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_对立统一规律论文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_对立统一规律论文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4]08—002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这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 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整 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1]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后,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往东移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列宁的肩上。当时俄国孕育着的革命程度,比任 何其他国家都要大些。列宁说:“历史现在向我们提出的当前任务,是比其他任何一个 国家的无产阶级的一切当前任务都更革命的任务。”[2]为了完成这样一个革命任务, 必须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当时俄国的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流派。列 宁在同这些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 其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宝库 。同时也为解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在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的过程中,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民粹派是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产生的一个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派 别。最初在追求社会解放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到了 19世纪90年代以后,他们逐渐丧失了过去的革命性。民粹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主观社会学 和英雄史观,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歪曲和攻击唯物史观,成了当时俄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障碍。列宁在1894年发表了《什么是“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著作,对民粹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经济派则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国际修正 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崇拜自发论,醉心于经济斗争,否认自觉 的政治斗争,成了提高无产阶级觉悟、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又一障碍。20世纪初,列宁 写了《怎么办?》一书,同经济派作了旗帜鲜明的斗争,系统的批判了他们的自发论, 阐述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列宁在同这两种机 会主义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批判民粹派的“人类天性”论时,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从所谓“人类天性”出发,来评判各种社会制度,认为凡 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社会制度便是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他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所谓人 类天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列宁从三个方 面批判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并全面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首先是阐述了“经济 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列宁认为,马克思“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 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3] 其次,列宁进一步阐明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性,强调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列宁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 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关系),立刻就 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4]因此, 只有深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揭示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第三、列 宁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 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 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5]因此,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二是批判民粹派的英雄史观,全面阐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个人关系的辩证关系。

民粹派认为,“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是由“具有自己一切思想和感情的个人”创 造的。因此,他们把历史看作是少数“有批判头脑”的英雄主观意志的产物,把历史必 然性和个人活动绝对对立起来。列宁指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屏弃 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 。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作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 自由意志上去。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 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6]唯物史观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性的同时,从未否认个人创造活动的作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行动,只 有符合历史必然性才能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吸引群众参加 才能取得重大的成果。这样,列宁就全面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 。

三是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系统阐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派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对每一个卢布 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列宁认为,这 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列宁说:“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 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 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 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7]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经 济为基础的,但政治又代表着阶级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不是消极的。无产阶级为了增 加工资等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要形式 ,但决不能限于这种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任务。

四是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经济派认为,工人运动本身就能自发的形成社会主义意识,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他们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列宁认为,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歪曲。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可能自发地在工人运动中产生。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这 些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各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 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使之与工人运动相 结合。由此,列宁强调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 有革命的运动。”[8]同时,列宁也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主张各国无产阶 级政党,应根据本国国情独立地探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在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这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 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哲学观点继承了以往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 ,以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中立哲学”的面目出现,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为 了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列宁于1908年《唯物主义和 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深刻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丰富和发展 了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制定了科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经验批判主义者为了反对唯物主义,主要在物 质概念上做文章。他们把物质当作“感觉的复合”,是人的感觉的产物。当自然科学上 发现电子以后,他们又宣称“物质消失了”,胡说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存在的学说被驳倒 了,等等。列宁针对这种观点,明确提出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 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9]列宁指出:外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实在性。而感觉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 机能;感觉是物质世界同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感觉是意识和外 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内容向人的思想内容转化的中间环节。这样,列 宁就详细而系统地论证了物质世界第一性、人的主观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物质概念下了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10]

二是在坚持物质世界可知性的同时,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在坚持物质世界可知性和批判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列宁概括并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 之外存在着的。”[10]这一结论肯定了我们的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 在的,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在现象和 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 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11]列宁的这一结论充分肯定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世 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现有的只是以被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之分。今天 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明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划清了辩证唯物主 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 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 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12]“知”的过程 ,就是人们积极参加实践的过程,因此,“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 和基本的观点。”[13]这一结论肯定了人们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 限发展过程,这就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三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充分阐明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经验批判主义者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因此,他们否 认任何真理的绝对客观性。列宁在批判他们时说:这是十足的胡言乱语,是绝对反动的 理论。列宁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14]列宁进一步阐明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 关系:“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 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 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15]列 宁认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的统一。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又要抵制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四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科学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验批判主义把实践排除于科学和认识之外,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 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列宁说: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把实践作为 认识论的基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 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16]列宁进一步论述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 确定性的辨证关系。列宁认为,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从这一点 说它是坚定不移的,是绝对的;但是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 证实或驳倒一切理论,即使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 。因此,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因而是相对的。弄清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列宁说:“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7]

三、在批判修正主义的哲学思潮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第二国际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主义者,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过时”,要求修正马克思 主义。他们以折衷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以诡辩论反对辩证法,以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 级革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端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向,为了给俄国无产阶级制定 新的革命斗争策略,列宁专门研究了唯物辩证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唯物辩证法 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

一是列宁第一次提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 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种观点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 。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 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 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18]列宁认为这两种发展观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完全是由 外因引起的,他们看不到事物的质变;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 运动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矛盾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 动和变化。列宁说,唯物辩证法“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 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19]“矛盾却是一切运动和 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为在本身中包含着矛盾才运动,才有冲动和活动。”[20]正因 为如此,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运 动变化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曲折和前进的统一,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这就提供了认识事物运动本质的工具。

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时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 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拼命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质,所以列宁说:“从这一现象 的哲学根源来看,这是用折衷主义和诡辩术来偷辩证法。”[21]“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 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最容易欺骗群众,能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 满足,似乎考虑到了过程的一切方面、发展的一切趋势、一切相互矛盾的影响等等,但 实际上并没有对社会发展过程作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释。”[22]

二是列宁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虽然曾含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 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的限制,他们未做深入研究。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 格斯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 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23]后来列宁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 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 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24]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对 象,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辩证法是 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 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25]

列宁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应该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列宁认为,辩证法的 其他规律,象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质变、 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 事物内部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结果。辩证 法的范畴很多,象无限与有限、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等等,无论哪种范畴,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都以 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其次,列宁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的思想。列宁说对立统一规律 ,既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同时又是认识的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认识是思维对客 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 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 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26]逻辑学作为思维规律的科学,也充满着矛盾 ,各种逻辑形式之间的关系,也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的。概念、判断、推理之间转 化的实质,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与转化。根据上 述观点,列宁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的思想。“辩证法本来是人类 的全部知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7]“事 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28]

第三,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29]这就是 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各种矛盾和矛 盾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矛盾发生的环境,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促使矛盾双方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三是列宁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对唯心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根本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来源于人类认识 。列宁说: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 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的一朵无 实花。”[30]另一个是人类认识的复杂性就包含着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列宁说:“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 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的变成)独立 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3 1]这样列宁就论证了唯心主义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类认识的辩证性质而产生的,或者 说是由于不懂得辩证法或不能把辩证法正确地运用于人类认识过程而造成的。

列宁不仅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也揭露了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列 宁认为,对认识过程某一片段的夸大不仅会导致唯心主义,而且“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 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32]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与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有着密切 的联系。由此可见,唯心主义不仅是一个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阶级利益 和阶级立场问题。这也就说明了唯心主义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除上面几个方面以外,列宁还提出了把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把握事物全部关系的总和;坚持两点 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之间的区别;坚持绝对性 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等等。列宁所强调的以上几个基本 原则,对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唯物辩证法,正确分析形势,从而制定正确的革命斗争策略 ,具有重大意义。

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理论的新发展,内容十分深刻和丰富。 这既是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依据,同时 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列宁 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_对立统一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