式对路基进行处理。

3.2人行道和车行道设计分析

我国传统的人行道和车行道路面铺装设计中使用的都是透水性差或非透水性的材料,这样就会导致雨水量较大的季节路面湿滑,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出行,还阻止水分进入地下,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的温度。在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人行道和车行道设计中,通常将透水铺装路面的方式对路面进行建设。这样的设计能够促使路面积水快速的渗入地下,从而有效的调节市政路面的温度和湿度。不仅可以补充城市地下水位、调节城市环境,还能够降低路面积水对路面的破坏。尤其是对车行道进行设计时,使用在路面部位的透水性较强的沥青混凝土可以加快雨水的渗透,使用在下层和基础部位的材料为不透水性的材料,可以有效的阻止雨水或污水对路基的破坏,促使雨水能够顺着已修建的斜坡进入绿化带或检查井之中。

3.3 绿化带设计分析

在对绿化带进行设计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雨水收集进行设计:路面材料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促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表层,然后留到预先设计的绿化带雨水收集口出。因此,绿化带的高度不宜过高,应设置在路面下方15到20cm范围之内,并且不得低于绿化带中土壤的高度;

(2)对水质进行过滤设计:对城市道路上积存的雨水进行过滤设计有助于提升地下水的清洁程度和避免地下水污染,促使所收集到的雨水能够用于多种地方。为了进行水质过滤设计,需要在工程施工中先铺设一层种植土,在种植土上层铺设一层砂石层,再埋设渗透管。这样的设计方案能够提升雨水的渗透量以及水质的清洁度;

(3)进行滞蓄缓排设计:对绿化带进行滞蓄缓排设计指的是在对绿化带整体结构了解清晰之后对导流系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工作,促使雨水能够更好的渗透到地下[4]。主要的设计工作有:在雨水的设计口处设计明沟,明沟的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沉淀,对雨水进行天然的过滤;在明沟的两侧进行出水沟渠的设计,出水沟渠的作用是配水;

(4)进行雨水排放设计:雨水排放设计是指对溢流系统进行设计,即将地势较洼的位置的水进行导流等。

3.4搭配设备

道路排水中最为重要的设备就是路缘石,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缘石,另一种是立缘石。其中平缘石的高度要和附近地表维持相同,而且能使雨水顺着雨水口或者绿化带方向流动,以防产生积水。立缘石则比较不同,可以微高出其他地表,当雨水降落到路面时能朝雨水口出聚集。然而结合其自身特征,不能保证雨水顺利流入绿化带内。要想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使用打孔式或间隔式的立缘石。

另外,在传统施工设计中,路肩边沟的布置也是利用混凝土材料的表现。但在现实中却容易造成堵塞,不但破坏其美观,而且在过滤雨水方面没有任何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对植草沟展开合理使用,也就是说在地表沟中栽种植物,以此达到收集雨水和传送、过滤和排解的目的。

4.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项目建造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水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观念指引下,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要格外注重对特殊位置的合理规划,确保城市绿地和道路的有效连接,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119-120.

[2]李春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6):13.

[3]宋旭升,王辉霞.“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07):128-130.

[4]刘国良.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8,25(05):115-116.

论文作者:李芳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李芳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