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昕[1]2004年在《从产业价值链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文中提出本文第一章从汽车零部件,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等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产业链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结合汽车产业链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特点,提出了产业链的价值产出这一概念以及影响价值产出的五个方面。 第叁章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外部环境特点,那就是汽车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大规模兼并重组,新一轮技术创新,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和模块化,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产业价值链的变化。还简单介绍了入世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影响。 第四章用详细的数据描述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在行业结构分析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价值链价值产出的五个方面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寻找对策,然后进一步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文章的最后介绍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两个代表性的企业:上海汽车和万向集团。
于焱[2]2008年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特征和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现状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行了论述,构建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首先从对竞争力内涵和定义的讨论、按照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论述了关于竞争力定义和理论来源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一个竞争力来源的分析框架。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研究现状出发,选择以产业层面的竞争力作为重点来研究,明确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框架,利用产业竞争力过程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探寻我国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其次,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叁个方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对比,阐述了在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无论从产量、投资力度、技术水平、生产供应方式以及配套关系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欧美国家,并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的局限性;第叁,本文探讨了跨国汽车零部件资本进入我国后所带来的变化,论证了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拉动作用,阐述外资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第四,本文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大省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本质特征;第五,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特点,指出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问题;第六,本文通过对区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分析,实证了这种评价方法对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作用。最后,本文结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特点,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并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陈才源[3]2015年在《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占据世界汽车产销量的首位。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与汽车整车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制约了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实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思路,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体系,完善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理论研究上采用综合归纳方法,在实证研究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方法、软系统方法论和综合评价方法等进行本文的研究。本文第2章梳理了相关概念,对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等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归纳,探究产业融合的理论机制以及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第3章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分析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历程描述基础上,从产业规模、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产业链地位及产业融合状况等方面剖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运行现状,分析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价值链及“整零关系”,总结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章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升级的融合化作用,从技术创新的融合化、消费者需求的融合化、政策环境等方面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动力因素。第5章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路径与模式类型,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了与信息产业融合、与节能环保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带动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路径,并从组织结构升级战略、技术研发升级战略、产业价值链延伸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品牌战略等五大战略构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战略体系。第6章结合定量的层次分析法(AHP)方与定性的软系统方法论(SSM)框架,建立了评价框架,构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实证评价。第7章构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保障机制和其他机制构成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保障机制逻辑模型,提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系统对策建议。实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应在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优化融合性产业集群关系、优化产业内外部结构关系、优化人才队伍、优化金融及财政政策、优化基础设施水平、发挥主机厂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在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上,要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完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平台,促进集群化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加快企业兼并与重组,大力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优化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结构;建立汽车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构建汽车零部件产业人力资源平台,加大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信贷扶持和财税支持。在市场推广、协同研发、资金及奖惩措施方面发挥主机厂对零部件企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动力要素,提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融合式升级方向与路径,构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战略体系。(2)结合定量的层次分析法(AHP)与定性的软系统方法论(SSM)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评价框架,建立了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评价。(3)构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升级保障体系逻辑模型,系统提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的对策。
王茹[4]2007年在《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竞争力内涵和定义的讨论、按照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论述了关于竞争力定义和理论来源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一个竞争力来源的分析框架。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研究现状出发,本文选择以产业层次的竞争力作为重点来研究,明确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框架,利用产业竞争力过程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探寻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国外相比,无论是产量、投资力度、技术水平、生产供应方式以及配套关系上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从竞争力实现的叁个层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竞争力环境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环境,我国政府对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有着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内稳定的宏观经济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为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产业链价值同样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基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动力。对于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提升企业文化,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和社会资源,提高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充分利用竞争力环境的发展战略;从竞争力资产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在提高,但是产业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外商投资的企业在分享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必然需要处理好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两个市场实现竞争力;从竞争力过程看,由于产业链之间价值传递的影响,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竞争力实现过程中受到上游的原材料产业和下游的汽车产业的双方面的压力,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实现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在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传递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大力采用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发挥自身优势。
唐震[5]2015年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型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增长,规模持续扩张,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出口也逐年在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2012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2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75%;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也在增长,进口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3.97%。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角度来说,汽车零部件产业处于汽车工业链条的前端,零部件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汽车工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中国在零部件产业中却少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出口型企业,依然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海外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当前的经济转型的大方向中,这种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品不再享受政策性支持,企业将失去政策性的利润来源;而大多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研发力量和投入,自身的力量又限制了企业转型和创新,可谓是进退两难,利润持续滑坡,即将面临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艰难处境。从零部件行业整体状况看,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专业化水平不高,产品差异化不明显,规模经济有限等问题。而出口型企业普遍实力较弱,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零部件出口型企业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技术进步的加速度,如果不能在加速度上赶超先进水平,我们就会处在一直落后的水平,形成国外研发,我们引进,然后吸收,国外再研发,我们再引进,再吸收的循环圈。当前是汽车工业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必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全球范围的科技成就和智力资源为我所用、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转型和升级,如何提高中国零部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开拓海外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研判中国零部件产业真实的发展水平;运用国际竞争力模型阐释中国汽车零部件进行海外贸易的外部发展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再以企业为立足点,比较国外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特点,分析中国企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型企业开拓全球零部件市场提出相应的对策的建议。
温茜茜[6]2013年在《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资源要素在国界之间流动壁垒的降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发展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图建立研究产业发展模式的一般性理论框架,并在该研究框架下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文章结合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进行论述。首先要指出的是,文章认为,从理论研究来讲,产业发展模式是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再总结出其模式。而产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产业发展过程的总体刻画,然后是研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和动力。而对产业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探究,也就得出了其发展模式,即在发展动力作用下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所以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应包括叁个方面,产业发展规律研究、产业发展作用机制和动力研究、以及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别、绩效评价、模式优化研究。其次,在实证研究上,运用这个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框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之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动力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第一章说明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文章的写作目的,整理了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写作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背景有不同的说法,本文结合他人的观点,考虑到文章确立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认为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应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第叁章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本章对产业结构及单个产业发展的规律做了归纳和总结。一般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相结合、产业融合与产业分立相结合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构成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而单个产业发展的规律包括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集合性,分别体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的集群发展。单个产业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生态化等。第四章研究产业发展动力。包括研究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动力因素。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供求机制和差异机制等内部机制,和竞争机制、决策与协调机制等外部作用机制。而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需求、技术创新、自然资源、劳动力、投资、制度等因素。第五章研究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优化和发展模式绩效评价体系。文章提出基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并针对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构建了产业发展模式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文章的第六章到第九章是根据前文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下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文章第六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包括该产业发展特征,组织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运用特征变量法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判断,得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出处其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然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出现的六大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分析。文章根据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然后以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为基础,基于2001年到2010年的季度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对于市场绩效,选择了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测量指标,市场结构和行为选择了企业数量和出口值占总销售值的比例作为测量指标,得出了企业数量与利润率的负相关关系,以及出口值占总销售值与利润的正相关关系。文章第八章从市场动力、人力资源动力、资本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动力(主要指产业政策)这五个方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动力进行分析。其中市场动力包括配套市场、出口市场和售后市场,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资金动力包括国有资本、外资和民营资本。制度动力则主要分析产业政策的影响。在分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分析基础上,找出了现阶段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巨大的市场和零件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从而得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是市场和廉价劳动力驱动模式。文章第九章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对中国的启示。然后,运用文章在第五章构建的产业发展模式绩效评价指标,对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绩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驱动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向技术创新和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勇军[7]2006年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研究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在世界汽车跨国公司“6+3”全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企业集团、轿车(合资)企业和民营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格局。并建立了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同时就国内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归纳了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它包括: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等。第叁章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同时与美、日、韩等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就中国汽车企业分为企业集团(国有)、轿车企业(合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分别进行了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五章针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建立了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析。第六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本论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的基本视觉上,从企业层面出发,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透视;(2)在研究内容上,从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出发,分别对汽车企业集团、轿车(合资)、民营汽车企业进行了竞争格局分析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建立了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3)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4)在研究结论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赵维华[8]2007年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业是吉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吉林省汽车产业群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提升吉林省汽车产业竞争力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学者汽车产业理论研究和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机理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非合作静态博弈模型和数据定量法,分析了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是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然后利用计量叁次趋势模型和宏观数据,比较分析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汽车人才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针对吉林省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要以核心汽车集团为中心,建立模块化零部件配套体系,借助合资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完善软环境体系建设的建议。
董本云[9]2006年在《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本项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索了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波特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分析了汽车消费关联效应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和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并对汽车消费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了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对影响汽车消费的各种要素作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汽车消费趋势的影响;为了揭示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进行了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的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就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提出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并指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吴昊[10]2006年在《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策略》文中提出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群。随着中国“整车为王”的时代的渐渐结束,中国汽车产业价值链向整车制造的上下游加速转移,而作为其上游的零部件市场在汽车产业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产业链角度分析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从产业价值链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D]. 杨宇昕. 武汉科技大学. 2004
[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D]. 于焱. 吉林大学. 2008
[3]. 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研究[D]. 陈才源. 武汉理工大学. 2015
[4]. 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D]. 王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5].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型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D]. 唐震. 昆明理工大学. 2015
[6]. 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温茜茜. 复旦大学. 2013
[7].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勇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8]. 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 赵维华. 吉林大学. 2007
[9]. 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D]. 董本云. 吉林大学. 2006
[10]. 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策略[J]. 吴昊.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汽车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汽车零部件论文; 汽车企业论文; 产业价值链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产业金融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中国动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