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理论:文化人才的挖掘与培养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文化新论:文化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新论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范建华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文化产业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是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是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点。所谓文化产业人才,指的是在文化产业经营中,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专业工作人员。文化产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质,不仅要有文化底蕴,还要有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一般来讲,文化产业的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协调合理的知识体系。文化产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就是指从事文化产业经营人员所掌握知识的组合构架情况。文化产业的工作人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其角色特点的要求。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知识,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是文化产业经营和发展的前提,而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如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使其纳入产业的范畴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专业人才。在当代社会,很多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就是文化大师或文化艺术家,如一些画家、歌唱家。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经济、管理、金融、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文化、文学、伦理、书画、历史、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应该具备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操作能力。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这些知识,只是说这些知识是应该懂的,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具体门类的不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就比较深入了。

      其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信息要求也比较高。基本的要求是全面和完备的信息,具体包括社会信息、行业信息、政策信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动态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应该了解的社会信息主要包括经济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这些信息构成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背景,也有可能构成文化产业在生产时的加工对象;行业信息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具体活动区域的基本内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这些信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市场触角;政策信息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战略发展背景。

      再次,复合的能力要求,这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产业的经营必须具备创新性。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除需要文化艺术内涵,做工精致之外,主要的竞争力集中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所有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外,还必须要具备复合多样的能力,主要是指艺术创造或创作能力、文字写作及表达能力以及科技运用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经营者要突破传统思维、进行创新经营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索过程的发散性、解决问题的新颖性、思维结构的综合性等几个过程。文字写作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由于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它把文化资源作为经营对象,因此,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用文字来阐释、表达、传播产品的内涵。科技运用能力指的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使用现代通讯工具、语言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能力。

      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整体人员文化知识层次偏低,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精英管理能力不足。据此可概括为:较少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我国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在培养与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体制的制约。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在进行,但是改革的力度赶不上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文化单位还是事业性编制,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力量,机构臃肿、管理人员素质低下、运行不畅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制约,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民营企业的夹缝生存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非常匮乏。同时现行的文化体制也限制了人才与市场的接轨,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更严重的是文化上级主管部门的市场敏锐性显然不够。第二,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国的文化资源很丰富,但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很少能走出国门与国外的文化产品展开竞争,这与我国文化产业的人员结构有关。第三,文化产业行业状况的限制。由于文化产业行业的特殊性,需要较高素质且综合性的专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渠道太过单一,前面我们提到,文化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经营高级管理人才奇缺,并且文化产业的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高校也太少,且专业设置不太合理。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合格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慢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针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笔者以为文化产业人才的管理和培养需要国家、高校、企业和个人四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政府的角度看,最主要的管理和培养环节是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指引和特殊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比较短暂,要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从高校的角度看,高校文化产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对应专业的设置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一种必须,高校应该成为文化产业高层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思维的创新性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思维独立性等因素组成。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都离不开思维的创新性,也都是以思维创新为先导并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这种特点要求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下大工夫培养这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公民个人来讲,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这个行业的前途使其成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领域,公民要想进入这个领域,也必须积极按照文化产业专业的能力要求来不断地提升自己。需要提出的是,在现阶段,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一方面可以在文化企业里为高校人才设置实习基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高校设置培训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以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已经有了这样的培训机构。

标签:;  ;  

文化新理论:文化人才的挖掘与培养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