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经济学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经济学是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是图书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过去在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不大讲究经济问题,很少探讨使有限资源在图书馆活动中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因此,引入这门新学科,对于研究和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意义甚大。
一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柱石,人类社会出现文字后,就有图书,逐渐形成对图书馆的社会需要。通过图书馆,发展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不仅今人可与古人进行信息交流以及同代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今人可与将来的人进行信息交流,从而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治国安邦、科技发展和文化的演进。但是建立和发展图书馆,需要资源投入。所以远古的图书馆是设在王宫、庙宇和宗教领袖的宽广住宅之中,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只有王室和宗教组织才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是公元前1635年设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德尔·厄德—德尔地方的一个祭司住宅中的小型图书馆,约有3000块泥板文书①。而远古最大的图书馆,则是1850年英国考古学家雷亚德一行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奎恩去克地方发掘的图书馆,其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直到1870年才被乔治·史密斯成功地进行了排列和解读,说明是古代亚述王亚绪尔·班·阿普里(公元前7世纪)的王宫遗址,即被称为尼尼微的地方,藏书量约为2万件,这些泥板文书根据内容分类,从目录到使用规则完备②。在伊拉克的外国考古队还发现,由于古代建馆经费不足,不能设置木书架,泥板文书一般藏在坛子和篮子中,上面附着一个带有说明的泥板标签③,以便查找。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和日常活动经费,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经费普遍不足,从国家级图书馆到农村的县级图书馆,从公共图书馆到专业图书馆,近年来萎缩状况不同程度地加剧。据统计,全国2565家公共图书馆中,全年购书不到8册的达500家,每月购书不到4册的达423家,1347个图书馆每月购书经费不到400元,92%的图书馆处于日渐萎缩之中。北京图书馆1991年至1993年购书经费指标2500万元,实际费用2800余万元,该馆从行政经费调出150万元以弥补差额,而实际累计欠款仍达250万元。该馆因资金不足,近年来外文图书已削减五分之一,外文期刊已由过去的12000种降到8400种,只相当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期刊的四分之一,1994年再削减500~600种④。显然,这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国家图书馆的地位极不相称。首都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其复本量应维持4册左右,但目前已降至1~2册,图书馆变成了“样品馆”⑤。至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其境遇也每况愈下,以山西省24座高校图书馆为例,除一、两个尚能生存外,其余均陷入困境。⑥。城市如此,农村图书馆就更差了。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情报源,显得更为重要。国家教委和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90年代初新建15000多平方米的新馆,对老馆也进行较大的维修。1982年全馆藏书250万册,至1994年为260万册。经费也有较大增加,1982年为53万元,1994年为130万元(未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尽管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中,是条件较好者之一,但是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经费,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第一,各级政府的拨款。这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逐渐有所增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1980年为0.51‰,1987年为0.81‰;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80年为0.15‰,1987年为0.20‰。今后应当继续增加各级政府的拨款,以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第二,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解放以前,有过私人对图书馆的捐赠,但建国以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及有关机构向各图书馆提供经费,以致对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不太重视。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已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来源之一。第三,自我创收。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可从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收中划出一部分,以补充所属图书馆经费的不足。二是图书馆本身对一些专门服务项目收费,如微机或光盘检索、馆际互借、翻拍复印、借阅缩微胶片、借阅视听资料和使用视听设备、使用馆内会议室等。由于上述项目的服务成本较高,而且又只是少数读者需要,对其收取合理的费用,是无可非议的。第四,开展馆际交流。也就是与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建立关系,加强联系,互赠书刊,互通有无,以扩大藏书品种,对弥补经费的不足也有一定作用。
二
图书馆对读者一般是免费服务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正如一切经济活动一样,必须计算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与劳动成果(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比例。就图书馆的效益而言,可用以下理论公式表示:图书馆的效益=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图书馆的劳动消耗
图书馆的劳动成果就是它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流通服务、阅览服务、情报咨询服务等,此外还有采购、分类、编目、缩微复制、视听等等服务。这些不同的服务,既有数量问题,又有质量问题。它们所需的要素投入组合也有差别,有的是劳动支出大,有的是设备支出或能源和材料支出大。上述对各种图书馆服务的要素投入,实际上就是劳动耗费问题,可用图书馆的成本来表示。这就涉及到经营成本、社会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问题,采用哪一种成本最为恰当呢?图书馆的经营成本既包括建机物、设备和图书的折旧费,又包括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工资、办公用品和水电等的货币支出。图书馆的社会成本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衡量的,即在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加上读者为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支出,如交通费用等等,这些支出虽在图书馆的服务和消费过程中是间接的,但与图书馆的效益是密切相关的。至于图书馆的机会成本,则是指把资源(或资金)用于图书馆时而放弃的用于其他产业所能得到的收入。一般说来,以采用经营成本为宜。
图书馆的成本分析也可采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直接成本是与图书馆某项服务直接发生的费用,而间接成本则不只是用于某一成本对象或某项服务,如综合管理人员的工资、取暖费、维修费等等,只能按一定原则分摊到各项服务上。因此,某项服务的全部成本为直接成本加上分摊到该项服务的间接成本。此外,图书馆成本分析还可采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划分,前者在一定时期内不随图书馆服务量的大小而变化,后者则随之而变化。这种成本分析,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效益。
依据现实条件,可采用简便的指标来反映图书馆的效益,如采用以下指标:
此处外借书刊人次,指一年内持证读者将书刊借出的人次;内阅书刊人次则指一年内持证读者到馆内阅览室阅读的人次;经营成本前面已经谈到,即一年内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成本。这一指标反映了图书馆借书和阅读每一人次的成本费为多少,所费越少,效益就越高。与此同时,还可以用另一指标表示其效益,这就是:
此处外借书刊册次是指一年内图书馆对持证读者借出书刊的册次;与借书有关的直接成本即一年内由借阅服务直接发生的成本;而分摊的间接成本一般指一年内图书馆的综合管理费、维修费、水电费等等,按比例分摊到借阅服务上的费用。这一指标虽然涉及面窄,但反映了图书馆传统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借阅服务,因此,它也大体上反映了图书馆的效益。
图书馆的效益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四个:第一,图书馆的规模。图书馆的规模大小,通常可以用藏书量、建筑面积、经费、文献书刊采购量、工作人员数量、文献书刊流通量和服务人次等指标来衡量,它对图书馆效益大小有重要影响。据统计,1985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为1.3393亿元,平均服务成本是0.71元/册次。其中,省级图书馆平均服务成本为1.39元/册次,地市级图书馆平均服务成本为0.59元/册次,区县级图书馆平均服务成本为0.52元/册次。从上面数据看来,规模较小的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服务成本最低,即效益最高。当然,这里未考虑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第二,图书馆的类型。图书馆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志有不同的分类,这里仅按图书馆的服务性质来划分类别,大体可分为以研究服务为主、以学习服务为主和以消遣服务为主三大类型的图书馆。以研究服务为主的图书馆,读者对文献书刊的选择性非常大,其利用率较低。以学习服务为主的图书馆,如大学图书馆等等,读者对文献书刊的选择性也较大,所需书刊的种类多,数量大,其利用率不是特别高。而以消遣性服务为主的图书馆,读者对文献书刊的选择性不大,其利用率高。第三,图书馆的装备水平。采用电子计算机、视听设备以及其他现代化技术装备越多,就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投资和经营成本。第四,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精干称职,组织结构合理,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就可大大提高效率,节省经费。以上四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管理水平这一因素尤为重要。
注释:
①③(英)C.B.F.瓦尔克(Walker):《楔形文字》,不列颠博物馆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8页和第39页。
②(日)石冢正成:《图书馆通论》,辽宁省图书馆学会1984年版,第22~23页。
④⑤⑥参见《党校文献情报》,1994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