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增亮[1]2004年在《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化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阐明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与设想进行综合思考。运用中等职业学校正在推广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理论和课程综合化理论,针对学生的毕业去向,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了烹饪专业设立基础化学、烹饪基础化学和综合化学的课程方案。建议了必修、必选和任选等课程形式,并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以烹饪专业为例,分析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着重讨论了职业学校化学课程与烹饪专业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设计了烹饪专业的基础化学、烹饪基础化学和综合化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文中列出了烹饪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组织的部分案例并作了分析。作者对烹饪专业化学课程设计和内容选择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郭晏仙[2]2008年在《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重视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要进行课程改革。同样,解决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其核心任务也必须首先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内容、新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方式等的不断出现,给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很多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在中等职业学校多年任教的工作经历、所遇到的问题及体会,选择了“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首先对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指出了烹饪专业化学教材存在的不足、烹饪专业的化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烹饪专业化学课地位下降等问题,并从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其次,对国外职业中学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论述,对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力求吸取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为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第叁,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第四,根据上述制定的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内容及标准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文中列举两个教学案例的实施,验证了所建设的课程的合理性、课程内容及标准的可行性。最后,就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说明,以求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指出努力的方向。
卢美珍[3]2007年在《谈职业教育烹饪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分析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着重讨论了职业学校化学课程与烹饪专业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本人对烹饪专业化学课程设计和内容选择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刘茂祥[4]2017年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对普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研究亟待引起关注。基于我国国情,选取客观存在的两类学校——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促进“人人出彩”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根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旨在探讨一种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彼此通联、相通的力量。这种力量推进两类学校之间的沟通,形成高中阶段整体的、新的有机构造体,促进沟通要素形成有序运行的动力系统与行动路径。其创新点就在于理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中“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机理,将落脚点放在探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这两类具有规模发展与类型发展特点的学校间相互关系上,对于不同类型人才(包括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均有价值,有利于推进未来人才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立足于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类型发展”的观点,借助协同学、整体性治理与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对部分院士、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的问卷与访谈调研,以上海市四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与叁所中职示范校的师生对两类学校沟通认识及行动为例,借助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两类学校沟通动力机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与动力系统,思考动力机制运行的支配序参数“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沟通要素能量以及沟通要素组合而成的沟通行动路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的生成,有利于夯实普职沟通与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根基,促进不同类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两类学校沟通的动力机制创设,有利于促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与普通专门或特色高中的建构,其运行因地因时制宜。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运行,应注重渗透“并行中促融通与融通中显并行”的思想,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坚守与超越,在12年贯通学制改革中做足普职沟通大文章。此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对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多侧重质性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而来,但真正要运用于指导实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实验证明。
马开剑[5]2006年在《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整篇论文共有8章,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问题。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属于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本部分主要是第一章,意在拉开研究序幕。 第二部分。本部分包括第二、叁、四章,意在建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概念基础。本部分探讨了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定义了技术的概念,阐述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涵义,考察了中外高中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别剖析了“劳动”概念的实践失范和劳动技术教育之于时代的局限性,用大量技术发展史实,证明了技术的独立品格,揭示了技术教育的时代内涵-走向技术素养教育。 技术如此复杂,以致“横看成峰侧成岭”。本文研究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它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最本质特点就在于它的行动性。技术在本质上是内化于各种技术形态和载体之中、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人的智慧与知识。由此,本文将技术一般性地定义为直接操控或指向于操控物质材料和设备等资源、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行动性知识。从技术教育的立场上,技术还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实际做事的行动性知识,它一般要涉及资金、工具、材料、设备等资源的配置与操控。 本文发现,一百多年来,技术教育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甚至所使用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将技术教育置于当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并与高中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却是国际高中技术教育的共同追求。由于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职业教育紧密关联,致使技术教育曾长期被看作是近似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这是影响技术教育进入普通教育领域的重要认识根源。本文认为,技术教育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它既可以存在于职业教育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存在于普通教育活动中。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是实现高中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素养。 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普通高中探索技术教育的历程,发现我国在建国之初曾进行过“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实践,“文革”中的“劳动教育”则主要强调德育功能。而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明显地具有技术教育的意义,但也带着旧的时代语境。而且,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科技意义一直不强。通过深刻批判“劳动”概念的实践失范、深入剖析劳动技术教育概念的原生语境,本文提出“技术教育”必须与“劳动教育”进行概念分离,重新建立“技术教育”
司连福, 马翀[6]2014年在《烹饪专业中高职“3+2”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摘要:高职课程是在中职课程基础上建立的,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为了避免重复、断档与脱节,实现高一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充分发挥烹饪高职教育引领作用,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以对口招生的烹饪中高职“3+2”课程衔接模式为突破口,改革传统的“叁段式”课程体
孙岩[7]2017年在《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美国综合性大学在教育学科的建制、教育学课程的设置、教育学理论的建构等方面引领20世纪美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并对世界各国教育学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此选题进行系统研究,具体梳理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创立、发展、调整与重组的历史进程及轨迹,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总体特征,不仅可展现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而且可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论文除绪论外分为下述五章:第一章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创立的背景及肇始(19世纪70-80年代)考察了美国公立学校和教师专业培训的发展促使综合性大学设立教育学讲座,以佩恩、霍尔等为代表的大学学者开设教育学及心理学课程,开展儿童研究和心理学探究,为美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创立创造了条件。第二章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创立(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重点考察了哥伦比亚大学等4所综合性大学广泛开设教育学课程,创办教育学期刊,进而形成教育系独立的系科建制并发展为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以此为主要平台罗伊斯、克伯莱、杜威等大学教育学者系统探究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学理论的建构,为美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叁章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20世纪初-20年代)重点考察了哥伦比亚大学等4所综合性大学推进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创设多元化的教育学课程体系,开展研究生教育,设立硕士和博士学位,以桑代克、杜威、孟禄、霍姆斯、推孟、贾德、博比特为代表的大学教育学者发展教育学学科知识并完善教育研究方法,建立起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等教育学分支学科,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学科的成长,并使美国大学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第四章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调整与重组(20世纪30-60年代)重点考察了哥伦比亚大学等4所综合性大学为了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局面,适时调整教育学科,重组教育学课程体系,创设教学文科硕士学位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积极争取政府基金和社会资源,以克伯屈、拉格、克雷明、科南特、布鲁纳、斯平德勒、泰勒为代表的大学教育学者进一步推进教育哲学、教育史、教学论、课程论并创立教育人类学等教育学分支学科,同时开展公立中学和师范教育的调查研究,促进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整合与重构,力求增强教育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用。第五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分析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取向,综合介绍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而开展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教育学者的群体考察,并以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对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考察,最后探讨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存在着的主要不足之处。美国综合性大学设立教育学系、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培养多层次的教育专业人才,大学教育学者发挥其学术优势,建构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教育学因此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大学学科。然而,美国综合性大学设置的教育学课程种类冗繁,其学科建制反复多变,特别是教育学科在美国综合性大学中因不完全符合科学主义的标准而被认为缺乏“科学性”、“学术性”,进而出现教育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中倍受关注和重视,而教育学科却处于综合性大学边缘位置的矛盾现象。
孙子秀[8]2012年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教学过程、招生考试、评价模式、行业指导和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纵观十个方面的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十个衔接”的基础,引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本文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衔接的历史进行回顾,提出逐步完善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制度基础和框架工具。本文对现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专业衔接状态的分析,发现中高职目录分类以产业与职业特性为基础、专业大类相似度高、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可作为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参考。认为在指导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方面,现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具有可行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进行探讨,针对不同衔接模式案例,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六个要素,即社会发展、学生发展、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专业目录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衔接提供相应的模式建议,同时为不同衔接模式的专业衔接有效性提供评价参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要进一步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目录的编制、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区域布局规划、严格衔接模式试点专业的论证审核等建议,为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提供保障。本文提出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重要性问题以及与专业衔接相关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对于新时期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刘健[9]2010年在《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苏州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已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酒店市场的竞争,酒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论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依托,对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分析。通过对苏州酒店业及高职旅游院校的实证研究,以及苏州市区酒店人才需求的调查,从企业的角度了解人才培养要求,分析目前苏州酒店所需人才的标准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外洛桑学院及康奈尔大学先进的酒店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苏州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改革措施,以期为苏州酒店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最后本文在宏观方面提出了完善以上策略的配套措施,希望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也建议企业方面加强对院校酒店教育的指导,并从长远着眼建立人才机制给予学生一定的培训机会与上升空间,高校自身更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畅通的职业信息平台,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保持苏州酒店企业人才教育质量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一些结论为发展苏州传统旅游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提高苏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苏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曲绍卿[10]2006年在《关于烹饪专业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餐饮业的长足发展给烹饪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导致对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在中、高职烹饪教育衔接中出现了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招生考试等一系列问题。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烹饪职业教育的范畴,又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两者的衔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课程是衔接的关键,对口招生考试是衔接的桥梁,而师资队伍结构是衔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化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D]. 柳增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职业中学烹饪专业化学课程建设研究[D]. 郭晏仙.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 谈职业教育烹饪专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J]. 卢美珍.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D]. 刘茂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5].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 马开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 烹饪专业中高职“3+2”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N]. 司连福, 马翀. 山西青年报. 2014
[7]. 美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历史考察[D]. 孙岩. 浙江大学. 2017
[8].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 孙子秀.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9]. 苏州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D]. 刘健.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0]. 关于烹饪专业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问题的思考[J]. 曲绍卿.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