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大便镜检病理成分检验研究论文_孙风平

山东省荣成市夏庄镇卫生院 264326

【摘 要】目的:探究小儿腹泻大便镜检病理成分,分析导致小儿腹泻的病理因素。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50例腹泻患儿为观察对象,采集患儿大便样后进行镜检,分析其中的病理成分。结果:28例患儿是由于RBC+WBC导致腹泻,11例患儿存在脂肪滴病征,9例患儿检验结果为酵母样菌唱标,2例患儿为WBC合并酵母样菌超标所致。结论:小儿大便镜检是小儿腹泻检查中最简便、最快捷的一种检查方法,且不需要小儿进行配合即可进行,对小儿腹泻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儿腹泻;大便镜检;病理成分

小儿腹泻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而小儿不同于成年人,其不具备表达自身症状的语言能力,医生无法通过询问的方式进行诊断,而其他检验方法大多需要病患配合进行,小儿又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因此很难与形成配合,如何在患儿无法配合、无法沟通的状态下实现有效诊断是检验人员应当关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50例腹泻患儿为观察对象,患儿年龄2-9岁,平均年龄5.3岁,患儿入院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少数存在蛋花样便、水样便,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小儿腹泻的疾病因素。

1.2方法

于患儿发生腹泻后采集大变样本,取样合格后制片,检验人员进行编号并妥善保存,于实验室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患儿的大便样本中未消化食物残渣、微生物、寄生虫情况,分析并判断各个患儿发生腹泻的病理因素。

2结果

28例患儿是由于RBC+WBC导致腹泻,11例患儿存在脂肪滴病征,9例患儿检验结果为酵母样菌唱标,2例患儿为WBC合并酵母样菌超标所致。(详见下表)

表1 50例患儿腹泻大便镜检病理成分分布

 

表2 小儿腹泻大便镜检病理成分鉴别特征

病理成分鉴别特征

RBC多见于草绿色且具备折光性圆盘状特征,晃动玻片时镜下可见流动状态的RBC,加入稀醋酸可见RBC被破坏。

脂肪滴镜下可见淡黄色形态不一但折光性较强的球型点。

酵母样菌镜下可见酵母菌,多呈现卵圆形特征,可出芽生殖,革氏染色为阳性。加入稀醋酸可见酵母菌溶解。

WBC镜下可见发生退化的白细胞,白细胞肿大且结构不完整,细胞中可见细小颗粒且细胞核不清楚,白细胞发生分叶现象,边缘不清晰甚至出现裂解,加入稀醋酸后WBC不溶解也不破坏。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RBC合并WBC是小儿腹泻的最多发因素,大多是由于小儿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喜欢将手边的物品放入口中,从而染上痢疾、结肠炎等疾病。而脂肪滴是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尚不完善,对食物消化不彻底,主要是脂肪类物质,由于此类消化不良导致的小儿腹泻占小儿腹泻的第二大因素。而酵母样菌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而发生二次感染所致,是常规检查中容易被混淆的一项,通过常规检查不易分辨,因此如何有效区分菌群失调和其他因素导致的小儿腹泻是小儿腹泻诊断中的重点,这是临床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大便镜检较其他常规检查的优势。

大便镜检是医院检验人员常用的一种检验手段。其检验所需设备相对简单,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和清洁的玻片即可制成大便玻片,即可开展大便镜检,检验成本相对较低,操作便捷且检验流程较短,因此大便镜检在常规检验手段不适用时可作为小儿腹泻检验的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使用。大便镜检可以检查各种有形成分,如细胞、寄生虫、结晶、细菌、真菌等从而实现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协助诊断。

在正常状态下,大便镜检中可见白细胞(无或偶见),一般不可见白细胞,上皮细胞的出现概率与白细胞类似(无或偶见),脂肪滴的数量一般在6个以下。不同的检验结果预示着不同的消化系统病症。如白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细菌性痢疾、结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增多则可能是由于肠道下段炎症、出血等引起,也可能是急性血吸虫所致;上皮细胞增多则是由于甲膜性肠炎、结肠炎等引起;食物残渣增多则是消化不良的主要表现;结晶出现夏科-莱登结晶,见于过敏性肠炎。阿米巴痢疾。血晶见于肠道出血。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导致小儿腹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是RBC、WBC、脂肪滴和酵母菌样,且RBC联合WBC同时出现作为小儿腹泻的最主要病理成分。

RBC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根据上述的检查结果对应的病征进行总结和分析,RBC联合WBC增多时意味着患儿存在细菌性痢疾和结肠炎,且为肠道下短炎症,这是由于小儿卫生习惯尚未形成,容易在活动过程中外感邪疫毒,从而导致肠道气血凝集,形成痢症。检验人员发现患儿可能患有痢疾后应当进行进一步检查,判断是否为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如果是前述的两种痢症应当提醒患儿监护人注意控制传染措施,并督促小儿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而脂肪滴的出现则是由于小儿消化功能尚不完善,不能有效消化脂肪,从而形成大量的脂肪滴,脂肪滴的形成与细胞中的某些酶有关系,但是小儿体细胞的酶含量较低,无法有效将脂肪进行合成和转化,从而使脂肪不完全代谢。对于脂肪滴,需要从饮食上进行控制,避免摄入过高的脂肪,减少脂肪滴的形成从而有利于降低脂肪滴导致的小儿腹泻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50例腹泻患儿的大便进行镜检,分析了患儿腹泻发生的病理成分,在后期的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综合来说,在小儿腹泻的常规检查中小儿大便镜检是小儿腹泻检查中最简便、最快捷的一种检查方法,且不需要小儿进行配合即可进行,对小儿腹泻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泽媛.小儿腹泻病患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分析[J].饮食保健.2017,4(11)

[2]黄丹,张彬,苏建蓉.婴幼儿腹泻粪便镜检脂肪球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相关性探讨[J].心理医生.2016,22(7)

论文作者:孙风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小儿腹泻大便镜检病理成分检验研究论文_孙风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