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183;民族文化#183;高等教育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183;民族文化#183;高等教育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183;民族文化#183;高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民族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化的涵义

当今,全球化已渗透到从现实经济活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不再仅仅是学科研究范围内的一个概念术语。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安娜贝拉·斯雷贝尔尼女士在其《全球化与国家》报告中提到R.Robertson一直致力于将全球化进行分期,主张把全球化分为5个阶段,并将全球化的最早萌芽阶段的发祥地确定在15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255.)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全球化的科学预测。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理论一经西方学界正式提出,就立即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范式和新话语,以往以一个民族或国家为背景研究社会发展的思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此,全球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全球化的触角与领域无处不在。

关于全球化的本质界定,从不同角度审视,则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一是认为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地共处,由于文化的融合,因此产生了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判断的全球文化。二是认为全球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而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全球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与趋势。三是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各种要素流动、融合并构成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过程,其基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强调从一般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制度、规则与运行机制的趋同。四是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普遍的相关性,合作与协调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一般认为,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进程符合逻辑的必然趋势,其理想是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承认国家主权,和而不同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态势。即一方面表现为文化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不排除异质文化,不排除民族和国家的差异,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同质化与异质化相伴而行。但在现实中,人们在处理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全球化与国家地位、利益和资源

让我们来看看,活跃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都是谁?事实是,目前,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处于经济科技领先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七国首脑集团。他们利用自己的资金、科技与信息优势向全世界各个可以触及到的角落推销其物质、文化教育产品,甚至是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被“化”之地位,文化同质化与文化殖民化现象触目惊心。以电影业为例,美国电影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上映率达到40%~90%。在1993年全世界票房收入的前100部电影中,美国电影占到88部。美国电影以其技术、故事情节与商业运作的绝对优势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主导国家。另外,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因特网上的信息:英文信息占到97%,法文信息占到2%,而中文信息仅为千分之几。总之,我们今天所听到、所看到的全球化,实际上等同于某些国家、某些国家集团、某些集中资本所推行的霸权,全球化已成为强权压制的托词。因此,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境遇或民族文化应如何应对全球化就必然成为我们的议题。

“全球化中的各个国家地位相等、利益互惠、资源共享”是必然的吗?我们知道,物质生产活动是全球化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是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发达国家科技和信息技术领先,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文化全球化的主角。科学技术虽然是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的应用却是有价值取向和偏好的。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信息优势,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扩张,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渗透着他们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发展中国家受经济、科技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深刻地向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由此,文化全球化过程的一维性与单向性现象出现了,本来是相伴相生的同质化与异质化过程出现了偏差: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文化殖民化现象相当严峻,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缺少与发达国家对话的机会与平台。所以说,全球化中的国家地位相等、利益互惠、资源共享并不是必然的。

(二)全球化与多元化

“越是全球化就越是多元化”是必然的吗?很多全球化理论都认为,多元化与全球化共生,越是全球化就越是多元化。A.兹洛宾·洛特曼认为,文化的多元化是永恒的;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认为,各种文化之间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于多样化;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认为,越是全球化就越是部落化。这样的观点合乎一般的逻辑:正是在全球化的映衬下,由于一种与生俱来的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情结,才使得本土化、民族化这些东西在人们内心深处显得更加独特,人们会认为其更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要问:假如年青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受民族性文化教育的机会,又在客观上接受了大量非本土化的东西,致使其本土化、民族化情结淡漠,本土化与民族化的生存价值与意义还有多大?它们存在的理由与必然性还有多少?这种现象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它是活生生的现实。那么,我们还敢理直气壮地说越是全球化就越会多元化吗?从今天的现状来看,文化多元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在全民族提倡文化自觉意识,民族文化的命运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越是全球化就越是多元化至多是个美丽的梦想,而全球化就一定能从反面刺激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认识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梦呓。

(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生命力

“越是保持开放的态势,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也是必然的吗?只能这么说,经过而又经受住了全球化检验的民族文化才是生命力强的。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等人是跨越时空的,是世界的,但他们首先是民族的。要世界化就必须先实现民族化,没有实现民族化就不可能世界化。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相当,但世界上包括中国人在内,有多少人知道汤显祖,又有多少人不知道莎士比亚?这说明在本民族成员认知、理解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第一步,也只有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生发出民族自信心,从而为民族文化世界化奠定认知与信念基础。还有,我们的民族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方式与技术进行继承与弘扬,建立共同的意向语境、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仅靠一味开放所能实现的。开放只是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但绝不可能是其充分条件。

三、全球化与高等教育

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需要很多条件,但从全球化的民族文化视角看,民族文化自觉、民族文化意向语境与民族文化现代化是其关键环节,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要正视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试图这样界定民族文化教育: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传授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使这种意识、情感与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宗旨是培养本民族成员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教育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而精神与价值问题是人文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人文教育除了它的普适价值外,其本身的民族性特色是非常鲜明的。忽视人文教育,也就忽视了民族文化教育;没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无从谈起。一个忽视或者轻视人文学科的国度,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一)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民族文化自觉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全国52所普通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于1997年下发了《关于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意见》,对文科教育的重要性、基本情况、努力目标与基本思路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1999年,教育部又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些思路与一系列教育实践对凸显人文教育的地位、提高人们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的民族性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显现。但现实的高等教育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如在一些高校存在着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脱节;在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忽视价值体系,人文学科教育有知识化、科学化与功利化倾向;人文教育倾向史论教学,忽视原典教学,人文教育的情感、体验、陶冶与熏陶价值一定程度地受到忽视等。

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与前景也令人担忧。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注: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9.)赫德尔也作过类似的表述:“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注: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雅斯贝尔斯说:“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浯言才能传给我们。”(注: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84.)乌申斯基在《祖国语言》一书中写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远在有史以前就已开始了的全部精神生活的一朵最瑰丽的、永不凋萎的、永远开放着的鲜花。”“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而巩固的一种联系,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代人民联结成为一个伟大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生机勃勃的整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决定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构成深层文化——民族精神的基因。所以,我们亟待在提高认识和寻求政策与评价导向上,解决高等教育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问题。

(二)民族文化教育构建民族文化的意向语境

意向语境(intentional context)是指人们在逻辑认识中进行语词、语义分析时形成了一组必要的选择,而这一组选择恰是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对象相一致的所有可能世界的集合。意向语境具有强制性特点,它主要通过共同知识学习的渠道,达到信仰一致的目的。所以说,意向语境的建立是沟通与对话的前提。

高等教育的主体层次结构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每个层次都受教育目的的共性制约,但每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各异。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意向语境的强制性特征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以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教育,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规定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拓展性内容,基本内容具有强制性,拓展内容是继续学习的指导。或者说,高一层次教育的基本内容就可作为低一层次教育的拓展内容,也就是高等教育需要在不同层次建立民族文化教育的意向语境。

目前,在民族文化教育意向语境的建立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如出版文化素质教育系列丛书,大多数院校也以文史哲艺为核心建立了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层面来看,成效确实显著。但仔细分析一下,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背后是否还潜伏着这样的危机:人文教育合理的课程体系其实只是管理者津津乐道的事情,学生个体对看似系统实则庞杂的课程知识体系却没有太大的兴趣;面对浩如烟海的人文教育类读物学生们怎样选择,又能实际受用多少;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文课程,学生一定会选择吗;而学生要选修的课程,学校都有能力开设吗,等等。共同意向语境没有形成,给教学管理者与学习者都带来一些问题。毕竟,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阶段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这些人走向社会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也最大,他们对民族文化经典的认同会形成整个社会的主流倾向,没有一个基本的意向语境,不仅会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也会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说到底,民族文化教育意向语境的建立是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基础工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就会无所适从,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面临的危险也是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教育属于人文教育范畴,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确立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解决民族文化教育意向语境深层问题的最佳和基本选择。

(三)民族文化教育决定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

民族文化现代化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民族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泥沙俱下,有精华也会有糟粕,弘扬精华剔除糟粕是对待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同时,民族文化在动态发展着,会不断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所以,民族文化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民族文化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或者说,民族文化现代化取决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民族文化教育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内容。思想层面是关于民族文化教育价值、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现代化,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主导与基础。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与视野吸收世界民族文化的精华,改革不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陈旧落后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的适应性更广更宽,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制度层面是关于民族文化教育实施什么或怎样实施才能现代化的规定,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准则与保证。我们应认认真真、下大工夫、集思广益,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途径进行制度化的规定,保证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物质层面是关于民族文化教育技术、条件和信息等方面的现代化,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支撑与保障。在网络化与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要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认同,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不可少的。由此看来,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究队伍的专业化与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一种关注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改革正在不同国度不同程度地悄然进行,现实原因之一是全球化下的文化多元化、文化融合与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民族情结使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个中期规划,1984-1989年》(1983年)前言中曾分析到:“多年来,人们强调每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殊性,在对殖民时期拒绝承认这种特性的现象记忆犹新的第三世界尤其如此。人们到处可以看到,为实现一统而对个人和集体施加的压力越大,这种关于自身特性的意识就表现得越强烈。”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主脉,民族文化自觉日益高涨,革故鼎新或“接受进步同时又不背离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正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重建社会的一种趋势,文化的多元化在历史、在今天都能找到理解者和支持者。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求得发展的,正如生态的发展一样,文化的多元化也有助于文化的发展,所以文化的繁荣一定是在“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下发展的结果。试想,如果全球各个民族的文化统一了,世界不但要变得单调,而且人类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世界将变得混乱,文化也会行将就木,从而坠入万劫不复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文化教育是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秉持民族文化教育理念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对世界文化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标签:;  ;  ;  ;  

全球化#183;民族文化#183;高等教育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