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文化输出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战略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03)03-0063-05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世界各国政 府所制定的对外政策中都有所体现。美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凭借得天独厚的 优势和无与伦比的实力有意识地向各国输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输出”已经成为 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文化输出战略的概念
要给“文化输出战略”下一个科学的定义,首先必须弄清“文化输出”和“战略”这 两个基本概念。“文化输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 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 而“战略”,据说是来自希腊语的指挥官一词,是指挥军队的意思。翻开《现代汉语词 典》,我们可以看到,战略指的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用来比喻决定全局 的策略”。[1]在美国,“战略”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其概念:战略 = 目的(追求的目 标) + 途径(行动方案) + 手段(实现某些目标的工具)。人们可以根据这个总概念来制 定各种战略。[2]那么,“文化输出战略”就可以定义为凭借先进的媒体和通讯工具, 以输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为手段,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奴化弱小国家这一目的的 艺术和科学。
在世界历史上,许多大国对他国征服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输出,只有文化的征服才能 实现长治久安。在古代埃及,法老极力用本国文化来熏陶充当人质的外国贵族,希望他 们回国担任领导职务时能具有埃及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代,罗马统治者 不遗余力地在臣服民族中传播罗马的语言、宗教、建筑和市民文化。现代西方文明兴起 后,西方列强莫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改变受自己统治的不同文化国家或民族,使他 们按照西方设计好的道路发展。马克思曾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为例做出过精辟的分 析,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 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3]文化 输出成为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鲜明特征。
一般来说,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文化输出本身只是一种单 向的流动,这就要求文化输出国的文化在各国文化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它 应该是一种“强势文化”。(2)文化输出需要以先进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物质生活水平 的提高可以刺激人们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客观上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先进 的传媒和通讯工具有利于文化输出国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和渗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 目的。例如,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它依靠先进的科技和传媒手段, 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散布到世界各地,以致于相当一部分学者将文化全球化称为“美 国化”。
二、美国文化输出战略形成的原因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外来文化对社会变迁有着强有力影响,许多国家都程度不 同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西方国家尤甚,但很少国家像美国那样热衷于 文化输出。那么,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输出战略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固有特性是美国文化输出战略形成的源动力。美利坚民族是 一个完全由移民组成的民族,最早到达北美的是以“上帝选民”自居的英国清教徒,他 们是肩负着改造母国,进而复兴世界的“使命”,来此建立一座“山颠之城”,以昭示 世界。这种宗教信仰和传教士精神与创建新世界的梦想结合,形成了美国是“上帝的选 民”、“自由世界的灯塔”,“美国例外”,美国担负着“拯救世界”的“天赋使命” 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它使美国人强烈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是最优的,美国的民主制 度是最好的,向全世界推广它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是美国的“天赋使命”。正如J·斯 帕尼尔所说的:“美国人从其国家一开始就坚信他们的命运是——以身作则地向一切人 传播自由和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世间新的耶路撒冷。”[4]这种根深蒂固、 已融入美利坚民族血液的观念影响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使美国总是以世界领袖 自居,胸中时常激荡着改造世界(当然是以美国的意志)的豪情。例如,罗纳德·里根认 为自己的国家属于特殊的例外。这个国家是从“人类历史上惟一真正的革命”中诞生的 。这个国家已成为“自由之岛”,“上天”指派它担当起全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的捍卫者 的角色。[5]
其次,文化因素在美国长期外交实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促使美国决策者将文化输出 确立为美国的一项对外战略加以实施。早在一战时期,美国政府就开始有组织地对外进 行文化宣传和输出,威尔逊总统于1917年设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1942年 2月24日,美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创办的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开播,负责大规模的对 外宣传工作。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再度紧张,美苏在政治、军事乃至意识形态领域展 开了争夺。为适应形势的发展,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史密斯-蒙特法案。根据这一法案 ,美国对外宣传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其它国家对美国更好的了解及美国人民与其它国家人 民之间的相互理解。1953年,美国新闻署成立,艾森豪威尔还明确提出了两点任务:对 外解释宣传美国政策;介绍美国文化。肯尼迪上台后进一步强调美国新闻署要帮助实现 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由于60年代末越战和美国国内各种矛盾导致美国实力下降,所以卡 特上台后采取了较为缓和的做法,要求新闻署除了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外还向美国人民介 绍国外文化。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宫,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由于其保 守主义和强硬立场,美国新闻署的对外宣传作用又开始加强。1983年,“全国民主基金 会”成立,该机构主要是通过向民间组织提供基金来支持和促进外国民主的发展。它的 目标是支持外国的民主人士,特别是“非民主国家”的民主人士。输出美国的价值观, 试图以“和平演变”的方式为美国的意识形态服务,打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 态封锁,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总体上来说,美国近百年的文化输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中,美国以“自由世界”老大自居,大 谈西方的“人权民主”,对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加强文化攻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欧 巨变和苏联解体,达到了所谓“不战而胜”的目的。
再次,“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软权力论”为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 提供了理论基础。冷战后,美国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弗朗西斯·福山提出 “历史终结论”,认为美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已经取得了胜利,历史已经终结。与此同时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将以文明的冲突为主要表现形势 ,倡导所谓“西方文明”的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来自其他文明的威胁。1990年,约瑟夫 ·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软权力”概念。约瑟夫·奈认为 ,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和 国民凝聚力等“软权力”优势。硬权力是通过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威胁利诱别人去干 他们不想干的事情;软权力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 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权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归 根结底,“软权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 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6]这几种论调尽管角度有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但都强 调文化和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美国将文化输出确定为外交战略 的进程,在不同程度上为文化输出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硬权力”的膨胀是美国实施“文化输出战略”的现实基础。国际政治学家普 遍认为权力的竞争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把权力作为形成、发展、瓦解世 界秩序的基本动因。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这一概念后 ,传统意义上的权力也就称为“硬权力”。“硬权力”指一定国家和社会的军事力量、 自然资源和其他有形的物资力量。“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基础上才称为权力 ,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正是建立在“硬权力”基础之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积累了经济、技术、科学、资本、规范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文化借助于这些因素的 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处 于劣势,并由此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性,才不得不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对象,使自 己的文化价值处在面临挑战的境地。战后以来,美国的实力迅速提高并逐步确立起自己 在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霸权地位,然后凭借这些优势并通过军事的干预、政治的 打压、经济的控制与技术的垄断等方式,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强加 或传播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如:由于美国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目前形成了美国为主 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却垄断了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近90%的新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等媒体发布的信息 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 作,电影的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世界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 因特网更是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向全世界推行美国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商业理 念、社会文化的有效工具。
最后,国际环境的变化成为美国实施“文化输出”战略的催化剂。冷战后,国际环境 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为自己战胜“敌手”而欢呼雀跃之时,也对未来世界进行着深 深的思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运用传统的赤裸裸的军事干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如何在未来的国际角逐中胜出,而又无须投入较大成本,一直是美 国人考虑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文化,通过“文化输出”战略征服其他国家民众的 心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使美国人看到了利用文化进行 “和平演变”的真正力量,体会到了运用文化手段的美妙,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人运用文 化手段颠覆、演变非西方国家的信念。美国人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西方人权观念和 政治民主形式将盛行全球,并把这种观念体现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
三、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时代,美国的文化输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政治文化输出,它 主要由政府部门所为,旨在影响其他国家的政策选择,其政治性比较明显,是美国文化 输出战略中的传统内容,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所谓的“输出民主”和“人权外交”,主 要通过两种手段加以实施:
1.通过对外援助推行美国价值观和人权标准。美国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强大 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有能力通过经济、技术和军事等援助或以此为筹码向全球推广 其价值观和人权标准。[7]
2.利用教育文化交流进行文化输出。美国著名参议员富布赖特曾指出,“一代人之后 ,我们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价值观念交流的好坏要比我们军事、外交优势对世界格局的影 响更大。”[8]战后,美国政府推出的最大的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是“富布赖特项目 ”。它始于1948年,主要是资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学生、专家学者等出国或到美国学习 、访问和研究,截至1997年参加者已超过245,000人,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进 行该项目的合作。由于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外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分子”——大学生 、教师、作家学者、文化精英和学术团体的成员。因此它被看作是“对美国国家长远利 益投资的一个典范”,“它造就了一批致力于加强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领导人和舆论创造 者”。[9]另外,美国新闻署的国际访问者项目每年使约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从事 各种工作的外国人到美国与自己的同行相会,交流思想并亲自体验美国的社会文化,了 解美国制度。捐赠图书也是美国对外交流的一部分,1988—1993年向国外赠送的460万 册图书都是关于美国历史、文化、对外政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由于美国在大学教育 和主要专业方面占据支配地位,在藏书和资金的数量与来源方面占有优势,以及美国英 语在全球经济和跨国社会中的主宰地位,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教育文化交流势必是不 平等的,特别是这些交流项目大多是单向的,即多为外国人到美国学习和交流。因此, 这种交流最终带来的必然是美国文化的输出。
美国大众文化输出是美国文化输出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输 出战略实施的一个新特点。它在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所为和受巨额利润所驱动, 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不可解脱地联系在 一起。它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实施:第一,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文化宣传。美国是 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媒体覆盖了全球。美国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 际社,使用100多种文字,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家用户昼夜发布新闻,每 天发稿量约700万字,并拥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图片网。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现已成 为最普及的每日新闻来源,它有数以千万计的观众,“是政治家、政策制定者、新闻从 业人员以及任何想迅速看到突发性新闻和有关深入报道的人必须收看的电视台。”美国 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 、《国际先驱论坛报》都成为各国有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大学的必订报刊。这些新闻 巨头事实上已垄断了国际新闻的来源,决定着什么是“新闻”,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 ,从而成为美国对外文化输出最强有力的工具。另外,“目前美国文化占据了网上信息 资源的80%,使人们一进入因特网就进入了美国 幕 幕肪持 小薄5诙 通过大规模文 化产品输出,宣扬美国的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文化力与商品力紧密结合 的新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十分注重文化产品的配套生产和广泛输出,力求使之成为加强 接触、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主要渠道。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手段所支撑的大众传 播媒介和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产品,使文化日益成为日常的社会消费品,形成了美国文 化空前的扩张强势。现在全球每个地方几乎都能感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存在,可口可乐 、麦当劳、好莱坞、迪斯尼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无孔不入的渗透力,美国的价值观念和 意识形态也随之带到世界各地,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美国对新闻、媒体和信 息的垄断与控制又强化了之一态势。
很明显,美国大众文化输出是对政治文化输出的一种有效补充,尽管它一时不会对他 国决策过程产生决定影响,但长此以往,维系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础就会动摇。思 想意识上的“美国化”将为美国实现其外部利益清除一切潜在的障碍。因此,对美国来 说,美国大众文化是美国外交中的一种低代价、高效益的软资源。
四、美国文化输出战略评析
1.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影响
文化输出战略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重 要影响。
首先,对美国自身来说,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主要表现 在:
(1)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所领导和推行的自由 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已经成为公认的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合理途径。而它们的规则大多数 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制订的,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对于发展中国 家并不平等,而为了能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让渡自己的一些经济利 益,甘愿为美国提供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2)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美国所建立的向全世界 网罗精英人才的科技创新体制使得世界各地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为 推动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3)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为美国实现全球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创造了有利的国际 环境。今天美国的霸权主义与以往有所不同,它更强调秩序和价值观,要全世界自觉地 遵守它的价值观,顺从它的秩序。因此,美国通过文化输出战略将意识形态、民主、人 权、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进行思想扩张,达到让所有的国家顺从美国的秩序 ,使美国能攫取更大的利益。第一,美国的文化输出使得它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及其公众的思想意识,有利于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第二,美国文 化输出战略的实施为美国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主权和内政创造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也为 美国的强权行为批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人道主义”、“维护人权”、“民主”、 “自由”是美国对外干涉中常用的字眼,使得美国所从事的武力干涉行为具有浓厚的“ 道德讨伐色彩”,如今年3月份,美国又以消除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为由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第三,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为美国所谋求建立的制度化 霸权创造了有利条件。所谓的制度化霸权,指的是美国在全球扩张自己的民主制度和文 化价值观,以此塑造国际机制和国际体系,根据自己的战略安排继承或修改现有的国际 机制,制定新的国际机制,使之成为全球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从而确立自己的机制霸 权;对不服从或意图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则以“硬权力”进行无情打击,保证美国对整 个国际事务的控制权。[11]
其次,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国的文化输出危害了这些国家的民族 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国在当代传播媒介系统中占据支配地位,主要是通过控制大众交流 系统,让公众被他们的宣传所操纵,以达到政治上控制、思想上灌输、生活上腐蚀之效 。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保存和加强他们自己的文化带来了重重困难。发展中国家“通 过进口通讯器材、国外生产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根据信息的议定书建立起来的对 国外的依赖关系。在自己国内建立了一套外国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对未来的期望, 以此代替了本国原有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对未来的期望。这样,发展中国家在不同 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文化和人们的社会化过程。”[12]由于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等文化 不可阻挡地传播,文化变迁不可避免。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了挑战。对许多 发展中国家来说,“信息交流自由”无异于一张“文化入侵”的通行证。现在,世界上 许多国家面临着美国文化的严峻挑战。印度新德里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撰文将西方的MTV比喻为“蚕食我们传统价值的白蚁”[13]甚至像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担 忧。法国文化部提出,如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缺乏适当的规范管理,就有可能造成国家 文化的丧失。
最后,就全球性文化交流来说,美国的文化输出战略影响甚至阻碍了国际文化之间的 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今天,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互 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加深,人的思维方式也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转变。然而, 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国家非常富有,正在 向后现代社会过渡。有的国家正在努力加速发展生产力,以便尽快地实现现代化,还有 的国家非常贫困,还不能称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凭借其 得天独厚的优势单向地输出所谓的“先进文化”,试图以“美国化”取代“文化全球化 ”,严重地影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借 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内核,美国文化尽管适应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它也表现出了 许多消极的方面,比如暴力犯罪、家庭解体、极端个人主义、精神空虚、物欲横流、种 族歧视等等,这些消极文化价值观随同主流文化的输出都毫无保留地散布到世界各地, 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健康发展的毒瘤。
2.美国文化输出战略的实质
在国际关系中,只要国家之间存在着交往,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着世界历史向前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著名哲 学家伯兰特·罗素精辟概括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 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模仿拜占廷帝国。”[14]在当今世界上,国家的对 外关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交往的频繁,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自然就 更为显而易见。因此,平等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使不同背景的国家在许多 问题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吸收发达国家文化的精华 ,更能使本国的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然而,美国的文化输出并不具有这种性质。首先,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诸如民主、 自由、人权等,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 的思想启蒙作用。但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日益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为 资产阶级的剥削、掠夺和扩张提供了合法的外衣,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中的双重标准更暴 露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虚伪性和伪善性。中国的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热 爱自由的美国人却打着自由的旗号去剥夺别国人民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自由,并且常常 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己国内种族歧视严重,人权问题成堆,却整天挥舞 着人权大棒,指斥别国没有人权!
其次,历史上美国文化的输出与扩张往往伴随着武力的征服。美国现实主义大师汉斯 ·摩根索在谈到世界性征服的时候,举了罗马帝国的例子,他指出:“在征服古希腊文 化世界的过程中,罗马征服者同时也改变了自己;根据被征服者的文化,重新塑造了罗 马文化本身。通过这种双重的融合过程,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德和政治社会。” “在被征服者优越的和具有吸引力的文明的影响下,野蛮民族的条理零散的文明终于崩 溃。”[15]也就是说,就算一种文化能征服另一种文化,那么这也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过 程,其唯一的武器也只能是这种文化本身的魅力和优越性。这种魅力体现在它的包容性 ,而不是征服性,更何况,一种文化优越与否本来就是相对的。从目的来看,美国文化 霸权主义希望将自己的民主价值观念推广到全世界,而自己成为这个自由世界的领袖, 这很显然是极不现实的。首先,民主、自由、人权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这些词汇所 代表的对象价值和愿望会因国而异,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宗教 信仰、民族经历会造成对这些词的不同理解。比如,很简单的道理,正义和公平在这里 是一个意思,在那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因此,将一些具体的概念抽象化,试图将 一国的标准普遍化,并以此作为霸权的基础是行不通的。其次,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 决定了它具有相对性,并无优劣之分。美国人所珍视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并不是就代 表着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俗话说,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及所取得的成就、所经历的挫折 等等,决定着它的文化,决定着其民族性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答西方关于人权 的指责时说,不同的文化是从不同的土壤里长出来的,西方的民主与人权生长于西方环 境,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东方的土地,孕育不出西方民主的繁花盛果。对此,汉斯· 摩根索教授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下,只在一定时间对某一 观念有接受能力,而这种生活环境不仅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大不相同,就是在同一历史阶 段的不同类型的人当中也大相径庭。”比如说,“民族思想在亚洲的失败是因为它的号 召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亚洲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利益。既然民主哲学同亚洲人民的生活经 历和利益相抵触,民主主义还有什么机会在这场思想观念的斗争中赢得胜利呢?”
美国政府要求和强迫在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反映出了美国人的“救世主” 心态,其形式完全变成了一种单向行为的文化渗透,其目的也完全超出了文化交流的本 来意义。用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入江昭的话来说,“美国的梦想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 美国的经历将成为世界的经历,只要当美国的理想和制度坚定地移植到全球各个部分时 ,美国才不是独特的,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伟大的美国”。[16]
综上所述,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 用促使美国政府将“文化输出”确定为一项基本战略,这种战略构成美国国家战略的一 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为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服务。它的确立和实施是在美国政府的直接 指导下、以美国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为基础、以美国文化在全球所处于的 优势地位来保证的。从实质上说,美国的文化输出战略是为追求文化霸权,实现所谓“ 美国治下的和平”铺平道路。这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平等原则,必将为这个多元文化共存 的世界所反对。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共同发展才是世界的福音,它们之间通过交流而达到 相互融合是人类文明拥有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
标签:文化输出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美国史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