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模式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课堂教学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介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素质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实践如何实现“沟通”?笔者认为,一方面使素质教育最新理论成果迅速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某些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领悟和积累起来的先进经验丰富并完善我们的理论建设,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中间环节问题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我们把中间环节定位在课程。所谓课程,笔者认为,它是指为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也更为全面、科学的广义课程概念,它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1995年,我校进一步确立了“新世纪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课程实验研究”这一国家级科研总课题,将课程的研究放在学校工作重要位置上,目前,在课程研究的多个层面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可否认,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为,素质教育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我们广大的教师,依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贯彻。而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何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如何在更新我们全体教师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切合素质教育目标要求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指导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积极发展和完善,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这无疑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概念阐释和有关理论

(一)何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中“模式”这一概念是由模型转化而来的。“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基本意义是指尺度、样本和标准。教学模式特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注: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0.)国外教育理论专家安德鲁斯和古德森(D.Andrews and F.Goodson,1980)曾指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序列。故而利用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将教学活动或过程化解为某些关键要素或成分,并借助其简化、微缩的方式研究与探讨有关现象。我国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注: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138.)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教学模式是设计、组织、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它通过自身简化、微缩的组成要素规定和调控教学活动,同时,又从教学现象中汲取营养,通过模式的综合和概括,丰富我们原有的教育理论。

(二)何为发展性教学 对于这个问题,原苏联的学者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作了开创性的研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了现在已广为人知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教学促进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教学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的形成推向前进。达维多夫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建立起“旨在发展学生理论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的现代发展性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发展性教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共识之处在于,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上越来越具有人本主义的色彩,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辩证统一。有学者认为,发展性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注:裴娣娜等.发展性教学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0-27,3.)认为“发展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注:裴娣娜等.发展性教学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0-27,3.)

(三)素质教育理论对人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 随着学者们多年来对素质理论的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不同的方向和不同层面上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深化。综观各种述说,虽然其表述不同,侧重面各异,但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有着一些基本的共识。

1.素质教育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通过自主参与完成素质的内化过程。

2.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等多方面的发展。

3.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和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发展学生创造性。

4.素质教育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合作交往等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不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作为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主动发展的人来看待。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本身,重视的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自主和主动的发展,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四)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人本教育学派,著名人本主义理论专家罗杰斯曾对“完整的人”的主要特征作过如下描述:1.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2.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3.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出的贡献;4.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5.能灵活地理智地适应问题情境;6.在自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能掌握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7.能在各种活动中与他人有效合作;8.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注:C.R.Rogers,Client-Centened Therapy,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1951,PP.387-388.)

人本教育理论中的师生论认为,教师的作用,如同学生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一句话,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促进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将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主动地进行选择、思考、学习。人本教育学派对“完整的人”的描述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阐释,使我们对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体性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虽然其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某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

(五)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自主发展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识策略和元认知概念的提出,现代认识心理学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8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Zimmeman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他(们)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的。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现代认识心理学对自主学习特征更为具体的刻画,是从学习的操作系统、学习的控制系统、学习的期望系统和学习的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的。当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完全自主和完全不自主的情况较少,多数情况是部分自主,部分不自主。

三、模式内容

我校自90年代以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有关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目前,已建立起以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建立的特型模式为系列的模式系统,全方位指导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

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在于学生自主、主动发展,但学生自主发展并不是说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教师工作将具有更高难度。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我们进行模式研究的关键。

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它是对自主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的方法论上的探讨。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序列,而具体的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学科特点的限制,在一节课中往往仅能体现其中一个环节或一部分,因而我们通过相关的特型模式的开发与研究对基础模式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深化和细化。

图1 发展性课堂教学基础模式

(一)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后来的学习过程之中。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感性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引入所学内容,而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说,一个形象的教具,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或者是多种方法综合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冲动时,引入才能称得上成功。

在情境引入阶段,教师工作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而不是其他,是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作好铺垫。引入阶段学生的表现主要在于内在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逐渐显现,产生寻求新知的期望。

(二)发展概念

在发展概念阶段主要解决学生在基础概念形成中如何体现自主性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掌握基本概念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该学科内容的基础。如何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让学生从所呈现的实例中自主概括概念的定义,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发展概念的基本教学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发展概念的基本教学程序

教师在明确所要识别的概念之后,不可匆忙地对概念下定义,应该列举与该概念有关的项目与实例,包括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例子,由学生对例子进行归类。如果归类过程中学生依然无法明确,教师应列举更为明确的例子,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共性。

在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这一步骤中,教师并不给出概念的定义,而是要向学生展示形成概念的一种思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教师的思考方式,帮助学生归纳出概念的有关属性。

通过实例的分类归纳和概念化过程,概念的所有属性已被学生总结出来,学生通常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深刻的概念定义,但他们所下的定义往往比较通俗易懂。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概念化过程,学会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三)探究与体验

探究与体验是两个并行的中间环节,是发展性教学模式的重点,也是实现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关键。

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如图3所示。

图3 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

探究学习的关键(同时也是贯穿学生探究学习全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问题,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最后通过问题解释使学生获得探究结果。因此,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活动应围绕问题进行,他给学生带来了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好助手,是学生探究的伙伴,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不仅解释了自己头脑中的疑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问题、如何寻找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一系列学习技能与思维技能,为学生将来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打下基础。

体验学习是与探究学习并行的一个环节,它适用于探究学习无法适用的某些学科,与探究学习有着互补性。

体验学习基本程序如图4所示。

图4 体验学习基本程序

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体验情境过程中,应通过呈现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材料或采用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角色分析、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真正投入了,他们的体验过程才会深入,才会有实效。

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不仅更为牢固、更加深刻,而且往往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人领悟,同时,要为这样的学生创设更多的体验机会。

(四)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与前述的发展概念、探究、体验均密切相关,与每一个环节均可穿插进行。交流讨论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主要是指班集体范围内的讨论,小组讨论是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在交流讨论中的集体讨论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等获得的个人结论作为集体讨论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小组讨论的展开要分一定的步骤。首先要建立异质小组,所谓异质小组是指不同的性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讨论自由度,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互相取长补短、友爱互助的目的。实践证明,异质小组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由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有时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五)实施评估与已达目标和未来目标的处理

实施评估阶段主要是指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衡量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评估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教师应根据前述各学习阶段学生的表现所反馈的信息,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其次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知识巩固和运用方面的专项考察,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作一个定性的评价。

评估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达到目标,这样的学生将被引导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还有一种是未达目标,教师应对这样的学生作出个别诊断,如果是因为在前述学习过程中主动投入不够,那可以鼓励和帮助他回到前述的某一学习环节之中;如果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不适合该学生的个性特点,那教师应该重新设计切合该学生自身个性特点的教学程序。这样的教学程序可以不是针对班级集体需要,但必需是针对个人的。

四、模式研究中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系统实用原则 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它不能成为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没有活力的框架。相反,它应该成为一个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的有着丰富内容的灵活的能够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系统。它的每一个环节均紧紧相联,互相协调,每一个环节的优化与改善都会对其他环节造成影响,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同时,每一个环节本身都是一个小的系统,内部也同样在不断协调,不断发展。系统实用原则充分考虑了模式本身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二)师生互动原则 作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师生关系具有多边性。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或双向活动,而是包括师生、生师、生生活动在内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三)人性化原则 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创设的是人性化的发展环境,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将自己的感情和关爱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中,与学生建立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只有与学生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也只有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处处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其创设的教学活动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产生积极的效果,人性化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它反对任何有悖于学生人性的教学举措。

标签:;  ;  ;  ;  ;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模式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