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费县马庄中心卫生院 273413
2山东省费县上冶中心卫生院 273401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实验组开展经皮激光腰椎间盘汽化减压术及臭氧介入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两组均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腰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出院时、出院后5周及出院后15周腰疼恢复效果评分较对照组,均高于后者(P<0.05)。实验组神经根水肿、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黏连并发症相比对照组,均低于后者(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介入术治疗,且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较好,能显著减轻患者腰疼情况,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微创介入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及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另排除心功能Ⅱ级以上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者及肺部感染急性期患者;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实验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1~68岁,平均(52.44±3.4)岁;病程2~9年,平均(5.20±1.64)年;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40~68岁,平均(52.42±3.2)岁;病程2~8年,平均(5.19±1.61)年;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对照组开展保守治疗,实验组则开展经皮激光腰椎间盘汽化减压术及臭氧介入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将垫垫在腰部,屈膝、屈髋。选正中线,在其旁边开8~10cm,作进针之用,局麻,冠状面与穿刺针之间呈45°角。通常情况下,当穿刺至椎间盘时,患者会有较明显柔韧感,针尖位置在左右中点、椎间盘中央髓核部位及中后1/3处为宜。通过开展CT薄层扫描,能显示针尖位置及穿刺针行径,再对针尖进行调整,直至位点理想,将激光光纤置入,分两点气化,各间盘发射能量为600~1200J。完成气化后,取5~15ml医用臭氧,缓慢注入(50μg/ml),开展CT扫描,且分别在手术前后,对比影像形态学变化。此时,大多能见盘内出现“空洞样”(3~4mm)变化,部分病例能见5~6mm变化;此外,观察椎管内臭氧的弥散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加注臭氧。完成手术后,卧床1~3d,然后佩戴腰围,起床适当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神经营养类、激素类药物;一些患者术后症状未有明显缓解,或术后3d时由于神经根水肿而有“反弹”情况发展,对此,可加用理疗、牵引等传统辅助手段治疗。
1.2.2护理方法
(1)术前护理入院后,叮嘱患者睡硬板床,做好保暖及心理护理工作,本组患者多有既往治疗效果不佳的经历,因此对臭氧介入治疗有着很高的期望,但由于对此方法了解不深,过于担心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术后疗效,内心会产生疑惑、焦虑等不良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此,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沟通,深入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活动,将抽样治疗原理、过程及效果介绍于患者,另将所需注意事项一并告知;还可与传统手术作对比,从中将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掉,增强其安全感,提升其治疗护理配合度。将术前的常规检查工作做好,比如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常规等;术前做好体位训练,如床上大小便的训练,预防术后不能下床所引起的尿毒瘤、便秘等。受术中及术后特殊体位的需要,为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对体位的耐受力,术前可积极引导患者开展卧位训练。术前沐浴1次,手术前4h禁水、禁食,并做好镇痛、镇静处理。(2)术中护理配合积极协助患者摆放手术体位,将各种急救器材、药品准备好,心电监护,术中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做好心理护理,随时对患者进行询问,若存在不适,即刻告知医师,做好处理。当患者进入CT机操作台时,需要将体位摆好,首先在CT引导下,准确定位穿刺部位,并做好CT机位以及穿刺部位角度的准确记录,除此之外,还需准备好纸和笔,尤其是用于在患者身上划线的油性笔。对机位进行调整,将相关线条划好,开静脉通道。准备好穿刺材料,常规消毒,将臭氧机启动,且将臭氧浓度调整好,将其维持在60%。医师操作中,需对患者神志、呼吸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及时询问患者,方便患者状态的实时掌握,尤其是在输注胶原酶操作时,需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由于胶原酶实为一种提取于细菌中的蛋白质,因而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在运用CT机进行相关操作时,需要将急救药物及抢救机械准备好,防范于未然。在完成手术后,需用敷贴,将穿刺部位贴好,在进行翻身时,动作需轻柔。避免翻身后,腹部垫枕掉落,血液冲入,而导致体位性低血糖。翻身后,需对患者双下肢进行检查,并对运动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做好记录。(3)术后护理完成手术后,叮嘱患者取平卧位,睡硬板床(6h),卧床休息(24h),在3d内,除了大小便外,尽可能不下床活动。卧床休息能够减轻腰椎的纵向压力,消除或减少椎间盘压力,预防椎间盘再度移位,加速纤维组织形成,促进康复。(4)术后观察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师。对穿刺点位置有无红肿、出血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另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下肢麻木程度改善程度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症状评定内容为神经根水肿、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黏边等。依据直腿抬高试验对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2]:经直腿抬高试验,如果>70°,皮肤感觉与肌肉力量均恢复正常,腰腿痛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即优;若直腿抬高试验>70°,适当劳累后,腰腿会出现偶发性的疼痛症状,但适当休息可缓解,药物与下肢疼痛症状不受限制,即良;若直腿抬高试验增高<70°,有着比较频繁的疼痛症状,活动受限,即为可;若疼痛症状未改善,直腿抬高试验无改善,即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69.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腰疼疗效评分对比
两组入院时腰疼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实验组腰痛评分效果较对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实验组神经根水肿、椎间隙感染、神经根黏连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均低于后者(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实为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又被称作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含义即为椎体挤压髓核,而溢出纤维盘,造成位于两侧的隐窝神经与纤维环对椎管神经形成持续性压迫,出现神经根水肿症状[3]。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时,需要摘除椎间盘突出部位,且行椎板切除术,处理瘢痕组织及纤维化,对局部神经根粘连症、椎间隙感染症等加以缓解,为长期预后效果提供切实保障。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积极开展康复治疗,作用重大,乃是临床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与焦点。有报道指出[4-6],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康复与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研究指出[7],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后,机体的神经根在造成疼痛中,仅起到单纯性的辅助作用,而组织液当中的炎性介质以及神经根才是引发疼痛的重要诱因。长时间以来,大多外科医师均始终秉持减压与摘除原则,以此来达到减压及对神经根进行松解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原则引导下开展手术,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脊椎不稳、术后需较长时间恢复及创伤大等,另外,在完成手术后,还会出现瘢痕及黏连等情况,这同样会引发神经根疼痛[8]。近年,以微创介入方式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比较小的损伤,整体效果佳,在骨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9-10]。而依据患者病情不同,开展针对性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相比于传统手术方式,微创介入不会对脊柱生理结构原有稳定性造成破坏,因此,在完成手术后,需尽早开展康复与护理相配合的综合治疗措施[11-13]。由本次研究得知,观察组完成手术后,其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时、出院后5周及出院后15周的腰疼恢复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在神经根水肿、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根黏连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由此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术治疗期间,通过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减轻患者腰疼情况,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吴晖,汪珍,潘娜,等.康复路径在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80-83.
[2]马兰,陈芳,冯玲,等.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368-371.
[3]吴旭旭,张迎春.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3):2579-2582.
[4]汪秋艳,戴江华.微创介入手术配合针刀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J].医疗装备,2016,29(23):12-13.
论文作者:1孙敏慧,2郭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神经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术后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