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医学教育论文,七年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跨世纪的挑战,国家教委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理顺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基础上,决定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简称七年制)。七年制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确立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这是试办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济医科大学从1988年起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探索出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的要点是:强化师生的目标意识,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培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经专家鉴定,这一模式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一、德育四结合模式

德育目标——七年制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医药卫生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遵纪守法,艰苦求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这一目标强调了七年制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模式特点——为达到德育目标,我校在教育工作中强调四个结合:①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基层医疗机构,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使命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环节对待,社会实践论文评定成绩,记入档案。②学科特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师在传授业务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下疾病流行状况进行对比,用图表、数据和生动事例讲述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③临床教育与医德医风教育结合。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参加医护实践,熟悉和了解医护常规,通过与病人接触,了解病情,观察病情,体贴病人的疾苦,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的良好职业素质。④生活实际与养成教育结合。针对七年制学生朝气蓬勃、爱好广泛、精力充沛、文化素质较高等特点,组织开展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四结合模式”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以课堂政治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实效性较差的状况。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改革德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

实践效果——截至1996年9月,在220名七年制学生中,有150 余人发挥专业特长,义务为群众咨询、诊疗服务,89人次被评为优秀团员,7人被评为优秀团干,291人次获得奖学金,210 人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其中30人被评为优秀三好生),106人参加了党章学习小组学习,97 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6项社会实践论文获奖。

二、学位课程渗透模式

培养目标——七年制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七年制是培养达到硕士水平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国家学位(1993)2号文件规定, 七年制学位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外语通过六级、基础课和专业课等16门主要课程作为学位课程”。专业基本规范中要求学生获得“比较宽阔的自然科学知识,比较深厚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模式特点——七年制教学既要保证达到本科应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又要求主要课程达到硕士学位课程深度。因此,七年制课程设置强调了学位课程的渗透:一是政治理论与思想教育课程互相渗透;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互相渗透;三是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互相渗透;四是本科与硕士学位课程互相渗透。所谓渗透,它既不是现行医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单独设置,也不是五年制本科课程学时的简单增加,而是纵向知识难度加深、横向知识口径拓宽。各门课均要求列出加深和拓宽的具体内容,并在实际教育中落实。渗透内容时数达1500余学时,约占总时数的1/3左右。

学位课程渗透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突破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和“本科课程—研究生公共课程—学位课程”的传统设置模式,实现了基础与专业课程渗透、本科与硕士学位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1995年在接受国家组织的“教学与学位质量授予质量检查”中,专家组对这一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并向兄弟院校推广了这一做法。

实践效果——学生反映,这种学位课程渗透模式科学合理,减少了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本科与硕士学位课程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得到加强,各门课程学习收获较大。教师认为,学位课程渗透模式使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中比较容易把握深度和难度,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潜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它优于现行研究生教育单独设置学位课程的做法。连续三届七年制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同堂同卷考试专业基础、专业综合理论及英语三门课程均取得好成绩,且平均分高于硕士生3~5分。

三、多形式导师制模式

素质目标——七年制基本培养要求中提出:“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阔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富有创造精神,具有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较大发展潜力”。

模式特点——“多形式导师制”与现行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导师和五年制本科的任课教师均不相同,它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导师组。以智囊团的形式对七年制总体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等进行全程咨询和指导。②基础导师。基础课教学阶段,每3~4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了解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指导学生完成基础阶段科研。③临床导师:临床二级学科实习教学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二级学科的定向实习和科研方向,每1名学生配备1名临床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二级学科的临床实习,训练临床工作能力,要求达到初年住院医生的水平,与此同时,结合临床工作和导师研究方向完成一项研究课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恰当配备不同的导师,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科研能力,而且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以及专业发展潜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中健康成才。这是我校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实践中探索的一条新路子。

实践效果——实施多形式导师制,进一步完善了七年制培养方案,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方法。7年间,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100余项,每个学生至少发表论文1篇,最多的达4篇。八八、八九两个年级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率达100%,导师认为, 少数学生的学位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

四、两段式科研训练模式

科研训练目标——国家教委颁布的制订七年制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中提出:“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不应是简单的五年制本科教育修业年限延长和课程门数增加,而应有质的变化。不宜套用现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应侧重于培养基础深厚并能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模式特点——所谓“两段式”,就是在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分别安排科研训练。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在第六学期,教学计划内安排6~8周时间,每课题投入1200元,学生3~4人一组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所学科目进行科研选题设计、资料检索查新、撰写文献综述以及开题报告等,并进行科研技能操作训练,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撰写论文。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科研的一般方法、基本程序、操作规范以及论文撰写格式与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法和初步科研能力,对论文水平不作更高要求,主要为后期科研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临床阶段):第七学年,进入临床二级学科教学阶段,投入时间40周,经费按硕士生标准资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定向实习和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结合临床工作和导师科研方向确立科研选题。这个阶段的科研训练要求达到一定水平,不仅操作要求规范,而且研究成果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并要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进行答辩,作为学位评定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七年制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训练要求,导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严格要求,使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获得成功。这一独创性的模式符合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实践效果——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七年制学生掌握了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先后有30余人参加了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其中3 人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用英语宣读论文,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有3人获“全国挑战杯”奖,9人获“省挑战杯”奖,64人获省大学科研成果奖,76人获校级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奖。

五、临床教学双科并进模式

临床教学目标——七年制业务培养目标要求“培养达到医学硕士水平的临床医师”。专业基本规范中要求学生“完成临床医学的基本训练及二级学科定向实习,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医疗技能,对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危急病症能够独立处理”。

模式特点——七年制的总体教学安排是,基础与临床的比例为3.5:3.5,教学时数中至少有25%的课间内容为学生自学。 增加临床技能教学比例,强调实践能力培养。3.5 年时间实行不脱离临床实际工作的临床教学,便于学生早期接触服务对象,增加操作技能训练机会。临床主干学科实行双科并进(第八学期为内科学、儿科学,第九学期为外科学、妇产科学),教师结合病例床边讲解示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重点突出,印象深刻,临床技能提高较快;在此阶段,学生每天有一个单元时间自学,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临床教学双科并进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见习—轮回实习—生产实习”的临床教学方法,突出了临床主干学科的重要性,强化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结合病例床边讲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处于准工作状态,不仅使所学理论得到验证,加深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责任感。

实践效果——我校在两次接受国家检查中,通过对七年制学生的考核,专家组认为,学生临床技能较为熟练,操作规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建议将这种模式移植到五年制本科教学中去。

六、体育三结合模式

体育目标——七年制基本培养要求指出,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体魄健全,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模式特点——实行三个结合:①普及与提高结合。“普及”,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提高”,在普通达标的基础上,开展专项体育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1~2项专项体育技术,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培养拼搏精神及竞争意识。②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配备素质较好的体育师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课外”,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③体育与卫生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对每个七年制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登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根据存在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结合实际开展“卫生流动红旗”和“文明卫生宿舍”评比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实践效果——七年制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好,平均成绩及平均达标率高于五年制,共有16人成为学校各类运动队运动员,他们在校级以上运动会或体育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由七年制学生组成的运动队,多次在校运动会比赛中获得团体前三名。七年制学生体育达标情况见表1。

表1 七年制学生体育达标情况

年级总人数达标人数达标率%

八八 35 31 88.6

八九 33 30 90.9

九○ 33 32 97.0

九一 28 24 85.7

九二 30 29 96.7

九三 31 30 96.8

九四 33 33100.0

实践证明,“体育三结合模式”在培养七年制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五、七学制”互通模式

管理目标——国家颁布的《制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中指出:“为了保证培养出质量合格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依据这一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五、七学制互通,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多次筛选。

模式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同时,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明确升降条件,便于实际操作。筛选条件和时间见下图。

“五、七学制”互通模式图

“五、七学制”互通淘汰制模式是教学管理中正确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举措。它以实施不限额淘汰和“阶段成绩总平均分低于全班总平均分减2个标准差者将被淘汰”等作法,被医学教育界誉为“真淘汰制”、“严格淘汰制”。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保证了七年制的教育质量。

实践效果——我校从1989年开始严格实施这一管理制度,至今进行了18次淘汰和7次选优,分别有53名七年制学生淘汰至五年制,46 名五年制学生升入七年制。八八级至九三级七年制学生的淘汰率分别为30.6%、19.4%、23.5%、29%、18.8%、20%。

从我校八八、八九两个年级毕业分配来看,体现了七年制毕业生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优势。用人单位对我校七年制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是:综合素质较高,基础宽厚扎实;计算机及外语水平较高;临床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较强,具备参与21世纪医学科学国际间挑战的素质和能力。

标签:;  ;  ;  ;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