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玲[1]2011年在《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促进居民消费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同时二者之间又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本文以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消费理论,采用统计、计量以及调查等多种方法,对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试图为促进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对近20年(1988~2008)安徽统计年鉴农村居民生活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即:消费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因惠农政策而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与本省城镇居民以及江浙地区农村居民相比消费水平滞后,但是消费潜力很大。第二,本文利用ECM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安徽农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消费存在很强的“棘轮效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不同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其中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每上涨1个百分点,消费就增加0.45个百分点。第叁,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地区龙安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过重的生活负担、不利的消费环境以及流动性约束、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等都是抑制居民消费的非收入因素。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增加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信贷体系、以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李静[2]2003年在《安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是我国特别是像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大课题。刺激农村需求增长,不仅是我省短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变,安徽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各项启动内需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农村的政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如今,在我国已加入WTO之后,各种利益格局面临重新分配和调整,深入系统地研究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规律、消费能力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等,对把握新世纪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完善农村消费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安徽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历史过程和规律,并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作了剖析,最后,对未来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作出了预测,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措施。 本研究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分析了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及变化情况。 本文从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入手,指出: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虽然经历过阶段性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呈良性发展的,目前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水平过渡的阶段,消费水平的发展轻度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由粗放型发展到目前的集约型结构。 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是收入因素和非收入因素。收入因素的不同形态和类型也影响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这部分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式,一方面研究收入的不同形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借此来验证西方经济各种消费函数理论。结论表明,我省农村居民消费基本是符合西方消费理念所揭示的规律的。非收入因素虽不如收入因素的影响程度,但它们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消费需求及购买力的实现在一定条件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利率、价格、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等因素也会通过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来影响消费需求的实现。 由于收入因素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因此,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城乡分割状况必然造成农村居民收入的迥异,消费水平也表现出城乡差距的扩大化趋势。与周边省份的对比也可以发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是决定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最本质的标志。当然,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小还应与居民可实现的购买力有关。农村居民购买力受到基本收入、储蓄借贷和农民负担几个部分的制约,主要是现金的收入和支出。结论指出,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购买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和依靠力量;转轨时期,安徽农村居民由于对收入前景不明、预期消费困难,故较强的谨慎度和流动性约束,使购买力的实现更加困难;同时相对较高的农民负担问题,也制约着农村消费能力的实现。 安徽作为中部最大的农业省份之一,农村居民消费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更是强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其对GDP的贡献份额虽然一再下降,但一直高于30%,到2000年,其贡献份额仍为31.71%。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在1997年后,增长乏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减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居民进入新一轮消费积累期,而农村居民却未能及时填补由此产生的市场空白。农村所能提供的能量和容量,是决定未来若干年安徽省向发达省份转变的关键所在。在预测趋势中,我们可以发现,未来五年安徽农村居民购买力仍将保持目前的平稳增长状态,消费需求增长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针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后,食品结构的变化趋势,提出了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措施。而且,为了保持农村居民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最后还尝试用制度调整的办法来解决一般分析所无法解诀的问题。
汪浩[3]2007年在《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方法,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以及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节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进行了介绍基础上,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的相关理论,主要介绍西方消费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中国消费经济理论。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预测。运用比较法对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消费水平差异和消费结构差异二个方面进行比较,其中消费水平差异包括生活消费支出差异、平均消费倾向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消费结构差异包括食品消费差异、衣着支出差异、居住消费差异、家庭设备和用品及服务消费差异、医疗保健支出差异、交通通讯支出差异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差异等。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列举了叁个主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城乡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和城乡公共产品支出的差异等。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法,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最大因素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次之是城乡市场化程度和公共产品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最后提出了调节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和建议:一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来分析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主要包括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两个方面。二通过培养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来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搞好农村基本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王磊[4]2012年在《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消费结构的改善,对于安徽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3.34元增长到2010年的5285.1元,而总消费支出却增长缓慢,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交通通讯等生存型消费上,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能力的完全释放,阻碍了安徽经济发展,对“十二五”时期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了障碍。基于此,本文以安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为研究对象,应用消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借助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与方法,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揭示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并为改善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一般消费理论和关于消费结构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从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入手,分析当前的消费结构呈现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以上的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引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七个主要因素,并理论分析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机制。最后,利用1993-2010年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实数据,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对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横截面数据分析和需求弹性分析,量化来分析安徽省农村居民各种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及造成这种变动的收入、价格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改善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随着安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但是消费结构中,食品、居住等生存型消费资料仍然是安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一方阵”,但是所占比重低于50%,注意到当前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上升较快,存在逐步上升的势头,是未来消费的潜在市场。第二,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64下降到0.41,下降比重较小,衣着支出比重呈波动状态,占比从6.88%下降到5.79%,呈稳中下降的状态,居住所占比重从9.74%上升到21.6%,上涨趋势显着,可见居住需求在未来呈增长的态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占比保持在5%左右,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支出占比上涨很明显,比重分别从3.31%到6.59%、1.87%到8.45%,其中交通通讯上涨了6.5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比从6.84%上涨到9.07%,上升并不明显,未来存在上升趋势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安徽省在此阶段结构变动总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在生存型产品上呈递减的趋势,未来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将是热点和挖掘的方向。此外,食品等生存型产品对其他产品价格波动的弹性并不大,而受自身价格波动弹性较大,但是对于其他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品情况正好相反。第叁,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来自直接的原因包括农村居民收入、物价水平变动的作用,他们的影响比较大,作用效果出现时间短。另一方面,来自问接的因素包括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消费的文化观念、消费环境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他们通过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的态度等方面来引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李红梅[5]2008年在《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迅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显着改善;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重大的变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由以生存资料为主开始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转变;农村居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消费,各种物品的消费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质化趋向。在这之中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居民基本消费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消费继续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倾斜;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开始转向非物质领域,包括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旅游观光消费、技能培训消费等;再者,食物支出在农村居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结构开始从以生存资料为主向生存、发展、享受资料并重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在消费结构向合理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阻碍因素。其中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结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社会、居民、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影响。要促进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着合理化发展,就必须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重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能力;大力发展耐用消费品消费,逐步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方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本文从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出发,采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深入地研究。并运用函数模型对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和提升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在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作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的前提下,对进一步启动河北省的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引导农村居民改善消费结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为河北省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杨韵[6]2015年在《农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从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叁农问题为主题,着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期间安庆市望江县农村金融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也得以显现。然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叁驾马车”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的主力军主要是城市消费,相对于城市消费而言,农村消费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中国整体消费的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292165.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86673.0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9.8%,这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2013年农村消费7409亿元,城镇消费22880亿元,其中农村消费仅占城镇消费的32.38%,且近年来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同时也说明农村消费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农民的消费方向是刺激国内消费的重要方向。而促进居民消费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同时二者之间又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本文以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安徽省望江县太慈镇农民的消费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消费理论,首先,分析望江县太慈镇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其次,结合相关消费指标,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角度对望江县太慈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重点分析,并依据安庆统计年鉴数据对影响望江县太慈镇农村居民消费的可量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对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可量化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得出: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为显着,另外,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农村信贷约束等非收入因素对其消费也有影响;最后,在综合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面临的的困境后,试图为促进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王磊[7]2014年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以安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1993—2010年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运用综合统计分析和多维度数据ELE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消费结构仍不够合理,食品、居住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农村居民对生存型消费需求仍具有较强的刚性,对生存型消费的依赖程度尚有较大降低空间;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收入仍然对安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变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刘子玉[8]2010年在《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日益突出,消费已经摆脱过去那种“叁驾马车”的排列方式,已经超越于投资排在了第一位,因此关于农村居民存在的消费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现状分析基础上,依靠相关资料的数据收集和作者的实际调研,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叁个方面对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消费水平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传统消费函数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理论,分别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找出能最佳拟合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消费函数。在对消费结构进行研究时运用ELES模型实证研究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并针对预防性储蓄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并利用组合模型预测法对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各因素进行了预测,为农民今后的消费行为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政府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机械等耐用品在吉林省农村消费市场中的重要意义,作者独辟一章对农业机械的消费需求进行了专项研究,并根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实证研究了农业机械消费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为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吉林省农村的快速、健康和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童玉琴[9]2013年在《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安徽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呈增加趋势,平均消费倾向变化明显,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小康水平区间内,并不断朝着富裕阶段迈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温饱型需求下降,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加大、消费价格上涨偏快、基础设施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因素制约了安徽农村消费的进一步较快增长。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等措施来促进。
张惠子[10]2015年在《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村人口,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对推动安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能得到完全释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围绕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一方面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角度具体考察安徽农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将安徽与全国及周边省份作对比,研究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收入和非收入两个层面全面考察影响安徽农民消费的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方面,实证分析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非收入因素方面,分别揭示价格、利率、商品流通体系、公共产品供给等因素的影响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从1993到2013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消费水平逐年上升,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但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消费层次仍比较落后。在影响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其中,现期收入、过去收入以及持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显着;同时,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强。此外,非收入因素中,价格与安徽农民的消费支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利率对消费行为的调控作用不稳定,而商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充分都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的地域和文化特点,得出政策建议:发挥安徽茶叶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以及转变旅游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旅游业都可以大大提高安徽农村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进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此外,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增大公共产品供给也对农村居民消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郑玲玲. 北京工商大学. 2011
[2]. 安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 李静. 安徽农业大学. 2003
[3]. 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D]. 汪浩.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4]. 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磊. 西南大学. 2012
[5].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 李红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6]. 农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D]. 杨韵.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7].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以安徽为例[J]. 王磊.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4
[8]. 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 刘子玉. 吉林大学. 2010
[9]. 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J]. 童玉琴. 经济师. 2013
[10]. 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D]. 张惠子. 云南财经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