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与发生势差度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生论文,度量论文,产业转移论文,机制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3)02-0079-07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及国家优先发展政策,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亦日益扩大。据统计,1978年至200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2.51个百分点,而包括西部在内的其他区域所占比重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减少日益扩大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区域产业转移势在必行。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暴露出很多隐藏的问题,加速了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步伐,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区域产业转移的现实背景。同时,区域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区域产业转移也是区域间经济合作日益广泛和加强的纽带。
本文试图通过对产业转移发生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衡量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尝试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分析。产业转移是企业的一种大规模整体行为,它有其内部独特的因素,更有普遍存在的内在规律。本文尝试将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进行量化,也就是将影响产业转移的某些重要的普遍的因素进行了量化处理,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从转出区和转入区进行量化,形成各区域的势能,以期从产业转移这一动态的,内在的发生规律的角度来为产业转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客观地剖析产业转移的过程,以更好地把握产业转移的发生规律,为更好地促进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二 产业转移的两区域模型
(一)两区域模型的理论基础
关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模型已经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史密斯的企业区际迁移理论模型,陈秀山、张可云的要素流动下两区域模型和陈建军的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理论模型最能说明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企业区际迁移与赢利空间理论从企业的角度找出了企业迁移的最根本的动因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迁移决定最终会由推拉力量的大小和迁移所带来的新增收益与花费的成本的差额最后利益两者所决定[1]。要素流动下两区域模型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这里的区域生产要素包括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它们都符合生产要素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特性,而正是这种特性会使得各种要素自然地向其稀缺的地方和能带来更大利益的方向流动[2],这也正是本文所说的产业转移内部的发生机制的内在机理。陈建军的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理论模型则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解释了产业转移发生的机制,他认为,当某个产业的最低费用劳动投入量上升(即某产业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会使得该地区某产业的企业数目趋于减少,从而促发产业转移的兴起。也就是当某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时将会使得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企业向外迁移,也就是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陈建军的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理论模型比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区域转移为什么发生,且常常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3]。
(二)两区域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还原产业转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将所有产业转移以两区域分析模型来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对本文研究的产业转移范围作一明确界定。这里研究的产业转移是指国内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指从高势能区域向低势能区域的转移,是一种顺势转移,是指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和大势所趋的产业转移浪潮。这里所说的两区域模型,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迁移,它受到推拉力的影响,如果发生产业转移,它必定是从甲地迁移至乙地。它们这个发生过程中只考虑两个最简单的区域: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二是指大范围界定的国内的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转移。至于从个别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企业迁移或发达区域内部进行的企业迁移,与这里研究的产业转移发生的实质是完全不同的,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之内。例如某些公司扩张的需要,将总部迁移至更为发达的大城市以提高企业形象,如前些年浙江大量的企业总部迁往上海的情况。本文认为,它们是出于企业自身战略的考虑。
(三)两区域模型的分析假定
为了更好地简化和还原产业转移发生的过程,本文假定在产业转移发生过程中存在以下假设前提。
假定1:本文研究的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两区域之间的转移过程,是自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的过程。
本文基于中国目前区域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现状,以及历来产业转移也多数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事实基础上,将产业转移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劳动密集产业。因为在进行产业转移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利润普遍偏低,最不能承受转出区成本增加的压力,其对于成本势差的敏感程度最大。
假定2:整个产业转移是发生在转出区与转入区之间,转出区和转入区内部都存在推拉力,并且这些力量存在不同的作用指向。
区域产业转移是由两区域间内在的综合推拉力来推动的,与其内在发生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转出和转入区之间存在不同的推拉力,既有促进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力,也有限制产业转移发生的阻力,产业转移能否发生与这二者的综合推拉力有直接的关系。转出区和转入区的转移势能是可以度量的,两者有不同的作用指向,它们之间的势能差值即发生势差。
假定3:在转出区至转入区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是要达到一定的临界状态才能发生的,本文采用产业转移发生势差指标来表达和解释这种状态,这个势差的分解可以揭示这样一种规律,但对于转出区和转入区其意义是不一样的,分别为转出和转入势能。
产业转移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转出区高势能和转入区低势差能之间存在着差额,就是像重力势差中因为有绝对高度的势差的存在一样,产业转移势差的存在正是因为两区域之间势能的差额存在而导致的。这种势差必须找到一种度量的工具,就像重力势能中的高度一样,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综合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和比较各区域之间势差的大小。根据发生势差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我们都可以测量出一个产业转移势能,但在转出区域是指转出势能,在转入区域则表示转入的势能,其作用指向和意义都不一样。
假定4: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可以分解为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和技术势差五个方面来描述,其中经济势差、成本势差和交易成本势差为差异指标,该势差越大则越促进产业转移的发生;而产业势差和技术势差[3]则为限制性指标,当转入区的某个该类指标明显大大低于某个标准时,其产业转移发生将会受到限制,即达不到相应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转移存在某些障碍。某些指标则为临界指标,当转出区与转入区的该指标势差值低于某个临界数值时,则会存在转移障碍。最后可以将这五个势差综合起来成为一个综合指标,再结合一定的评判标准和规则,我们可以据此对产业转移是否发生进行判断和评价。
假定5:产业转移发生存在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转移发生势差阈值和产业转移的对接。
产业转移要顺利发生,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适当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即本文提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阈值;二是产业转移的对接,包括对转出过程中的阻力的消除、流通渠道的畅通及各方面因素的协调。
三 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基本范式
本文从产业转移发生过程的角度,根据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构造出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基本范式,见图1。在图中构造了两大区域、三个模块和三个变量,两大区域为转出区和转入区,三个模块为转出区模块、转入区模块、转出与转入的对接模块,三个变量为潜在变量、现实变量和中间变量。
图1 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基本范式
(一)两个区域
产业转移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4],本文统一采用推拉力来表示,其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产业自身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等方面。它们对产业转移的发生的作用各不相同,有正向作用的因素,也有负向作用的因素。假定产业转移的发生过程中只涉及两个区域,一个为转出区,一个为转入区。转出区与转入区内部分别存在不同作用力的推拉力量,产业转移最终能否发生取决于两区域中最后的推拉力的方向。
(二)三个模块
基于以上产业转移的发生过程与两区域假设的思考,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基本范式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转出区模块、转出与转入的对接模块和转入区模块。其中这个转出与转入的对接模块为虚拟区域,并不是真实的空间存在,它是转出与转入区的信息交流和产业对接的一个平台。
转出区与转入区推拉力量的综合最终将形成一种合力,会产生一种两区域间的势差。物理学认为,物体由于具有做功的形势而具有的能叫势能。由于各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由各物体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势能,又称作位能,势能是状态量[5]。本文将物理中的势能与势差的概念引入到本文的产业转移中,用来度量产业转移的一种倾向。将所有影响转出区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某个区域的转出势能。同样的,也将所有影响转入区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某个区域在转入方面所具有势能,分别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用势能的这种状态量来描述其转出倾向状态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这两个势能的差额就是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
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它们只是产业转移的潜在因素,只是影响其转移的倾向和动机。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达到某一临界值只是说明产业转移具有了潜在的转移潜力,具有了这样一种状态和条件,可以据此判断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进行转移可能性比较,但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生现实的产业转移行为,形成事实上产业转移流动状况。正因为这种发生势差只是表明一种转移潜力,还没有真正实现,因而本文将其称为发生势差或转移势能,它只是表示一种状态量。
(三)三个变量
当产业转移确实发生了,则将其称为具有了转移动能。这个转移动能是由转移势能转化而来的一种现实结果,是已经实现了的产业转移流动的状态,它可以用实际发生的产业转移数据来表达。需要重申的是,转移势能与转移动能是不一样的,转移动能简单来说可以是发生势差加上流通渠道这一中间变量,这一实现渠道才有可能导致产业转移事实上发生。这里就又引入了另一类变量——中间变量,即流通渠道。中间变量是指将转移势差这一潜在变量转化为现实产业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也称中间渠道变量[6]。更确切地说,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它们只是共同产生了转移的势能,这些转出区的转移动机和转入区的承接期待迫切需要通过中间实现渠道才能转化为转移的现实动能。因此,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基本范式中包括三个变量:潜在变量、中间变量和现实变量。
四 发生势差的解释与指标选择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势能与势差的概念,尝试从转出区的势能与转入区的势能之间的势差中寻找到一定的临界值,当临界值到达某一状态时,即表示产业转移具有了发生的条件与状态,这个临界值即为本文所要度量的适当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发生势差的这种导向性可以用来判断和表达产业发生转移的一种倾向和状态。我们通过对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这一综合指标的量化,就可以判断出各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和可能性。基于对产业转移发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等五个方面遴选了13个二级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大小。
(一)发生势差的导向性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找出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这一客观存在的差额,尝试确定其表示产业转移具有发生可能性的状态的这一临界值。当满足了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再加上外部的中间变量即对接渠道畅通时,即具有了产业转移的动能,产业转移就有可能变为实际迁移行为[6]。
一般来说,发生势差越大(因为子指标中的限制性指标已经剔出了势差高但不符合转移条件的情况)表示两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越大,这与物理中的重力势差和电势差是一样的道理。但这个发生势差又不同于以上势差,它就像技术势差一样,却不完全是势差越大越好。孔翔(2003)提出了一个适度技术势差的概念,所谓技术势差是指区域、部门或企业间技术势能的差异,由它引起的技术从高势能点(可称为“技术源”)向低势能点(可称为“技术汇”)运动的趋势是技术流动的原始动力[7]。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特性像技术势差特性一样,当势差越大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产业流动的原始动力越强,低势差地区对于资本的投入具有强烈的欲望,而高势差地区的资本在投入到低势差的资本贫瘠的地区,理论上其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应该是最大的,但是产业转移必须是建立在具有相当产业基础的地区才能生存和发展。因为产业生存的基础不仅是利益的追逐方向,它还需要一定的配套产业基础,需要一定的人才基础、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所以这里这个势差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理论上它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最适合产业转移的。
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度量,找到这样一种临界状态,就可以更好地发现产业转移的发生规律,可以判断出各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和可能性。这样一种导向性有利于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作出转移决策,有利于政府制定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也就有利于促进产业转移的实际发生。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发生势差的概念界定及特性,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根据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势差的特性,它应该既能表达转出区也能表达转入区的状态,其两者的差额能反映产业转移内在发生条件的状态,它表达的是转出区和转入区在转出和转入前的某种状态。根据对影响产业转移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遴选,本文认为评价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应综合以下五方面势差进行。
1.经济势差
经济势差主要指转出区和转入区的经济差距,它根据这两区域不同的经济水平来反映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了经济发展梯度差,并成为区域间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我们知道产业转移的发生路径是自发达区域向欠发区域进行的。当两者的经济势差越大时,产业转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各生产要素主动追逐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欠发达区域的资本和技术非常缺乏,因此,资本和技术自发达区域转移至欠发达区域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当两者的经济水平相差越大时,其追逐利益的原始动力也就更大。衡量经济势差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区域GDP增长率和人均收入三个指标来考察。
2.产业势差
产业势差是指转出区和转入区在某一产业中的产业级差的程度,它根据这两区域不同的产业发展水平来反映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产业势差与其他势差很大的不同,在于其势差并非越大越好,而是适当的势差才是产业转移的条件,这与产业集聚理论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产业转移必须是建立在具有相当产业基础的地区才能生存和发展。因为产业生存的基础不仅是利益的追逐方向,它还需要一定的配套产业基础,需要一定的人才基础、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所以这里这个势差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理论上它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最适合产业转移的。衡量产业势差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产业发展水平、地区专业化水平和制造业聚集指数(或区位商)三个指标来考察。
3.成本势差
成本势差主要指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在各种商务成本上的差距,它根据这两个区域不同的各种成本水平来反映产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企业迁移理论,企业之所以进行迁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迁移,绝大部分来自于转出区域要素成本压力的升高。而通过产业转移,企业实现了追求要素边际效益最大化的可能,从而达到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两区域在各种成本上的差额是企业迁移的直接动机和主要原因,当两者的成本势差越大时,产业转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根据企业迁移的具体情况来看,只有一个企业在转入到某一区域其所能获得的成本差额的获利大于其迁移成本,企业迁移才有可能发生。因此,成本势差的大小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衡量成本势差的大小可以从要素成本劳动力价格、工业用电价格、土地购置价格三个指标来考察。
4.交易成本势差
交易成本势差主要指转出区和转入区在交易成本方面的差距,它根据这两区域不同的交易摩擦系数来反映交易成本的势差。当两者的交易成本势差相差越大时,企业进行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这个系数直接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迁移收益。衡量交易成本势差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交易费用系数和制度势差两方面来综合成一个交易成本势差指标,制度势差用对外开放程度这个指标来表示。
5.技术势差
技术势差主要指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差距,它根据这两区域不同的技术势差来反映产业转移的可能性。技术势差与产业势差有相似的性质,其势差并非越大越好,而是适当的势差才是产业转移的条件,这与产业集聚与产业配套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当技术势差值非常小时,技术转移的动力则不明显。因为技术也符合生产要素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特点,当技术势差太小时,其能获得的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当把技术势差过于大时,由于技术的转移必须是建立在具有相当技术基础的地区才能生存和发展,它需要一定的科研技术基础,需要一定的科研人才基础,这时候技术没有存在的场所,转移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所以这里这个势差不是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适当的势差才是最合理的。衡量技术势差的大小我们可以从科研人才的比例和R&D投资的比例两方面来考察。
五 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评价模型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生势差综合指标的权重,本文参考了区域经济专家的意见设计了《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比对评估调研问卷》,通过对14位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打分,运用AHP专业软件(Yaahp0.5.2)采用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该矩阵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该矩阵的相对一致性指标CR=CI/RI=0.00032429<0.1,通过逻辑一致检验,整个层次的一致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的含义不同,量纲不统一,无法直接加总计算,因此,必须解决不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首先将参评统计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好状态数值和最差状态数值。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我们这里只是比较各势差的大小,在标准化时不考虑是正向还是负向指标,统一采用正相关指标的标准化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正指标标准化计算公式:
(三)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衡量发生势差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指标含义清晰、综合解释能力强的传统评价法(加法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各发达区域至各欠发达区域的发生势差的综合评分数值。本文构建了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评价模型如下:
将各地区各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后,首先我们分别乘以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得到各转出区域各指标的势能值和各转入区域各指标的势能值。最后我们将所有势差得分加总起来得到总的势差评分即为综合评分结果。有了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模型,就可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各发达地区转移至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量化研究,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各地区的转移态势,具体测评过程如下:
第一,搜集数据,即搜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整理、统一口径。第二,对选定的指标进行指标同向性和无量纲处理,得出各指标的评价值。第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第四,用加权合成法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综合,得出我国各发达省级地区至欠发达省级地区的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比较;如果该综合评价值越大,说明某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至某欠发达地区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则可能性较小。按照该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各地区的发生势差进行排序,即可反映和判断出我国各地区发生产业转移的态势和趋向。第五,用实际发生产业转移的状况来检验综合评价结果。
本文目前仅对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进行了理论解析并且探讨了发生势差度量的研究方法,限于篇幅,本文还没能用这一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和作出具体的评判结论。关于对不同转出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倾向的评价和对转入区进行承接产业转移竞争能力的判断,以及对两两转出区对应转入区的综合发生势差的总体评价与判断,这些都是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六 结语
本文在总结前人学者研究产业转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特有的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理论范式,借鉴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并且尝试着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法合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本文的理论解析和发生势差度量的方法为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对研究如何促进东中西部顺利进行产业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度量发生势差的量化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可以对全国各发达地区至各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与判断。据此可以计算和判断出各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和可能性,发生势差的度量结论有利于转出和转入区域的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作出转移决策,有利于两区域政府制定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