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与“如何构建”的统一--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变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什么是”与“如何构建”的统一--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变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什么是”与“如何建”的统一——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跃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何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的现实命运,促使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在社会主义实行了几十年之后,又重新地提出了这样的重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在大量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的压力下,人们也许无暇顾及这个提问的哲学性质和理论意义,来不及仔细品味它所带来的思想方法启示。然而实践和科学的进程却让人越来越感受一种新的冲击力量,体会到其中所酝酿的思维方式变革。

“蓝图”观念的反思

邓小平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等,这些话曾使人们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许多人就此豁然开朗,觉得找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径,但也有的陷入了困惑。

在习惯的思考中,人们常常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当作两个问题,认为“什么是”说的是本质和定义,“怎样建”说的是形式和过程;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先有“什么是”,后有“如何建”;二者不能混淆,顺序不能颠倒;并且多多少少地确信,前一个(“什么是”)的问题,至少在有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一直是清楚、明白、确定的,只有后一个(“如何建”)问题才可能有时不大清楚,需要进一步摸索。既然如此,那么何来二者都“在摸索之中”,都要重新“弄清楚”呢?这个困惑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中。

面对这种困惑,使人不禁想到一个曾长期流行的提法——“蓝图”。“蓝图”的意思是: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样子,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早就给我们研究设计好了,它科学、准确而完整,犹如摆在面前的一纸工程蓝图;我们的任务说到底就是要按图建成大厦,把梦想变成现实。——这种比喻很能代表过去理解社会主义的传统方式。应该说,其中所包含的坚定信念和忠诚,是非常宝贵的,它是激励了几代人为之英勇献身从而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强大力量源泉。但任何比喻都难免会有缺陷。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幸有意或无意强化了有缺陷的方面,就会带来与自己愿望相反的效果。

理性地思考“蓝图”这个比喻,特别是结合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从科学上反思其中的深层意思,则会发现有不少理论和思想方法问题。特别是,当“蓝图”被作为一套固定不变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标准来理解贯彻时,其中恰恰缺少某些在今天看来十分重要的东西。

比如,“蓝图”本身只是一个结果性或目的性的设计,它不能离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前提。就像建造高层大楼的蓝图,是要在具备相应的需要、物力和财力等条件的时候,才能拿来实施。如果忘记了前提,在需要准备条件的时候不是致力于创造条件,而是把未来的目标当作现在的目标,犹如在还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就去建造高层大厦,这叫做“超越阶段”。

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本身就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的,决不是无条件的。我们以往犯过“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多少与那种简单化的“蓝图”意识有关,只急于建造壮丽的大厦,却没有注意它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结果一时达不到目的,却使一些人对前途发生了动摇。

又如,“蓝图”本身的质量只由它的决策和设计者负责,图纸一旦确定,它对施工者就具有指令性和规范性,“图”与人之间是一种外在的单向关系。当我们仅仅把马恩的结论当作蓝图的时候,无意中就使自己进入了“施工队”的角色。“施工队”的任务只是按图施工,保证质量,不能按自己的情况去增减图纸上的东西;“施工队”至多可以有自己的技师和工程师、会计师和经济师、检查员和安全员之类,而不需要战略上的思想家、理论家、发明家和设计师等。这些都是施工的原则,否则就会离经叛道,搞“修正主义”。于是,在过于强化的“蓝图”意识下,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反而失去了独立探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如,建筑蓝图代表着检验施工进程的标准。有了图纸就有了具体详细的标准,什么合格什么不合格等都一清二楚。把马恩的理论和构想当作蓝图时,往往也意味着使它们成为一套现成而详尽的标准,在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中,哪个姓“社”哪个姓“资”、什么是什么非、该怎样不该怎样等等,都得拿来对照检验,凡事可以问个清楚明白。这样一来,在现实中往往导致“图纸(本本)”本身成为关注和无穷无尽争论的焦点,使“熟悉图纸”而不是“了解实际”成为最大的本钱,使“掌握对图纸的解释权”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成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尺,最终是使“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不能不成为全部生活的中心。

当我们回首社会主义的历程,理解邓小平提出问题的背景时,确实有必要对“蓝图说”及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加以反思,不能不看到它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教条”之间,是有冲突的。在实践中,简单化的“蓝图意识”往往成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狭隘僵化的一个思想根源。

这样说当然绝不是要否定一切蓝图。它作为建筑工程的环节,在许多场合是绝对必要的。问题在于思考的对象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功能,主要在于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吗?或者,它描绘的是哪一阶段的蓝图,是否可以不分历史阶段地一样实施?

进一步说,用原本带有机械性质的“蓝图”来比喻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这本身是否合适?归根到底,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否能够用机械工程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来把握?

社会主义是可以像盖楼那样完全按照一套预定的方案来实现的吗?

这个问题既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现过程,也涉及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演变,是一个带普遍性的大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邓小平理论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对旧的传统观念的突破。

回归“生命成长”的实践

如果不是按照蓝图来施工,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实现呢?

邓小平总是把“什么是、怎样建”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提问方式本身就包含或者说预示了新的思考方向:“什么是”与“怎样建”实际上不可分隔,共为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不弄清楚“什么是”固然不知道“怎么建”;然而不从实际出发解决究竟“怎样建”的问题,同样也不能真正弄清楚“什么是”。比如他说:“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实践过程。我国社会主义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在实践中能否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等等。

这些论述非常清晰地透露出一种新的思维特征,就是着眼于“什么是”与“怎样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统一。如果也用一个比喻来反映这个思想,那么我觉得用“生命的成长”要比“按图施工”更合理。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它们的存在形态(它们究竟“是什么”),与它们的存在方式(怎样发生和发展即“如何是”)之间,是明显地时空一体、不能分割的。生命现象就是如此,愈是有生命的东西就愈是如此。生命本身就意味着活动和生长。与机械工程的最大不同在于,生命体是自我生长,而大厦不能自我生长。生命的成长,是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由自身内在条件决定的选择和自我发展过程。虽说生命也有类似“蓝图”的东西(遗传基因),但这“蓝图”本身也是内在的、有生命的、动态的基因通过生命体的一生不断地显现着、发展着,而不像建筑蓝图那样,是个外在的、一次性的、终了的目标形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生命的全过程仅仅是基因兑现,就像没有哪一个子女的生命和生活会完全重复、照搬父母一样。人是社会文化的动物,社会是有无数个人构成和参与的最复杂的生命有机体。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是把社会的进步当作人和社会的“生命成长过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来都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机体生命发展的一种形态、一定阶段、一个可以预见的前途,它既是必然的,又只能产生于本质上的“自然历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之外。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一个时代的人们怎样,是同他们的生产相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这就是说,人和社会的现实形态,是以人们“做什么”和“怎样做”为标志,而不是以他们怎样说和怎样想为标志;当然,人们在各个时期做什么和怎样做,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这一切实际上取决于人和社会自身的实际状态和发展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如何,以及人们自觉把握的程度如何,选择创造的情况如何。

因此,以“生命成长”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意味着要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过程性,更注重从自己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更注重人的选择和创造性实践,总之要有一种历史的、实践的思维方式。

比如,要明白社会主义究竟是怎样的,就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和单一模式,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试以一个人的形象为例: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照片摆在一起,你会发现其间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变化,但始终是他本人,并且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他的一生完整的形象。这正是生命的动态性表现。社会主义的真实生长,在同一国家和地区必然会有这种情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就会有更大的差别。而按照以往“蓝图”式的观念,则恰恰缺少这种意识。

再如,要明白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和能够是怎样的,就首先要作为当事人,身在其中,以人民大众的立场看我们现阶段应该和能够“做什么”。社会主义在我国大地上发生已经是事实。生命只能在现实的环境中自己发育,没有今天就不会有明天。离开了我国人民现在要做的事,就是离开了现实的生长中的社会主义;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寻求“标准的社会主义”,就像目无现实的人而去寻找完美标准的“人”一样,结果必然什么也得不到。

又如,要明白现实的社会主义应该和能够是怎样的,更要看我们应该和能够“怎样做”得更好些。“怎样做”常常比“做什么”更深刻、更关键、更有力、更能说明问题。很多事我们做别人也做,社会主义做资本主义也做,区别则在于怎样做、为什么做。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创造出能够更好为人民服务的东西,才能显示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离开了现实中“怎样做得更好”的不断摸索和创造,同样也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也就更不能懂得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是从何而来。

总之,以“生命成长”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就是不仅要有历史的眼光,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的意义,而且要有一种切实的体验,充分意识到我们自己在其中的权利和责任,学会把弄清“什么是”与“如何建”当作一个不可分离的现实过程,清醒而积极地推进现实的历史进程,勇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力量所在。

标签:;  ;  ;  

“什么是”与“如何构建”的统一--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变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