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本文就大肠癌致肠梗阻手术Ⅰ期切除吻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100例,其后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其后比较两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中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其治疗效果显著,不仅缩短手术时间,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肠癌;肠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术;临床效果
大肠癌在消化道疾病中较为常见,也是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大肠癌患者发生肠梗阻的几率较大,高达25%以上[1]。因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此,本次研究活动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100例,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手术和Ⅰ期切除吻合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证实为肠梗阻[2]。其后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64.5±5.4)岁。其中,25例患者为结肠癌,25例患者为直肠癌。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51岁,平均年龄为(68.5±6.2)岁,其中28例患者为结肠癌,22例患者为直肠癌。比较两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分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进行临床对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结肠造瘘术,首先在患者的右上腹做一横向切口,使结肠处于游离状态,进行肿瘤切除术。其后使用生理盐水纱布对结肠进行围护,并分离结肠大网膜,出血点结扎后将大网膜放置患者的腹腔内。与此同时,在结肠系膜区域做一切口,待腹壁造口形成后,将腹壁进行缝合,最后缝合脂肪垂和腹膜。
给予治疗组患者Ⅰ期切除吻合术,首先切除患者的肠段肠系膜,与此同时对淋巴组织的异物进行清除,其后采用手术钳夹断肿瘤远端,并移除侧肠。在此期间,采用保护膜保护切断处,并切断梗阻处的肿瘤,其后将其放置在装置器中。其次,切除患者的阑尾,并在盲肠内部放置Foley管,对其进行充气和打气,待上述操作完成后,对切断处进行缝合,并对残留尾端进行封闭[3]。最后,连接输液器与Foley管,并将5L的生理盐水和200mL的甲硝唑注入其中,排出患者的分泌物,直至流出液体为原色,无污浊感为止。
1.3 疗效判定标准[4]
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术后偶见严重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等,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明显改善和变化,且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观察指标:对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与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并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差±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当P〈0.05表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后,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为4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结肠造瘘术后,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为82%(41/50);经统计学分析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经比较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详情见表1。
2.3 比较两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后,4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4/5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结肠造瘘术,10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10/50);经统计学分析后,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分析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大肠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消化疾病中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该病情发展较慢、病情较易发生转移,合并症也相对较多,手术治疗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Ⅰ期切除吻合术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以往的治疗中,结肠造瘘术存在着很多不足,其不仅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费用相对较大,且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生存率也相对较低。有学者研究显示,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大肠癌致肠梗阻具有可行性,该手术方法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有学者经临床研究发现,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其病死率相对较低,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国外研究文献的报道一致[5]。
结合本次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采用常规结肠造瘘术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2%;经统计学分析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2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经比较存在的差异显著,P〈0.05。从表3的研究结果来看,治疗组患者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4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结肠造瘘术,10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由统计学检验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对其进行半年、1年以及2年的随访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0%、62%和50%;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60%、40%和32%;由此可见,在大肠癌致肠梗阻治疗中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由于大肠癌致肠梗阻的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与消化疾病发生混淆,因此,临床上多数不再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检查。结肠癌的患者而言,右下腹会出现持续不适感,排便习惯发生改变,贫血以及身体虚弱等。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多数较易发生电解质异常以及酸碱平衡失调,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其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跟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德飞,杨贯民.大肠癌致肠梗阻手术Ⅰ期切除吻合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54-55.
[2] 文信,刘桂平.大肠癌致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体会[J].广西医学,2010,32(10):1256-1257.
[3] 齐文海,申连东.高龄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38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8):3101-3103.
[4] 陈光兴,陈媛,彭自力等.大肠癌并发肠梗阻外科治疗89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2):216-218.
[5] 唐志强,罗金石,张瑞林等.大肠癌致肠梗阻52例外科手术处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62-8262.
论文作者:杨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7
标签:患者论文; 肠梗阻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大肠癌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结肠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