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调研报告(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企业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制度论文,邵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部分
邵东民营企业制度环境的变迁与创新
企业制度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以及地方政策、法规等。另一部分企业内部制度环境,具体指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产权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所以企业内部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治理模式和企业管理制度。
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离散的各个阶段的企业制度特征。企业制度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对我们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所说的阶段性是指制度属性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对制度变迁历史阶段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邵东民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变迁
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外部的各方面制度政策和经济环境,这种制度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制度环境,就是指一定时期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制度性条件,它包括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运行制度、融资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法令法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制度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与规模,不同时期的制度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宜,民营企业就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否则,民营企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邵东民营企业在其成长的路径中,其外部环境的总体特征是:诚信缺失、制度不确定性增加、法制环境不健全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这些都加剧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加剧了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资产的专用性。其突出影响就是大大增加了机会主义倾向,它也使得最佳的治理结构不是市场,而是家族式企业,以降低交易成本,规避风险。一方面,这种非契约制度安排是对市场调节能力不强、缺乏缔结有远见整体合约的条件以及信息不完备等多种市场不完备因素的一种理性反应;另一方面,家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非对称的义务,实现更高非公平意义上的均衡。这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是一种血缘、亲情、友情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存在天然的不平等、先天性和非契约等特征。
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演进的分析,主要从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入手,剖析各个阶段的制度环境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行、融资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各种政策制度在各个阶段作用的结果,寻找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变化的轨迹与创新的机理,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的模式。
(一)邵东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变迁
从邵东民营企业的起源上看,主要源自于从事小商贩、轻工业加工的农民,民营企业多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具有明显的“原生化”特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以乡村贸易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邵东民营企业迎来了一个大的飞跃,从1991年到1999年,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县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9512户增至61340户,民营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达88.7%。从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邵东较早地有一批经济能人从事民营经济活动,政府也以发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企业模式——社队企业为突破点,允许农民从事农村贸易和轻工业产品加工,培养了一批经济能人(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人物),使邵东农民迅速抢占了市场先机。
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依托“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是邵东民营企业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形成了以十大专业市场为骨干,75家农村市场为网络的市场体系,市场年总交易额已过120亿,这巨大的交易量都是由邵东民营企业来完成的。专业市场的培植发展和专业市场制度是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
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从经营小商品、农副产品开始,已逐渐成为第三和第二产业中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在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开办营运上,政府坚持“民营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适应各个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诸如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办厂,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鼓励民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企业资等等。由于政府的默许和认可,使得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制度供给和自我制度变迁的特性。
在邵东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邵东就明文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禁止和专营的以外,所有行业和品种均允许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除从事医药、医疗器械、采矿、易燃易爆等特种行业和对人民生命安全有严重危害的品种的生产经营必然进行前置审查外,其它均无须进行前置审查;同时放宽注册资金、生产经营场地审查等。
邵东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产品的市场准入未能形成良性机制,低档的冒牌产品充斥市场,民营企业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邵东产品的市场正在逐步被侵蚀。
(二)邵东民营企业市场运行制度的变迁
市场运行制度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邵东民营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包括生产与市场的组织形式、生产与市场的管理制度两部分。
在生产与市场的组织形式上,邵东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的自主探索过程。由于生产组织形式是自发的、灵活的,与市场紧密相连,因而,民营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升级。市场组织是有意识的,邵东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市场、自然市场转化为专业市场,利用和通过专业市场及其网络,率先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邵东较早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为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生产与市场的管理制度方面,邵东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循序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是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扰乱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敲诈勒索民营企业的行为,及时处理好企业的各种纠纷与矛盾,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二是优化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政府的角色与定位。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主导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在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政务公开,行风评议,简化审批手续,强化服务职能,实行“一站式”审批和“一个窗口”服务,禁止各职能部门“乱收费”,以规范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政府行为。三是优化政策环境,逐项落实政府各项政策。历年来,为发展邵东民营企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些政策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入与聚集,激发了邵东民营企业及政府部门的活力与创造力。四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市场诚信环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非法垄断等各类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先后整治了托运市场等各大专业市场的经营秩序,开展了“质量立县,建设诚信邵东”活动。
通过对市场运行的有效管理,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但市场运行管理中,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把握,导致假冒产品长期主导市场,使邵东民营企业失去创新技术、创立品牌的原动力。
(三)邵东民营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
资金在我国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它的合理有效配置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在邵东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环境、制度及模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邵东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可分为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身的积累(包括留存利润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性融资对邵东民营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内源性融资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萌芽时期,资金基本来源于内源性融资,在成长壮大和全面发展时期,内源性融资的比重仍然很高。外源性融资是指邵东民营企业吸收其它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它可分为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和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外源性融资对邵东民营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证券化的过程中,外源性融资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直接融资很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导致邵东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金风险加剧。
与邵东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融资制度环境的变革与创新往往相对滞后。在融资的制度、方式、渠道以及机制的选择上,从邵东民营企业的角度看,融资成本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要求有不同的融资制度、方式、渠道以及机制与之相适应。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邵东民营企业逐渐形成以下几种不同层次的融资状况。
1.内源性融资为主体
在2004年末,邵东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66亿元,银行贷款总额16亿元,存贷比仅为4.125/1,贷款总额仅为国民生产总值87亿元的18.3%。在邵东民营企业(特别是众多小型民营企业)中,以内源性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为数不少,这一类企业依靠自身的积累发展生产、开展经营,这种金融安排在企业初创时期是适宜的,但在邵东民营企业在完成一定资本积累之后,仍以内源性融资为主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一是反映主观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资本扩张的原动力,没有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拓展融资渠道的主观需求。二是融资渠道狭窄,缺乏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主要依赖于内源性融资、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未能形成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于股权融资,邵东民营企业主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没有股本扩张的内在动力,这也是邵东民营企业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融资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邵东民营企业大多存在管理不规范,造成融资过程中各方信息不对称,信用保障不充分,增加了融资成本及融资的障碍,融资机制不完善导致银行有钱放不出、企业发展贷不到款。
2.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
在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国家金融部门经历了不介入不支持、有限的介入、全面介入到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信贷政策。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银行信贷投入少,主要偏向国有企业;随着民营经济逐步主导邵东经济,金融机构从观念上逐步打破了经济成分论的偏见,对民营企业提供了较大的信贷支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信贷支持政策,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邵东曾氏铝业、廉桥药材市场、打火机集团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发展,金融部门功不可灭。同时,为减少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完善邵东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相继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中介机构。但在具体操作上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实际贷款规模形成强烈反差,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民营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反差强烈,金融机构出于单位管理成本的考虑,乐于贷款批发,疏于中小民营企业的额度小频率高的贷款,出现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的现象。其原因有:一是在信贷政策的落实和融资环境的营造上,政府及金融部门乐于服务于大的民营企业,送贷上门,现场办贷,为企业扫清贷款中的各种障碍。而众多的小型民营企业因信贷政策得不到落实,融资环境不能改善,融资渠道不畅,而难以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二是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部门的债权得不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邵东民营企业逃避银行债达6亿元之巨,已经金融部门核销的不良贷款有5亿元之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手段缺乏,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不会与银行打交道,不熟悉企业融资的相关知识与法规,构成人为的融资屏障。
3.民间融资十分活跃
对邵东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讲说,通过民间进行融资,是解决其创业、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基于邵东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及环境的制约,不可能在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邵东民间融资活动始终十分活跃,这也是邵东民营企业从合法的融资渠道难以融资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民间融资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于我国对民间融资采取不予法律保护的歧视性政策,基于商业契约基础上的民间融资活动被视为非法,邵东民营企业民间融资曾进行过多次清查、整顿与取缔,经过多年来的整顿规范,现阶段邵东民营企业民间融资活动已步入正轨,融资秩序良好,融资利率趋于稳定合理,一般民间借贷年息为10%左右,略高于同期银行贷款成本,邵东民间融资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四)邵东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变迁
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企业制度的具体化和延伸。邵东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确有其生存空间,在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产品单一的情况下,对民企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高水平、更高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经管企业的时候,企业掌门人却仍是创业初期的老板。受老板自身知识水平、思想修养等因素的制约,常常表现出自己力不从心而对外人又放心不下,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
1.邵东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有些民营企业中,虽然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招人、用人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形成任人唯亲、权力过分集中,论资排辈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观念淡薄,并没有把“管理人”这件事提到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要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其次,对人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许多民营企业强调如何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这就意味着工作是强迫员工必须服从,而不是考虑员工自己的需求,也不需要赢得员工的认可和赞同,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可能实现“事得其人”,但人却不能尽其才,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调动不起来,员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在“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失也就成为这些民营企业的普遍现象。此外,普遍存在员工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加班后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甚至不发加班工资等现象,工作条件不宽松,使得不少企业吸引不到人才。
第三,用人不育人。许多民营企业招聘人才时往往要求有工作经验者可以优先录用,许多民营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花工夫。这里,一方面是利益驱使,希望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另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信心,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事实上,没有培养又哪里能获得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所谓“没有培养也就没有人才”正是这个道理。
二 邵东民营企业内部制度的变迁
企业的内部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变迁主要是制度变迁的历史,主要表现为离散的各个阶段的企业制度特征,企业制度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属性。按照我们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分别阐述三个阶段下邵东民营企业内部制度变迁所表现出来的属性。
(一)邵东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1.原始积累阶段产权制度特征
从60年代初期到1990年,邵东人肩挑贩运,不顾辛劳,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做着小本生意,从贱买贵卖中获得利润,邵东人凭借聪明的头脑,专门寻找国营企业的积压日用品,以低廉的价格买下再转到农村市场出卖赚取差价,集市贸易也比较活跃。这一阶段的产权制度特征是:
(1)以个体经济为主,与外界的产权关系非常明确。
(2)产权单一,所有者即是经营者,经营者即是劳动者,三者合而为一。
2.迅速发展阶段产权制度特征
90年以后,随着全国特别是江浙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日用消费品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而国营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却不断减少。邵东人开始转卖江浙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转卖产品的时候,他们发现大部分的利润让生产厂家赚走了,于是开始仿冒厂家的产品生产,便有了五金、皮革加工、打火机等产品生产,而且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利润需求推动了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邵东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一阶段的产权制度特征是:
(1)仍然以个体经济为主,私营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2)产权单一,产权结构开始表现为家族化的产权。这种产权结构仍然排除家族以外的资本进入企业,但与第一阶段的产权相比却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单一产权已经不是单个人或者单个家庭的产权,而是变迁为一个家族的产权,家族的成员包含叔叔伯伯、兄弟姐妹、七姑八姨、亲戚朋友等。深入调查的几家民营企业中,如邵东曾氏铝业集团公司和亿利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经营非常成功的企业,其产权基本上也是叔伯、妻弟、亲家等所有。
(3)企业与外界的产权关系基本明确。与第一阶段相比,明显不再单纯。由于存在寻租的原因,企业产权的一部分无条件、无偿地转让给那些对企业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政府官员,一些政府官员不是利用资金或技术,而是利用权利直接到企业参股。
(4)企业内部产权非常模糊。不少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往往依靠家庭成员共同投资,大家情浓于水,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明确划定企业的产权,也没有认识到产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企业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问题就出来了。由于每个人的初始投资不同,在企业中的作用也不同,到底按什么分配,难免会有冲突。往往导致兄弟反目、朋友成仇、企业四分五裂、或者另起炉灶。一旦企业经营成功,由于人的能力等各种资源的分配不会一样,就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矛盾深化。
依靠仿冒来发展企业只能是短暂、没有基础的。为此,邵东人逐渐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于是便有了企业的品牌战略。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邵东人并没有真正创立自己的品牌,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显得力不从心。什么原因使邵东的民营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呢?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能创新已经成了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邵东太平饲料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发展势头喜人,曾一度成为邵东人的骄傲,但到90年代末期以后却不能顺势而上,发展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未能创新。
3.稳步创新阶段产权制度特征
2002年以后,邵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在产权创新上突破,逐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1)彻底划清企业产权的外部边界。
(2)明确企业内部的产权。首先是要明确产权主体,即到底是谁拥有,拥有的比例大小。只要企业资产不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晰,其产权的排他性总是不严格的。只有在企业所有者内部界定了清晰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所有者才会把注意力从关心如何瓜分企业资产转向关心企业的积累,因为积累的受益者已经十分明确了。另外产权在企业所有者自然人之间界定还有利于减少由于相关人员的权、责、利不明确而产生的“搭便车行为”。企业作为一个团队,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企业的效率源于有效地协调各种要素的集合,使各种要素在集合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偷懒,这就需要在产权制度明确权、责、利。
(3)产权多元化。如何实现产权的社会化与公众化已经是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的重要问题。产权的社会化、公众化要求民营企业打破原有闭关自守的观念,股权向社会公众开放,引入社会公众股东和法人股东。民营企业成长中的基本素质提高与规模的扩张要求在产权形式上予以突破,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产权的社会化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与范围扩展的重要制度保证。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既可以通过员工持股、人力资本入股等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股票公开上市、法人持股等形式实现。产权的社会化、公众化的意义在于: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分散股东风险;强化激励;优化股权结构等。
(二)邵东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目前,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代理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邵东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加,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但是,邵东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并不存在规范的治理模式,有些甚至连公司都称不上,为了能更真实、全面地描述其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和变迁,我们没有采用目前通用的治理评价体系,而是从变迁的路径、股权结构、决策方式和组织结构这几方面对私营企业的治理模式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对邵东民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比例、企业主股权比例、企业主及其家属的股权比例、机构设置情况、总经理选聘机制、重大决策和财务决策情况这几方面设计了问卷,并走访了不少有代表性的企业,调查分析邵东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1.邵东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变迁路径
(1)原始积累阶段。从1978年到80年代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起步阶段,以集体、街道、乡镇、村办企业为主,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邵东在全国率先恢复了集贸市场。毛家栗山小五金市场恢复后,几个月就发展到900多个摊位,形成了上万人参与交易的小五金批发市场。1980年,全县取消了集贸市场的统一集期,撤消了外运物质检查站,集市贸易迅速发展,仙槎桥、火厂坪周围的村民重操旧业,家家炉火旺,户户丁当响,“三刀”、“三钉”等传统工业产品迅速恢复与发展。1981年,全县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660户。素称“鼎锅之乡”的流泽公社,在禁止个体贩运时,锅厂全部关闭,个体贩运放开后一下子办起十多家锅厂,年产鼎锅10多万口,产值达50多万元。在此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继承了邵东人小手工制作,小商贩的传统,同时,邵东在全国率先出现了雇工超过8人的私营企业。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个体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刚刚起步,规模小、数量少,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合而为一,企业治理模式非常简单。
(2)迅速发展阶段。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家族企业得以形成与发展。截止1993年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86000户,从业人员18.5万人。其中县内登记的3万户,4.9万人。全县已兴办前店后厂的家族工业16959个,生产经营型民营企业596个。1993年邵东工业品市场竣工,作为后来建立的一系列市场的先导,它的示范意义十分深远。1995年县政府适时制定“兴商建县、民营主体”的战略,1997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以商建县”战略,加速了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全县47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3种是民营企业生产的。在此时期,邵东县民营经济出现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经商领域,大力发展家族工业;二是突破单一的家庭模式,向专业化、群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家生产、统一配套的专业化、群体化生产格局;如黑田铺乡群和村加工人造革制品,带到邻近四乡十几个村,从业人员5000多人,与之配套的水线厂、角钉厂、电镀厂、纸板厂、拉链厂应运而生,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开发链。三是突破小本经营思想,向大规模、高档次发展,个体经营户办企业,越来越舍得花钱搞投入。四是突破地域界限,向省内外甚至国外发展。通过十年的发展,邵东家族企业已初步形成。这一阶段邵东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部分企业改建成有限责任公司,尝试用现代企业的思想来治理传统企业。近50%以上的民营企业采用的有限责任公式的形式组建,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邵东铝业集团公司、亿利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湘南五金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
二是尽管建立了有限责任公司,但管理上仍然缺乏公司治理的特点,大多数公司并没有设立董事会、股东会、经理、监事会等治理机构。
三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由两者完全统一向两者分离发展,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分离。很多企业尽管也设立了董事会、经理等治理机制,但重大方针的决策仍然是企业主一人说了算。像伟特家具、明珠集团等企业就属于这种情况。
(3)稳步创新阶段。在“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下,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创品牌、企业做大做强成了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目前,邵东工业品市场带动了全县200多个专业村、1.5万多家家庭工业、500多家私营企业的发展,本县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35%,小五金、打火机、服装、针织等产业在当地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80%以上。廉桥药材市场自明清开始萌芽,建国后一度衰落,80年代以自发的马路市场形式复苏,现在年成交规模为全国第四,号称“南国药都”。廉桥药材市场的兴盛,带动了药材生产专业村、专业乡的出现。其他市场建设迅速发展,如:徐家铺木材市场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县城家电批发城和五金批发城也在中南地区享有盛名。与此同时,以打火机、铝制品、铁器、五金等产业为依托的工业小城镇和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专业村异军突起,如两市镇的打火机、服装、渔网,黄坡桥的衣架、皮革,仙槎桥的铁锤、钳子、菜刀,火厂坪的钢球,廉桥的药材、眼镜,范家山的炉灶、皮鞋,灵官殿的小型水泵。邵东工业区域布局已具“块状经济”雏形。所谓“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积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块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同业充分竞争和部门分工协作,发挥规模集聚优势。
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工业企业,截止到2004年底,全县拥有民营企业20192个,从业人员15.2万,2003年和2004年的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外地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邵东现象”,就是“民营兴县”的现象。但是,邵东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在治理结构上突破,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必须设立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企业的所有者组成;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由股东会选举任命,拥有对经理人员的聘用、解雇权;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企业决策既不能一个人独断专行,又不能形成多个决策中心。
2.邵东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的特征
(1)所占比例大。据统计,邵东民营企业中有95%以上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同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庭成员保持控制权的企业集团。
(2)经营模式灵活。邵东家族企业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前店后厂式、单一业主制、合伙制,规模一般不大。邵东家族企业经过商海几十年的打拼,市场营销能力强,经营方式灵活。
(3)涉足领域广。目前邵东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它已涉足工业、农业、商业、饮食娱乐业等,还开始进入了经济“禁地”,如能源、矿产、公用事业、专用化学品等。
(4)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决策高效。在回答我们的问卷中关于家族企业的优势时,有50%的企业主认为管理成本低,40%的企业主认为组织结构简单,50%的企业主认为决策果断高效。就目前而言,邵东民营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资金积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充满家长作风和任人唯亲色彩,由企业主支配决策程序。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它有其优点。但是,随着市场的规范、正规,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由下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手中时,由家族管理过渡到专业化管理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1)家族企业形成基础的先天不足给规范运作设置了障碍。家族企业的组织成员结构以血缘世系为核心,随着规模的扩大,组织沿着血缘、地缘、关系缘的方向,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地组成了一个同心圆形网状结构。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其它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隐患。同时,家族制企业可以同甘但共苦精神差。
(2)产权结构单一导致人力资源的匮乏。邵东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也是邵东民营企业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通常经营者要对经营负有无限的责任,投资风险大,而且受投资主体自身势力的影响,企业上档次、规模的难度大,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企业的外来员工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是打工者,始终难以接纳吸收处部人员,企业向高层次发展受到了制约。
(3)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的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由于家族企业的关键权力集中于核心成员,从而保持了家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以此维持家族的团结及成员间的忠诚。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家族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经营中的个人经验开始失效,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的损失还可以弥补回来。这个时期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显得越发管理重要。
(4)家族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导致管理上的缺失。从邵东家族企业的总体情况来说,家族企业主的文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有的甚至缺乏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同时家族企业主本身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思想上有顾虑,对民营经济长期存在没有理性认识,对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缺乏宏大志向。虽然后天的学习可弥补管理技巧上的差距,但却难复制企业家人格上超凡决策能力和感召力,这使得家族企业的控制权由创业者向家庭和守业者交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企业家断层。邵东很多民营企业主都已经意识到家族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在回答企业制度创新当前的主要工作时,有38%的企业主认为是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管理企业。
(5)家族企业在技术品牌上的不足导致与市场的要求不适应。小规模家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及品牌创新能力,赢利方式大多是依靠其商业敏感性、快速模仿市场来发现市场机会,因此大量同质产品集中于壁垒低的行业中;另一方面,从邵东从事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来看,产品的技术含量总体水平不高,高科技产品少,甚至有不少的家庭企业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检验方法、手段原始,产品不能上档次。同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自主开发研制的产品很少。
(三)邵东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制度是决定经济组织运行效率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企业管理制度系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它使每一次管理的创新得以巩固,而管理的发展又促进了制度的变革,企业则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得以长期的生存发展。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必须要以建立专业化、制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导向。下面我们分析邵东民营企业三全阶段在管理制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属性。
1.原始积累阶段管理制度分析
邵东民营企业创立初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依靠创业者个人权威而不是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家族经营现象普遍,“人和”或“血缘”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诚信缺失、制度不确定性增加、法制环境不健全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加剧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加剧了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资产的专用性。其突出影响就是大大增加了机会主义倾向,它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治理结构不是市场,也不是科层式企业,而是家族式企业。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
(1)企业主掌握着管理权并身兼数职,“一身二任”现象严重,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少,易于沟通和节约管理成本;
(2)在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下企业成员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之间的不信任和可能的机会主义倾向大大减少;
(3)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意味着无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管理成本低,也不存在激励约束问题;家族企业中特殊的人际关系治理模式,通过“个人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定和实施规范”,它可以减少群体内成员之间的讨价还价和搜寻信息的成本,也可以降低已存在特殊关系的主体间以及一个既存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这便使交易更容易发生于相互信任的行为主体之间——家族成员之间。这里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指企业的协调成本和信任成本。
(4)由于管理人员少,意见比较统一,可以迅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阶段都选择了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事实也证明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当时是有效率的。
2.迅速发展阶段管理制度分析
这一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开始形成相对的规模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以形成高速增长局面,经营管理关注内在质量和品牌意识,重视人才的引进,逐渐借助金融资本发展企业,对社会和政治荣誉追求开始显现。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使民营企业原来的有关制度越来越暴露出了它固有的缺陷。为了破除原有制度的限制,获取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部分民营企业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从组织管理制度来看,民营企业这一时期的制度创新表现为:一是开始逐步学习和引进西方管理制度和经验,并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或引进;二是大规模的民营企业还建立了生产、财务、质检等职能管理部门,开始进行管理职能的分工。但是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和专业化;三是民营企业决策方式缺乏科学论证,随意性、主观性较大,家族式管理模式还十分明显。
(2)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用人制度上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民营企业用人往往还是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处理人与人关系按照亲疏远近而差别对待,“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二是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有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而非家庭成员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融入家族圈子、进入企业领导核心,不少优秀人才正是由于不能发挥才干拂袖而去。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素质和数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明显缺陷是不言自明的。三是在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下,管理者缺少合理的知识结构,决策行为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少科学论证的过程,难以完成复杂多变的决策任务。四是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战略决策与管理制度。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都是董事长或企业的核心领导层决定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市场分析预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民营企业普遍“短视”、缺乏应有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结果盲目投资、盲目搞多元化,白白浪费了企业的经济资源,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胆小慎微,不能抓住机遇,错过了企业快速发展的良机。
3.稳步创新阶段管理制度分析
民营企业在这一阶段面临更多的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制度变革的挑战。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巨变的世纪之交,怎样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民营企业探索的核心问题,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呼之欲出,相应的制度创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和我国加入WTO,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竞争,民营企业将更加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企业产权和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将成为新跨越的主要因素。
邵东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95%以上的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人才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民营企业家族经营、产权制度的彻底改造、智力资本引入、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解决,还有待开拓新的思路。这一阶段邵东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方向的企业管理趋向规范化,主要体现在:
(1)人力资源管理趋向规范化。管理的专业化要求引进专业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而民营企业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关键在于用人制度的创新,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经常选派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引入现代激励机制和方案,薪资福利透明化、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智力资本股份期权激励等。
(2)企业战略管理规范化。由于企业在新的规模下运作,必须将企业战略提高应有的高度民主来认识,积极建立相应的企业战略决策与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制定与控制企业的战略政策和重大投资决策,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分析,采取合适的企业发展战略,如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改造、全球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标杆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等。
(3)企业质量管理趋向规范化。品牌是效应,质量是生命。企业应以顾客为导向,正确地识别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奖、六西格玛管理等模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实施质量和品牌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的成长及其制度变迁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改革也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民营企业的成长及其制度变迁往往伴随制度的创新。邵东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也随着邵东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着变迁和创新,并逐渐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迈进。
第三部分
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总体来看,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是在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完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单一市场的形成到专业生产与市场协调发展的动态均衡过程。这一过程得益于:(1)邵东农民的创新意识;(2)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3)企业家成为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核心要素。但是,邵东民营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还必须从外部与内部制度环境上进一步创新。
一 创新邵东民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
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企业制度的变革,特别是邵东县政府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明显体现了民营企业发展和政府制度创新的互动效应,政府的引导、规范和约束对民营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创新。
1.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1)政府应认真领会党中央决策,及时了解企业发展要求,尽量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正确调整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引导本县民营经济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
(2)深入调查研究。政府官员经常深入民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搞好指导、管理、协调工作,及时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切实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工作。
(3)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推行政务公开。成立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对私营企业的产权和合约的保护,并认真做好政策指导、基础建设、市场培育和组织协调工作。
2.改善政府服务体系
(1)制订实施监督公平高效的法律,加大社会腐败的治理工作。禁止政府公务员利用权利私自收受民营企业主的好处;禁止公务员强行安排人员到民营企业就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民营企业的有关税费,从而减少寻租动机。
(2)成为市场化的政府,完善信用制度。做到政府运作企业化,服务民营化,工程管理合同化,企业后勤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同时,建立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招标制度、拍卖制度;通过招投标,由私营企业来承担政府的服务工作。
要促使邵东民营企业脱胎换骨,创品牌上档次,应从市场中的假冒产品抓起,使企业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从制假售假中获得的利润。政府也应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立足于邵东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为邵东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扶持企业增加投入,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应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状况,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扩大授信额度和票据业务,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开拓出口退税单担保抵押等金融产品。应进一步发展邵东民间融资活动,在其合理性和合法性上给予充分肯定,使其成为邵东民营企业合法融资渠道的一部分。
(4)大力培养和造就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从总体上看,已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经过多年的磨练,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多数没有受到正规高等教育,文化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决定了民营企业主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规模的壮大和长远发展。把奖励和培养相结合,用”请进来、回家来”的人才吸引方法吸引人才,努力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为民营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自愿或受聘到民营企业工作。
(5)争取民营企业尽快上市。上市是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上市是企业成功的标志,能够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带动更多的企业发展。政府应大力扶强扶大骨干企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成为上市企业。
3.逐步建立现代社会管理制度
所谓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是指自主自治、公平公开、平等协作、法治分权的社会管理制度;现代社会应是以民间社会为主导、公共团体进行日常管理的“自由联合体”;应做到政府职能民营化,公共服务竞标承包化,信息情报公开化;民间参政,民间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治社,依法治市,依法治村,依法治事。
(1)强化社会治安基础工作。社会治安已经成了邵东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问题。邵东县政府也为本县的治安问题而堪忧,花大力气整治,通过多方努力,到2004年,在县城城区已建立的14个社区中,全部建立了警务室,县城城区的管理得到了一定改善。全县2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综治管理中心和信访治调站、人口管理站、治安联防站、重点人口帮教站、基层“创安”站等“一个中心五网络”;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农村综治基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百村创建依法治理示范村活动,对全县76个治安状况落后的村,实行副局以上单位正职挂点联系,包干负责制,加强了社会面的控制。但是,加大社会治安管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工会、工商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2)加强诚信建设,优化诚信环境。加强诚信宣传,推行企业信用等级评议和公示制度,让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逃避债务行为,尽快让“邵东货”这个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转变为驰名产品的象征。
(3)依法办事,加大惩罚力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程序执法,不办人情案、发人情照、收人情费。加大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建立管理人员的退让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对哪些严重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决不姑息迁就,从快处理。
二 创新邵东民营企业的内部制度环境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在企业内部制定一套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作为组织的内部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实现从以往主要凭借个人魅力树立管理权威向主要依靠制度健全以保证管理权威转换,使管理权威集中于规章制度。管理的制度化、文件化首先在于建立起一套综合的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如组织结构、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并且从生产研发到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都要建立约束、考核、激励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建立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在第二次创业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在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建立委托代理制条件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制度化、专业化。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邵东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并不存在规范的治理模式,有些甚至连公司都称不上,我们从股权结构、决策方式和组织结构这几方面对私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和变迁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目前邵东民营企业的内部制度环境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
1.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代理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然而,“三缘”产权成为邵东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也是阻碍邵东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地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实生活中,邵东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两权分离也是邵东许多企业遇到的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而两权分离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
因此,邵东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改善迫在眉睫,是许多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关系的变化,构成了目前民营企业调整其现有治理模式的诱因。由于一些外部环境的缺失,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演变将呈现缓慢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的外部制度支持也必不可少。首先,政府应在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完善信用制度以及制订实施监督公平高效的法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政府应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产权和合约的保护。其次,在当前环境下,过度强调市场竞争,反而会使得那些治理水平较低的私营企业公司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而这种治理上的不足往往又不受企业自身的控制。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公布和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理评价体系,使民营企业尽快理顺目前的治理模式和产权结构,构建民营企业治理监管的立体平台。让民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检测其治理水平,不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变革其治理水平。
2.规范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要按照《公司法》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1)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制定与控制企业的战略政策和重大投资决策,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分析,采取合适的企业发展战略,如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改造、全球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标竿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等。
(2)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品牌是效应,质量是生命。企业应以顾客为导向,正确地识别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奖、六西格玛管理等模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实施质量和品牌发展战略。
3.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主要资本,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民营企业要从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企业的决策者要真正认识到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现代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完善机构设置,加快对人力资源的培养。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通过办培训班、请专家讲座、参加研讨会等形式尽快提高民营企业主自身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通过人才市场引进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经营者中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收益。同时要尊重员工的利益,变“控制”为“尊重”、“关心”,要重视员工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付自如,为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科学分工、职责分明,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给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依法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主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健全人力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鼓励员工不断的提高职业能力,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头,有所贡献也有及时补充,从而更加忠实于企业。
4.构建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企业文化是指支配企业及其员工从事生产、商品经营和社会交往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企业素质、企业行为规范等。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企业、赞同企业、维护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
邵东民营企业家部分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经商的农民,有着吃苦耐劳、勤恳务实、机智灵活的优良传统,但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的文化。提高企业家素质,民营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其实质上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当今的民营企业文化,深深地烙印着企业家朴素的人格思想和经营管理理念。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师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就不能称其为现代企业。当代的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执笔人:谢恒、李新平、刘平宇、黎昀、朱建华、罗金华、谭芬)
【收稿日期】2005-09-28
标签:邵东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权制度论文; 政策环境论文; 产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