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调节生态环境功能的重要措施,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功能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其相关效益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湿地公园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工作思路有着一定地差异,主要是由于这些公园实际的地理环境决定。但是,湿地公园设计的总体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必须对其建设设计过程中的生态技术做好相应的工作,使得湿地公园整体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本文就围绕生态技术在湿地公园设计上的运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生态技术;湿地公园设计;运用
引言:
生态技术就是在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中,设计内容和形式与生态的发展状况相协调,在保证公园设计美感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生态性。另外,还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实现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另外,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但是湿地生态系统又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生态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
1.1贴近自然
湿地的自然景观主体是水体景观,而水体景观可分为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地景观。水域景观是通过水的流速、缓急等特点形成了湖泊、瀑布、沼泽、池塘等壮丽景象,岸带景观是受潮汐、水位高低的影响形成了海滩、沙滩等间断性的线性岸带景观,近岸陆地景观是为了方便游客观赏游玩的亲水设施,如近水楼台、亲水台阶、栈道等亲水娱乐设施,组织游客积极参与近岸陆地游玩策略和提升湿地公园自然景观的意境,让游客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1.2低碳设计
所谓的低碳设计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要将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有机结合,要尊重湿地公园的生态特性,在减少开发成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设计。从理论层面上来讲,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是减少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比如湿地中的植物,要定期进行收割,如果出现了腐败现象就会影响整个食物链的正常运行。可见低碳设计也是保证湿地公园生态性的重要手段。
1.3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已被应用在很多的领域。仿生设计表现为极为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是人类对于一种趋于理想自然状态的追求。仿生设计的设计目标是尊重自然,发展自然界生物系统的多样性。体现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上则是实现公园内部生物、建筑、结构的合理规划设计,赋予建筑以生命并遵循其生命发展的客观过程。
2、生态技术在湿地公园设计上的有效运用
2.1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
根据湿地的结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保护技术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2.1.1建立湿地保护圈
把未被破坏的湿地列为保护区,并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中心区-过渡区-试验区”,在中心区内禁止擅自开垦、围垦等改变湿地用途或者占用湿地;禁止在湿地周围建立厂房,排放污水。在保护区的过渡区和实验区对湿地采取有效地、生态的技术手段恢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构建湿地生态水网体系
首先,连通城市内河水系。湿地所在城市片区规划有环形水系,毗邻场地,可将场地与规划水系联通,以此将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络。
其次,采取生态补水。根据湿地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水方式,如蓄洪补水、湖泊连通等生态补水方式,以保障湿地内水量得到长期的、有效地供给。并且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避免地下水位下降。
最后,完善内部生态水系统。增加湿地内部生物多样性,构建多条食物链,完善平衡内部水生动、植物群落系统;采取人工技术净化水质,完善湿地生态环境。
2.1.3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
首先,植物多样性营造。避免用单一的植物或引入外来侵略性的植物,植物多样化才能相互依存,从而构建植物群落,外来侵略性的植物会打破现有植物群落平衡,因此植物选择原则上宜选用多样性的乡土植物。
其次,动物多样性营造。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要科学的投放动物,丰富内部动物多样性,构成动物群落,从而和植物群落共同构建起丰富、完善的食物网系统。
2.2生态技术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要点
2.2.1保持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首先就是要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植物、动物、水体等景观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设计,这是最简单、最重要、也是最经济的设计手法,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对于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规划为重点保护区,不允许游人入内。在不影响或影响小的生物栖息、繁殖的区域设置观赏、体验、游览、科学研究区,兴建人工设施时,要以最小破坏性为原则。
2.2.2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植物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在植物设计方面,首先要选用乡土树种,其次是对植物品种选择要多样性,植物多样能发挥各自的生态特型,且能相互弥补,植物多样还能构成优美的景观画面。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2.2.3生态驳岸的环境设计
对驳岸最生态、最经济的设计就是保持原有的自然式状态,在此基础上按照景观设计要求配合种植植物,由植物的根系稳固土壤,达到保护河岸的目的,植物可选择耐水的水生植物,植物品种要多样化,由植物营造一个适合动物栖息的空间,从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另一种新型的生态驳岸形式是蜂巢网箱式驳岸,是用特殊防腐处理的低碳钢丝由专用机器编织生产的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经过裁剪组装成的钢丝网网箱。网箱内填充碎石、种植土、肥料及草籽等。具有柔性、自透水性、环保性、生态性、耐久性等特点。它适合于较陡的或雨水冲刷较严重的驳岸,它结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在坡面上构成了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稳固空间,有效地防止雨水冲刷,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向下生长,达到固土作用,使钢网、网内土壤、原有坡地土壤和植物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绿色植物坡面,达到了生态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理念不断地被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与设计中,其中湿地也是一个生态的表现,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在提供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调纳洪水、防旱灌溉、保持生物多样性、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公园”因此而产生,湿地公园也是生态公园,所以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已迫在眉睫,如何对现有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保护,对湿地公园设计则是一个新的景观类型和当务之急的工作,所以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曾莹.生态技术在湿地公园设计上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
[2]吕娜,王小璘.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期景观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13.
[3]邓侃.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基本理念与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
论文作者:白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湿地论文; 生态论文; 公园论文; 植物论文; 景观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驳岸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