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 (2000)02-0077-0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一直十分关注,曾经多次制定过专门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正如《〈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中所明确指出的:“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是主要分布面积则达到国土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在全国的教育发展中,具有人口绝对数小,分布地区绝对广泛,民族成分绝对复杂,在综合国力提高中影响大等四个特点。这就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发展状况,积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对策。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全面贯彻执行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必将对大力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和21世纪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和少数民族的素质教育。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对此作一些探索。
一、制约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还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值。到1998年,少数民族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达到94所,在校生22.64万人,中等学校13466所,在校生529.64万人,小学90704所,在校生1240.90万人,[1] 少数民族相对发达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一些指标还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68%,“普九”人口为46.5%,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 成人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各为27.19人、30.12人、47.88人, 分别居全国第11、第9位和第7位。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的67%,少数民族每万人中拥有在校生人数,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20年来累计脱盲24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已经降至2%以下,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增大。(注:此组数据部分根据有关统计年鉴计算得出,部分引自苏得贵、王贵荣《沧桑巨变50年》载《西部先锋》1999年10期。)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现有各类学校4300多所,在校学生37万多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1.3%,中小学在校生分别是1958年的248倍和118倍,文盲率减少了47个百分点。[2]1949年以前,宁夏全区文盲率高达95%以上,没有高等教育; 现在一个结构合理、各类教育事业互为补充、多层次办学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截止1998年,宁夏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100多所,在校生达13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生有1.1万多人, 宁夏全区非文盲率达到89.5%。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98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升学率为99.98%,全州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州教育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3] 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中,把民族教育作为振兴青海的“基础工程”来抓。目前,全省各类少数民族学校发展到1601所,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4%,青壮年文盲率由过去的95%下降到28%。现在,全省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4]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科学,办学效益差。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从单纯注重数量、扩张规模为主的发展阶段转入突出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发展阶段。
1.部分领导干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1 )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只看作局部问题,未能从维护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未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2)片面强调教育发展的规模, 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紧迫性认识不足。(3)思想还不够解放,教育改革裹足不前,改革措施难以落实。(4 )少数民族教育片面强调按人口比例确定升学机会,过分突出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放松了质量标准,违背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没有很好地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上来。(5 )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渗透干扰学校教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2.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观没有树立起来。在民族地区,由于“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倾向长期得不到纠正,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为了追求数量而随意降低甚至放弃质量标准的现象;在办学体制上,中小学实行民汉分校办学,使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上处于民汉隔离状态;民汉两者语言相互交流,突出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大教育教学信息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民汉教育教学水平差距的目标没有能够很好的实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部分学校管理混乱,教师素质偏低等因素,导致少数民族教育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大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数理化成绩达不到基本的要求。全国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都要享受政策性的分数照顾和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录取等照顾,少数民族考生没有与汉族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在这种长期的失去培养其竞争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照顾中,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能力不如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也普遍比汉族地区的低。
3.学校外部环境状况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国际反华势力不断膨胀,在他们的阴谋策动下,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不断加紧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渗透,部分学生深受毒害,学校中的非法活动屡禁不止,新疆在九十年代初破获的带有民族分裂性质的案件中,有的就是在校学生作案。近年来,大中小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问题突出,每年都有因为受到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较深而离校出走的学生。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和宁夏等自治区,学校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特别从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渗透、破坏斗争的需要出发,进行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政治教育的主题淡化了,做好部分受宗教影响较深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没有跟上,政治教育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和各自治区的政治形势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力度。这些都直接影响甚至是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
4.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的情况不理想。突出表现在一些学校领导班子软弱,一些学校的领导干部政治上不强,使民族分裂思想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渗透没有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在抓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中,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相当一部分基层学校的校长特别是中小学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不适应领导和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与国家“跨世纪园丁工程”的要求相去甚远,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 )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到1998年,新疆的中小学教师已达到21301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26119人,占59.2%,总量已基本趋于平衡。全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小学教师达到96.09%,初中教师达到83.59%,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只有48.2%,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排在倒数第3位上, 与教育部2000年的规划要求还相差11个百分点,与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相去甚远,西藏、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情况也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和素质与国内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和素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还很小。
(2 )教师的实际能力与素质难以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由重数量型发展转向数量、质量并重,突出质量型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差,新疆全区仅1.28万名中小学汉语教师,数量不足和汉语言文字水平不高,教学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少数民族各学科教师掌握汉语工具的问题,在汉语言文字环境条件相对较落后的地方,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数、理、化教学能力和自然科学素养不高。造成全国高考中民语系的数理化考试连续20年及格率都很低,与汉族教育的质量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教师中有少部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达不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风范要求。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中曾经发生过多起带有反动性质的利用宗教干预教育的案件和极少部分教师直接带领学生信教的事件,学生中崇尚科学的风气也不够浓。
(4)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缺乏竞争机制,政治、 业务考核不严格,不科学,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长期处于较低层次,不少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下降,投入教学的精力不够,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实际水平与学历不相符。
5.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相关经费的保障能力较差。少数民族地区中的贫困地区比较多,这些地区的经济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政府财政难以承担起不断增加的教育发展事业经费,有些县即使将全县的财政收入全部投入教育事业,也达不到规定的投入标准。民族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客观上也造成了学校班额普遍比较小,师生比例不合理,人员、经费和设备使用效益比较低。这种投入少、师资缺和资源使用效益比较差的状况直接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
6.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财政困难,不但吸纳优秀师资人才无法做到,由于各方面待遇比较差,有些应当享受的基本待遇就根本无法兑现,而且还导致了本地优秀师资的流失。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失情况严重,教师向城市流动的情况比较普遍,造成基层学校师资严重不足。青海省“每年考入内地的大学的本科生约2000余人,返回青海的人数不足30%,在青海上大学的毕业生也有很多人到内地就业,20年累计流失人数超过3万人, 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包括教师)估计5万人以上, 而补充到科技队伍(包括教师队伍)中的人员大都是本省6所院校的毕业生,以及通过业大、函授、自考等途径取得相应资格的人才,不仅人数少,而且在水平与层次上与流失的人才相比要逊色得多”。[5] 即使没有流失的毕业生,也难以分配到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任教。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尤其是西部的民族地区更为严重。
7.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给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困难。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事业发展欠帐太多,导致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如,新疆的喀什地区在今后的两年中,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将达到17.3万人, 而目前该地区学校能够容纳初中生的能力仅为7万人,按在校生每班45人计算,近两年中就需要新增加2894个班,需要增加专任教师5952人,而喀什地区现在就缺少民族小学教师7000余人,初中汉族教师9000余人,高中汉族教师500余人,现在还有7000 多人的中小学代课教师在岗工作。这种情况在新疆南疆各地州,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宁夏自治区的一些地州都普遍存在。
二、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及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是下世纪我国中西部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为了顺利实施和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少数民族地区还必须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才能适应未来改革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还肩负着从培养下一代入手,抵制国际反华势力图谋“西化”、“分化”我国及反对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责任。这些既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大事。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今天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将是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使广大受教育者达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继续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就树立为中华崛起、为建设美丽富饶的中华而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以高水平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迎接未来挑战。
3.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大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而要使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努力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个性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以及是否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内容作为综合评价合格素质教育和合格学生的根本标准。实施素质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当前,关键是要尽快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下大决心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开展起来,并且坚持不断完善地实施下去。除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加大师资人才培养、对口支援和加大“国家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工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力度以外,少数民族地区在实施这一重大决策中,也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配套措施,坚持不懈地推动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
1.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产业化进程。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转变兴办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生产性投资和投入教育是可以带来资本丰厚回报的观念。改革教育发展由政府单一投资的体制,形成多元投资的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办学体制,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以投资、集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级各类教育,部分公办学校也可改制为民办学校,实现教育投资和办学主体多元化。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财富总量。调整教育政策,正确引导教育消费,适当放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标准。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实行开放办学,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开拓留学生市场,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留学生。
2.调整教育资源布局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与科学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好长远与目前、人口机械增长控制与教育经费的增加、新师资的培养与现有师资的科学利用、教育经费增长与地方财政实际承受能力、教育资源科学配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几对关系。另外,还要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注重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规模效益。 农牧区条件许可的地方,要逐步集中办学;民族杂居地区的中小学,要恢复民汉合校和民民合校。(2)加大中专学校和成人高校的资源配置力度。 对部分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及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改革、改组、改制,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支持综合性较强、办学条件较好的本科高校开办职业技术学院,其专业设置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3)打破条块分割,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力度。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完成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调整;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的教育消费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4)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走产、学、 研相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科学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规模,合理分流富余人员, 提高生师比,采取分流城镇超编教师、支教、服务期等方法,充实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6)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 缓解农牧区中小学缺少高素质、高质量教师的问题;积极发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推动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解决教师知识老化更新难,信息闭塞提高难,研究成果共享难等现实问题。(7 )制订合理的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鼓励学校科学增效,精简机构,充分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使城镇相对富余的教育资源向农牧区学校流动,改善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汉语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搞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牧区学校要开设农牧业生产技术类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农牧业生产经营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加快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组织力量尽快编写、出版适用的少数民族文字的基础教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的中小学教材。积极探索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各地特点,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4.改革大中专院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现行大中专院校升学考试录取办法,使升学考试真正发挥引导少数民族教育不断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健全考试制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实行合理淘汰制、本专科升降格制和肄业制,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改革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毕业生全部进入就业市场,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毕业生要破除“包分配,包当干部”的观念,树立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艰苦创业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引导和教育少数民族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
5.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大人事改革力度,进一步调整、充实少数民族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队伍。打破地域界线、民族界线和行业界线,拓宽校长选聘渠道,高等院校的院(校)长可面向全国招聘;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的校长可在各自治区范围内面向社会招聘。把校长的交流、培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省市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的一个重点,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校长队伍的后备力量。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加大校长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力度,选择若干所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
把优化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工程来抓。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汉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关于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力争下世纪初建立起一支层次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把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入口关。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采取竞争上岗、待岗直至下岗分流等多种办法,坚持吐故纳新,清理不称职、不胜任教育工作和不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要实行动态管理的办法,彻底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收稿日期:199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