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楠[1]2003年在《新型复合树脂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后牙充填材料银汞合金由于色泽差以及潜在的汞毒性问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审美及健康要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复合树脂因其美观、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开始用于后牙修复的临床实践。但是,传统的树脂类材料存在着强度低、耐磨性差、聚合收缩导致黏接强度下降、细菌渗漏等明显缺点。随着材料组成成分的不断改善,新型后牙复合树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大大提高、可操作性不断增强,已经可以实现后牙复杂洞形的良好邻面接触和修复外观。本研究选用后牙复合树脂CLEARFIL AP-X、RENEW,传统复合树脂DURAFILL VS、Degufillmineral、P-50,复合体Dyract AP 以及银汞合金共7种材料,对比研究评估后牙复合树脂的临床保存情况、边缘封闭质量和牙髓刺激性,为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1、后牙复合树脂CLEARFIL AP-X、RENEW的1年临床疗效评估 通过对第四军医大学1162名学员的口腔健康状况检查,遴选出共计109人、247个患牙进行复合树脂充填修复治疗。其中包括Ⅰ类洞182个、Ⅱ类洞36个、Ⅴ类洞29个。为了提高临床实验的对照意义,本实验选择对称牙位具有同类型龋损的患牙作为临床研究资料。结果:CLEARFIL AP-X和RENEW的1年保存率分别达到99.1%和96.3%;USPHS&Ryge标准评估显示CLEARFILAP-X在磨耗、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和色泽匹配等方面,半年与1年疗效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Ⅰ、Ⅱ、Ⅴ类洞形之间的年保存率和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差异;CLEARFILAP-X和RENEW相比,前者边缘密合性好,但色泽稳定性较差。提示:后牙复合树脂CLEARFIL AP-X和RENEW具有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良好的临床适用性,但进一步的疗效评价需要更长时间的临床观测。2、制洞方法和充填材料对后牙邻贻面洞细菌微渗漏的影响 将4S个完整无龋的离体前磨牙及第叁磨牙分别采用常规涡轮机裂钻和喷砂方法制备窝洞,所有实验样本近、远中分别制备邻貉面洞模型,近中龈边缘位于釉质区,远中则位于根部牙骨质区。用5种树脂类材料及银汞合金充填后,将其在 37 OC厌氧环境下浸泡于细菌悬液 20小时,然后通过组织学检查评估细菌渗漏情况。结果:所有实验材料充填修复后的细菌微渗漏情况与对照组银汞合金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后牙复合树脂CLEARFILAP-X/SE BOND的边缘封闭质量明显优于其它材料,与DURAFILL VS、P-50的差异最显着(P<0.01);邻胎面洞近(远)中壁的细菌微渗漏较龈壁严重;喷砂制洞与传统机械切割制洞对于细菌渗漏情况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提示:在后牙复杂洞形的修复中,使用新型复合树脂材料及劾接剂有利于效提高修复体的边缘封闭质量、减少细菌微渗漏,从而减少术后敏感和继发龋的发生。3.后牙复合树脂及虱接剂的动物牙髓刺激性研究 32颗成年犬磨牙及前磨邪面制备近髓深窝洞,分别用 CLEARFIL SEBOND(SB)和 Prime&Bond NT(NTVe接盖髓后,后牙复合树脂 CLEARFIL AP-X充填窝洞。对照组用氢氧化钙盖髓后氧化锌、磷酸锌暂补。术后30、90天多聚甲醛颈动脉灌注后拔除实验牙齿,脱钙、包埋、切片后HE及改良Mallory”s叁色法染色检测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反应情况。结果:30天NT组的牙髓炎性改变较SB组严重(P<0.05),而对照组未出现牙髓炎症,与2个实验组差异显着(P<0.01);90天SE组出现明显的修复性牙本质,而NT组仍有严重牙髓炎性改变。实验样本平均剩余牙本质厚度为 539.5 11m,各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提示:瓢接材料及复合树脂的牙髓刺激性差异较大,而且在保护牙髓,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方面均不如传统盖髓材料氢氧化钙。临床尚不宜采用绷接材料进行直接或间接盖髓治疗。
程德盛[2]2016年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成人正畸牙冠缺损的可行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光固化复合树脂性能好,色泽美观持久,具有一定的的抗压强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但目前关于其修复成人正畸牙冠缺损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成人正畸牙冠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纳入300例成人正畸牙冠缺损患者,其中男160例,女140例,年龄16-41岁,均实施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修复结束后随访36个月,了解修复大体外观效果、临床修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经修复,患者咬颌关系正常,光固化树脂冠十分稳固,外观与邻牙对侧同名牙对称,无叩痛,X射线片检查根尖无阴影;(2)随访36个月,300例患者中,修复成功268例,其余32例出现脱落,修复成功率为89.33%;300例患者中,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的有271例,满意率为90.33%,30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结果表明: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成人正畸牙冠缺损的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王香兰[3]2005年在《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牙体抗折强度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前磨牙根管治疗后不同洞型、不同材料充填后牙体抗折强度的改变。方法 选用因正畸拔除的无龋、无损伤、完整的上下颌前磨牙,左右同名牙配对,共48对,分为6组,每组8对。两组为下颌前磨牙,四组为上颌前磨牙。每对配对牙中,一个做试验,另一个配对牙为完整牙,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置于万能试验机上测试每对牙的最大载荷,观察折裂方式,并记录。六组试验牙的处理方法分别是:a组:下颌前磨牙,根管治疗,MO/DO洞,银汞充填;b组:下颌前磨牙,根管治疗,MO/DO洞,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C组: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MOD洞,银汞充填;d组: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MOD洞,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e组: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O洞,银汞充填;f组: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O洞,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用t检验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抗折强度的差别。结果 a组实验组的抗折强度明显低于完整对照牙(P<0.01)。b、c、d、e、f组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抗折强度无显着性差别(P>0.05)。b、d、f组的实验组之间的抗折强度无显着性差别(P>0.05)。c、d、e、f组的对照组的折裂方式均为颊舌尖折裂,舌尖为主,断面在釉牙骨质界之上;实验组均为通过充填体的冠根纵裂。结论 根管治疗后用光固化树脂充填前磨牙的各类洞,都可产生与完整牙相同的抗折强度。根管治疗后用银汞充填开髓洞,其抗折强度与完整牙相同,充填MO/DO洞,其抗折强度则显着低于完整牙(P<0.01)。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牙体的折裂方式与完整牙不同。
王军辉[4]2016年在《树脂充填与预成冠修复技术在乳牙大面积龋损应用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儿童龋病高发,且多为广泛及晚期龋。乳牙患龋后,不仅影响口腔功能,而且可能对颌面部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甚至造成患儿身心发育异常等。乳牙大面积龋损后,临床采用的修复方式主要为复合树脂及玻璃离子充填,但玻璃离子易溶于水、树脂固化后收缩等易产生继发龋,将可能影响最终修复效果。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可供选择的乳牙修复材料日益增多,预成冠修复技术逐渐应用于乳牙修复,其应用情况虽有报道,但详细情况尚不完全明了。本课题拟通过临床回访及实验研究,对乳前牙复合树脂充填、透明树脂冠、贴面预成冠及全瓷预成冠修复;乳磨牙复合树脂充填、金属预成冠及全瓷预成冠修复进行全方位评价,旨在为临床医生修复乳牙时选择适宜修复方式提供参考。研究内容:1.树脂充填与预成冠修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2.儿童口腔医生及患儿监护人对乳牙修复方式认知及接受情况调查3.树脂充填及预成冠修复的抗压强度及疲劳强度研究4.树脂充填及预成冠修复的微渗漏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1-2014年来我院儿童口腔科全身麻醉下进行龋病治疗的3-6岁重度婴幼儿龋(S-ECC)患儿调取其全麻存档病例,电话预约,通知患儿及监护人回访,由儿童口腔科两名医生统一进行回访复查。2.以陕西、山东、黑龙江叁地口腔医院为调查点,在学术会议期间向儿童口腔医生发放问卷,并在会议结束前收回,对乳牙龋损常规治疗后修复方式的选择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的修复方式有复合树脂充填、透明树脂冠修复、金属预成冠修复及全瓷预成冠修复;同时对2013-2014年在本研究第一部分中进行全麻术后回访评估的患儿家长发放问卷,在其了解不同修复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使用情况,选择出他们认为的最佳修复方式。3.收集因根尖周病变无法治疗及乳牙滞留而拔除的乳切牙及乳磨牙各70颗,要求牙根吸收不超过全长2/3,分为乳切牙及乳磨牙组。乳切牙实验组随机分为复合树脂充填组、贴面预成冠(pssc)修复组和全瓷预成冠修复组;乳磨牙实验组随机分为复合树脂充填组、金属预成冠(pmc)修复组和全瓷预成冠修复组,每组均为10颗牙齿,对照组牙齿不作处理,每组5颗牙齿。分别进行抗压强度及疲劳强度测试。4.收集新鲜拔除的乳切牙及乳磨牙各20颗,要求同前。乳切牙组随机分为复合树脂充填自酸蚀粘结组、贴面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gic)粘固组、全瓷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gic)粘固组及全瓷预成冠修复biocem粘固组;乳磨牙组分为复合树脂充填自酸蚀粘结组、金属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gic)粘固组和全瓷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gic)粘固组及全瓷预成冠修复biocem粘固组,每组均为5颗牙齿。进行微渗漏实验研究。结果:1.对全身麻醉下318名患儿的3669颗经治牙进行回访,结果显示无论乳前牙或乳磨牙,间接牙髓治疗和根管治疗后短期内(6个月),冠修复和复合树脂充填治疗成功率相同;随着观察时间延长(1年),冠修复组治疗成功率显着高于复合树脂充填组(p<0.05)。复合树脂充填后失败原因主要为出现继发龋,冠修复后失败原因主要为预成冠脱落或预成冠选择不适所导致的边缘适应相差等。2.医生调查表结果显示:相比于复合树脂充填,儿童口腔医生更倾向于选择预成冠修复;不同种类预成冠之间更倾向于选择全瓷预成冠,但选择修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忽略技术敏感性、费用等因素,仅就治疗后疗效进行比较,认为全瓷预成冠为最优修复方式的人数明显多于透明树脂冠、金属预成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调查表结果显示:乳牙常规治疗后家长认可的最佳修复方式为全瓷预成冠修复,其次为透明树脂冠及金属预成冠修复。乳前牙常规治疗后选择修复方式时,家长主要考虑因素依次为美观、牙龈刺激性及修复体脱落情况等;乳磨牙常规治疗后选择修复方式时,家长主要考虑因素为牙龈刺激性及继发龋,其次为咀嚼功能恢复及美观因素。3.抗压强度及疲劳强度测试结果显示:离体牙预备后复合树脂充填,其抗压强度及疲劳强度较正常牙齿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面预成冠、金属预成冠及全瓷预成冠修复可对剩余牙体组织起到保护作用,表现为疲劳强度及抗压强度均较正常牙齿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全瓷预成冠疲劳强度优于金属预成冠和贴面预成冠。4.微渗漏实验结果显示:同复合树脂充填自酸蚀粘结相比,预成冠修复后牙体组织的微渗漏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瓷预成冠修复BioCem粘固微渗漏程度明显小于全瓷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瓷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微渗漏程度虽小于金属预成冠及贴面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乳牙大面积龋损,目前临床常用的修复方式中,预成冠修复远期疗效优于复合树脂充填。2.目前,儿童口腔医生认为全瓷预成冠修复是一种新型美学乳牙修复方式,在临床疗效上要优于金属预成冠、透明树脂冠修复及复合树脂充填;患儿家长认为全瓷预成冠修复美观、舒适,是受青睐的乳牙牙体修复方式,在临床修复乳牙龋损中值得推广应用。3.全瓷预成冠修复后抗压强度及疲劳强度明显优于贴面预成冠修复及复合树脂充填,可对牙体组织预备后的剩余牙体组织起到良好保护作用,是一种临床值得开展应用的乳牙预成冠修复方式。4.就微渗漏而言,全瓷预成冠修复BioCem粘固微渗漏程度最低,全瓷预成冠、金属预成冠及贴面预成冠修复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微渗漏程度次之,复合树脂充填自酸蚀粘结微渗漏程度最高。
宋光泰[5]2005年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儿童磨牙缺损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牙体修复技术,它克服了银汞合金充填和直接树脂充填的不足,受到广泛重视,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起来。许多研究报道了一些临床观察结果及相关研究,但是复合树脂嵌体技术应用于儿童牙体修复的报道很少,同时树脂嵌体技术中的光照固化、Ⅱ期处理、粘接等环节对嵌体修复的效果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复合树脂嵌体在儿童磨牙缺损的修复中的疗效,同时比较一些粘接材料与牙体组织间的密合度,对新型的LED光固化机进行相关性能测定。为临床复合树脂嵌体修复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 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 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儿童磨牙缺损的临床评价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95例4-12岁儿童,100颗患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组,分别进行复合树脂直接充填和复合树脂嵌体修复(间接法)。采用改良的USPHS标准分别在治疗完成时和治疗后12个月,直接评价边缘完整性,表面质地,修复体外形/磨耗,修复体完整性,牙体完整性,修复体边缘着色,牙龈指数和继发龋等指标。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显示:修复即刻的临床评价中,树脂嵌体修复的“表面质地”和“修复体外形”明显优于直接树脂修复组。一年后的随访显示:修复体“可接受性”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在“表面质地”和“修复体外形/磨耗”的A级率上,两组的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在“修复体完整性”和修复体边缘着色的A级率方面,两组的差异有显着性(0.05>P>0.01),一例直接树脂修复因修复体破裂而失败。在其它方面的评价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 第二部分 LED光源固化复合树脂的效能研究本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光源类型的光固化灯固化复合树脂的固化效能。光固化灯分别选用Ultradent公司的Ultralume5(LED光源)和Optilux501(卤素灯光源)。将两种不同的树脂分别制成
华洪杨[6]2016年在《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牙牙体抗折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管治疗牙与正常活髓牙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物理机械性能,其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剪切的强度均低于活髓牙,因此根管治疗牙较活髓牙更容易发生折裂。而且一旦发生根折,其结果往往也是破坏性的。许多学者都强调了根管治疗后修复与根管治疗牙的牙体保护问题。目的:对不同缺损面积的前磨牙行系统根管治疗后采用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通过在体外模拟体内破坏性实验,测定根管治疗牙在两种修复方式后的折裂力值以及牙折模式。评价不同修复方式对不同缺损面积根管治疗牙抗折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健康前磨牙42颗,随机选取6颗离体牙作为对照组,不进行根管治疗。剩余36颗离体牙行常规根管治疗,随机分为3组,每组12颗实验牙,A组:仅有开髓洞型,无其余明显牙体缺损。B组:有1个牙面釉牙骨质界冠方残存健康牙体组织<2mm,即MO或OD洞,牙合面颊舌径控制在颊舌尖叁角嵴1/2。C组:有2个牙面釉牙骨质界冠方残存健康牙体组织<2mm,即MOD洞,牙合面颊舌径控制在颊舌尖叁角嵴1/2。将每组12颗已行根管治疗的实验牙分别用两种方式修复:复合树脂直接黏结修复,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各6颗。修复完成后将实验牙用自凝塑料包埋,将制作好的样品放置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加载方向与离体牙牙体长轴成135°,力量加载位于牙合面正中,颊舌尖叁角嵴交汇处,以1mm/min的速度持续性加力,直至离体牙折裂,记录折裂时加载的力值,并观察牙折的模式。结果:①:牙体抗折能力随牙体缺损面积增大而降低;Ⅰ类、Ⅱ类洞型等面积缺损情况下,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组牙体的抗折能力与树脂直接黏结修复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洞型等面积缺损情况下,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组牙体的抗折能力高于树脂直接黏结修复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组间牙体的折裂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树脂直接黏结修复组间牙体的折裂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组牙体的折裂模式与树脂直接黏结修复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试验已经证明牙体组织的缺损会降低牙体强度,特别是边缘嵴的完整性对牙体强度影响非常大。本试验采用离体前磨牙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牙体缺损程度下不同修复方式以及不同牙体缺损程度下相同修复方式对牙体抗折能力的影响做出综合的比较。前磨牙的最大咬合力为241.1-284.2N。在咀嚼时,如咀嚼肌收缩的力量超过牙周的耐受阈值,由于疼痛将反射性地抑制提颌肌群以减小其收缩力,因此日常咀嚼食物时所需咬合力约为最大牙合力的一半。因此树脂直接黏结修复与树脂嵌体间接黏结修复后牙体抗折能力均能满足正常咀嚼功能。树脂直接黏结修复的根管治疗牙均为可修复性牙折,折裂后可以二次修复以保存患牙。而树脂嵌体间接黏结多数情况下会造成不可修复性牙折,甚至还会出现牙根纵裂及粉碎性牙折,折裂后不能行二次修复。
白冰[7]2004年在《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应用Meta-分析法研究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现状,评估固定义齿的并发症发生率。 材料和方法 检索1990-2003年国内所有有关固定义齿并发症和预后生存率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两步选择适用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按照修复方式分组,分别计算各种修复方式所对应的并发症的发病趋势。 结果 传统的固定桥以11.25%的并发症发生率居于第一位,其次为嵌体(8.19%)、桩-核冠(8.13%),全冠以7.42%的并发症发生率位居最后。传统固定桥的并发症依次为牙龈炎、基牙松动与折断、固定桥松动与尖周炎;嵌体的并发症依次为继发龋、牙龈炎、嵌体折裂、磨损、脱落、食物嵌塞与根尖病;桩-核冠的并发症依次为牙龈炎、桩核松动与脱落、冠脱落、牙体折断、桩折断、崩瓷、牙周病变、根尖炎与继发龋;单冠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脱落,其次为基牙病变。 结论 不同固定义齿修复方式有与其相对应的并发症的发生趋势,固定义齿修复近期的临床成功率较高,而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司熙[8]2008年在《金属嵌体与两种充填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从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的角度分析金属嵌体与两种充填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疗效,比较和评价叁种修复体的修复效果,指导临床修复体的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将90例在本科门诊欲行后牙Ⅱ类洞龋损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其分别采用3种不同修复方法即金属嵌体修复、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和银汞合金充填。每组30例以后牙Ⅱ类洞修复1年后的龈沟液内的中性粒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含量以及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作为实验组,而以患牙的对侧同名牙或对颌同名牙作为对照组,观测各项指标。研究结果:1.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组、银汞合金充填组的GI、PI及龈沟液中性粒细胞、脱落上皮细胞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对照组;嵌体修复组的GI、PI及龈沟液中性粒细胞、脱落上皮细胞的含量与各自的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2、嵌体修复组各项指标显着低于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组和银汞合金充填组,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组各项指标略低于银汞合金充填组,但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修复后牙Ⅱ类洞龋损,对牙龈组织均有刺激性,但程度不一。2.嵌体修复组刺激性最小,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组次之,银汞合金充填组刺激性最大。嵌体修复组与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组的差异有显着性,嵌体修复组与银汞合金充填组的差异有显着性,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组与银汞合金充填组的差异无显着性。3.本实验结果表明,GI、PI及龈沟液中性粒细胞、脱落上皮细胞的含量可以作为评价牙龈炎症的指标,判断不同修复体修复后牙Ⅱ类洞龋损的效果,嵌体修复均较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银汞合金充填堪忧。
侯波[9]2008年在《不同材料嵌体修复MOD洞型对牙体组织应力分布影响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嵌体是以不同材料制作,嵌入牙体内部,恢复缺损牙体的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体或冠内固位体。针对龋损较大的患牙采用嵌体修复,可以使其恢复准确的外形,良好的甚至精确的邻接关系。嵌体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患牙,恢复咀嚼功能。但嵌体修复有楔效应的存在,承受咬合力后,会使张应力增加,对剩余牙体组织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发生折裂,导致修复失败。为了深入理解嵌体修复对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的影响规律,本课题采用叁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合面-远中洞型(MFM-MOD)作不同材料嵌体修复,分析在不同的载荷条件下,牙体组织应力分布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嵌体修复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目的和方法:1、建立FM-MOD计算机叁维实体和有限元模型。通过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 7等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云纹点模型,通过UG软件建立下颌第一恒牙的叁维几何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网格划分,并在MSC.MARC有限元软件中,分别建立了保存牙髓和根管治疗后嵌体修复MOD洞型,以及根管治疗后Onlay修复MOD洞型的下颌第一磨牙叁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后续实验。2.分析树脂、陶瓷、金合金叁种材料,嵌体修复MOD洞型,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对牙体组织的受力进行叁维有限元分析。用3种材料对建立的模型实施中央集中加载,分别采取垂直加载和舌向45°加载方式,通过整体应力云图、应力曲线,分析采用不同材料的修复体对剩余牙体组织应力的影响,了解应力变化趋势。3.研究MOD洞型在保存牙髓与根管治疗后进行嵌体修复,以及根管治疗后作Onlay修复,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分别用不同材料的修复体对所建立的模型实施中央集中载荷,采取垂直加载和舌向45°加载方式,通过整体应力云图、应力曲线,分析MOD洞型保存牙髓时嵌体修复的应力变化趋势,以及MOD洞型在根管治疗后采用嵌体和Onlay修复的应力变化趋势。实验结果:1.建立了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槽骨等组织在内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2.修复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以金合金嵌体修复的应力最大,陶瓷嵌体次之,复合树脂嵌体修复的应力最小。3.在保存牙髓时Inlay修复MOD洞型,以及根管治疗后采用Inlay和Onlay修复MOD洞型叁种情况下,Onlay修复对剩余牙体组织产生的应力最小,活髓牙情况下产生的应力次之,RCT后Inlay修复MOD洞型产生的应力最大。结论:1.本实验将CT扫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有限元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出高精度的FM-MOD叁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2.在树脂、陶瓷、金合金叁种材料中,利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MOD洞型能降低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3.本实验条件下Onlay修复MOD洞型是最理想的修复方式。对剩余牙体组织产生的危害最小。对患牙根管治疗后的MOD洞型,应慎用Inlay修复,以减少临床上牙折的发生。
曾慧子[10]2017年在《复合树脂嵌体间接修复后牙牙体缺损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收集复合树脂嵌体、高嵌体、髓腔固位嵌体间接修复恒牙龋坏或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病例,并且观察其短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恒牙龋坏及大面积牙体缺损的病例30例对其分析、诊断、治疗,并展示典型病例5例。由两名评定医生采用改良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体系(USPHS)对各类嵌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以及跟踪随访。结果:复合树脂嵌体、高嵌体、髓腔固位嵌体能够有效的修复牙体龋坏达龈下及大面积牙体缺损的病例,消除食物嵌塞症状,较好的恢复患牙的解剖形态、邻接关系、咬合接触等。病例通过短期随访,除一例发生脱落外,其他病例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复合树脂间接修复能够有效的治疗牙体龋坏所导致的食物嵌塞及大面积牙体缺损,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新型复合树脂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叶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成人正畸牙冠缺损的可行性[J]. 程德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3]. 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牙体抗折强度的实验研究[D]. 王香兰. 青岛大学. 2005
[4]. 树脂充填与预成冠修复技术在乳牙大面积龋损应用中的对比研究[D]. 王军辉. 第四军医大学. 2016
[5]. 复合树脂嵌体修复儿童磨牙缺损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D]. 宋光泰. 武汉大学. 2005
[6]. 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牙牙体抗折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华洪杨. 浙江大学. 2016
[7]. 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D]. 白冰. 中国医科大学. 2004
[8]. 金属嵌体与两种充填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疗效分析[D]. 司熙. 吉林大学. 2008
[9]. 不同材料嵌体修复MOD洞型对牙体组织应力分布影响的叁维有限元分析[D]. 侯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08
[10]. 复合树脂嵌体间接修复后牙牙体缺损体会[D]. 曾慧子. 福建医科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