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学习数学本质论文_吴荣荣

在探究中学习数学本质论文_吴荣荣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金融希望小学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本文主要阐述,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开放性、合作性、体验性。“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一定的策略。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数学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应试教育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四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探究。

1.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周长如何计算?”等。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猜测-验证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的猜想这一手段得到的。牛顿曾说:“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新课标中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明理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尝试过程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他们认知上的弱点,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确实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3.操作-表达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容易产生好奇心等特点。课前谈话创设问题情景,用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引进“小小商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小小商店”中自由自在地买东西、卖东西。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老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增强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四)实践运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皮亚杰.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宏娟.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 .

[4]吴亚萍.基于新基础教育的探究性学习[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所, 2006(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7)

论文作者:吴荣荣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在探究中学习数学本质论文_吴荣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