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献综述_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献综述_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Ramp;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道国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文献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开始从全球化战略角度出发考虑企业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投资布局,在海外进行R&D投资。到90年代,国际R&D已有很大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跨国公司在海外共设立R&D机构2580个,其中有264个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R&D全球化的广泛思考。

本文拟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考察R&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载体、作用机制以及对发展中东道国的启示等。

R&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载体

如果跨国公司进入某个国家是为了实现长期利益的附加值活动,则R&D投资的载体形式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会有很大差异。但实际上,R&D机构的不同设置,反映出投资者不同的经营战略,这将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产生不同影响。通常跨国公司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推行其R&D全球化战略。

(一)实体R&D机构

实体R&D机构随着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的产生而产生,是跨国公司进行海外R&D活动广泛采用的载体。具体来看,实体R&D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第一,独资R&D中心。

这是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最直接的方式。贝尔曼(Behrman)和费夏(Fischer)对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R&D机构的设立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美国跨国公司20世纪70年代在海外设立的70家分支机构中,独资R&D机构共有52家①。

薛澜等以美国《商业周刊》1999年7月公布的全球市值排名最高的490家制造业公司作为样本企业,分析了跨国公司独资R&D机构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及影响因素,并间接提及独资R&D机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1)跨国公司的部分独资R&D 机构通过技术的梯度转移战略,将在母国市场中相对落后的技术引入中国;(2)部分R&D机构将先进的技术直接引进,有效实现技术的本土化②。从一定程度上讲,独资R&D机构通过技术溢出可以促进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但由于跨国公司设立独资R&D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在R&D全球化中的垄断优势,防止技术扩散,因此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技术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独资R&D机构技术溢出的可能性极小甚至为零。

第二,并购建立。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对东道国企业原有的技术力量进行重新整合。随着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的增加以及对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需求,跨国公司要保持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尽快建立全球R&D网络,往往采取跨国并购的方法,直接获取东道国原有R&D机构的控制权。

何映昆和曾刚通过数理分析的方法证明:在跨国并购条件下,如果伴随跨国并购所转移的技术在东道国没有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外部技术流入对东道国该产业中其他企业会造成直接冲击。但是如果伴随跨国公司所转移的技术在东道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只要技术外溢程度不低于一定的“临界点”,那么,跨国并购所产生的外部技术流入能促进东道国产业的发展③。由此可见,以并购方式设立的R&D 机构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凯夫斯(Caves)通过研究发现,在合作双方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并购将提高被收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④。李安方的研究也表明:跨国并购,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并购,将提高被收购企业的硬技术和软技术水平以及与之相关的能力⑤。

但是,卡萨莱特(Cassiolato)等对美国跨国公司在巴西的并购行为分析发现,跨国并购对所涉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利影响:高技术公司被跨国公司并购后,R&D活动的规模下降,R&D支出可能减少50%左右,而且前沿性的研究会被调整到跨国公司设在母国的R&D中心⑥。

第三,战略技术联盟。

战略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沃诺塔斯(Vonortas)等利用1984~1994年IT行业的2683个企业的统计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战略技术联盟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结果表明:战略技术联盟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取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⑦。此外,东道国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战略技术联盟,可以分散国际经营风险,发挥相对优势,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创新模式进化的有效手段⑧。高曼(Goldman)等的研究发现:在印度,一些中小型企业的R&D机构争相与跨国公司签订研究合同⑨。但也有学者认为,战略技术联盟并未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带来显著的正面效应。伯如斯(Borrus)等考察了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如何通过技术标准化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研究发现:策略性联盟通过专利申请建立行业的技术标准,并将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致使联盟外部的企业不能通过合法的许可进行“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同时,这些企业要想获得技术的使用权,就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转让费,这将提高行业进入的壁垒,降低技术溢出的可能性,强化跨国公司对特定技术的垄断⑩。

第四,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合作。

跨国公司通过当地化的R&D 机构与东道国的大学以及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不仅能够使东道国企业获得跨国公司内部的一些专有技术和创新技术,而且这种技术的双向流动也能通过促进技术的共同进步,引起新一轮更高水平的技术扩散和溢出,继而增强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弗罗斯特(Frost)等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特定区位的技术活动水平与东道国大学的科研规模成正比(11)。另有实证研究结果亦显示:墨西哥国内的研究机构更愿意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12)。但是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与当地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后,将介入到东道国产学研的技术创新链条中,这意味着东道国的部分R&D资源将供给跨国公司使用。

(二)虚拟R&D组织

虚拟R&D组织是网络经济背景下R&D合作的创新形式,是指围绕某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以协作方式将R&D 所需的各种研究资源和必要的组织功能联合在一个“柔性组织”中。

虚拟R&D组织是R&D功能的扩张,而不是企业科研机构的扩张。其优势在于合作者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打破实体R&D机构的空间、时间和组织的限制(13)。另外,虚拟R&D组织所拥有的资本优势、规模效益优势、组织创新优势和管理创新优势,有助于提升产业R&D水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徐林认为, 建立企业间的虚拟R&D组织,可以抑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独资R&D机构所带来的人才流失和中国企业的逆向技术转移,有利于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14)。张远征和骆品亮通过构建虚拟R&D组织成员间的博弈模型,对其研发激励的非合作决策纳什均衡解、 合作决策帕累托最优解和社会福利最优解进行比较,发现虚拟R&D 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较强的学习效应,提高了成员的R&D激励,即当学习效应固定时, 合作成员间的知识基础差异越大、合作成员应用研究成果的产品间的替代性越大,虚拟R&D组织越有可能实现有效激励(15)。

R&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R&D全球化通过上述载体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集聚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提高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跨国公司R&D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东道国的R&D资金,提高东道国企业的R&D能力。

首先,跨国公司的R&D投资将使东道国的R&D资金来源多元化,弥补其R&D 资金缺口。罗默(Romer)的研究表明:一国的R&D投资越多,技术的潜在能力越大,就更可能产生创新(16)。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设立R&D机构,与东道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客观上起到了对东道国的R&D资金进行补充的作用,这对有效提高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意义重大(17)。

其次,跨国公司有助于提高东道国的R&D能力。主要表现为:

(1)扩大技术基础。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的R&D机构,不仅可以防止东道国科技人才的外流(18),而且能够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科研工作,为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高素质R&D人才。

(2)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跨国公司设立在东道国的R&D机构有助于培养当地的R&D人员,促进当地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

(3)产生创新思维。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激励这些机构开展更丰富的R&D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相互借鉴和学习,从而突破固定思维方式的限制,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19)。

第二,提高技术竞争力。

跨国公司R&D机构的进入将产生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东道国企业会主动增加R&D投入,更好地配置现有的R&D资源,并吸取跨国公司先进的R&D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这主要体现在:

(1)提高R&D效率。跨国公司的R&D投资会引起国内企业采取防御性的跟进战略,促使相同或相关领域产业R&D的竞争,扩大产业R&D规模,提高东道国的整体R&D效率。菲尔格(Feinherg)等对跨国公司在印度制药业的R&D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国外R&D投资的流入加速了印度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20)。

(2)实现技术多样化。巴斯(Bas)和帕特尔(Patel)对欧洲345个大型跨国公司在1988~1990年间和1994~1996年间的对外R&D投资数据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技术全球化与技术多样性之间显著正相关:技术全球化的程度越高,新技术产生的可能性越大(21)。对于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R&D活动所开发的技术, 将会以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的方式向外传播,给东道国企业带来更多、更新的先进技术,从而加快当地企业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三,优化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瑞迪(Reddy)的研究表明, 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将一些战略性R&D中心设立在拥有必要创新环境的国家和地区(22)。跨国公司R&D投资对创新环境的高要求促使东道国进一步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配套服务。

楚天骄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印度R&D投资的现状与特点,发现跨国公司的R&D投入加快了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建立。此外,印度政府还在园区内提供优良的卫星通讯设施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强化政府服务职能(23)。创新环境的改善不仅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建立R&D机构,进一步强化创新聚集,加快技术溢出,同时也改善了国内企业从事R&D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从整体上提升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R&D全球化可以通过上述三个机制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R&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也各有不同。近年来,更有学者研究发现R&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会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R&D人才逆向流失。

跨国公司优越的工作条件会引发R&D人才向跨国公司R&D机构的单向流动,导致东道国技术的逆向扩散,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逆向技术扩散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失。显性知识是指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明确知识。隐性知识则指包括R&D人员的经验、信仰、价值观、预见性在内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王红领等研究发现,中国国内最优秀人才的40%、 优秀人才的45.7%都流向了外资企业,使得国内的研发力量遭受很大损失,加剧了中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24)。

其二,削弱技术竞争力。

跨国公司为了在市场中与东道国企业进行竞争,会采取限制性措施,滞缓甚至阻止R&D机构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哈戴德(Haddad)和哈里森(Harrison)就摩洛哥企业(25)、戈尔斯(Garcez)对巴西汽车(26) 行业的研究都表明:更高技术水平的FDI并未带来国内R&D能力的迅速提升。蒋殿春在一个二阶段的博弈模型中分析了跨国公司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国企业R&D融资能力的影响, 发现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冲击会恶化国内企业的R&D动机和能力,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27)。 艾肯(Aitken)和哈里森(Harrison)对委内瑞拉的企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跨国公司的进入对该国企业的R&D能力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8)。

其三,地区间创新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尽管创新环境的改善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出现(29)。跨国公司的R&D机构一般选择建立在东道国科技资源最丰富、基础设施最完善、政府政策最优惠的区域,这些区域本身也是东道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再以印度为例,南部和西部是印度软件业的主要集中地,也是最吸引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地方。跨国公司R&D机构的进入,强化了当地对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拉大了其同落后地区的差距,扩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对发展中东道国的启示

随着R&D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R&D活动转向拥有大量廉价R&D资源的发展中国家(30)。但是,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R&D全球化对发展中东道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明显弱于对发达东道国的影响。

第一,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技术垄断。

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扩张所依赖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其竞争成败以及利润高低的主要因素。为了在R&D全球化中保持技术优势,减少技术扩散,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设立的R&D机构主要以独资形式存在。即使跨国公司采用其他非独资形式的设立方式,为了尽可能避免核心技术的转移,跨国公司通常对技术按优先次序进行分割,将外围技术和辅助性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而核心技术则严格控制在跨国公司的R&D部门。这些限制性措施,滞缓甚至阻止了跨国公司R&D 机构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莫尔(Moore )等通过研究战略技术联盟的动态竞争优势,发现跨国公司通过转移无形资产加强了对联盟技术能力和生产工序的控制,从而建立起防止技术模仿的壁垒,削弱了东道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31)。

第二,发展中东道国自身的制约因素。

发展中东道国R&D能力和制度安排的不足,会影响对先进技术的吸收, 并加剧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这也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利用R&D全球化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首先,低水平的R&D能力不利于R&D全球化积极效应的发挥。凯勒(Keller)指出,一国的技术吸收和创新程度与国内R&D能力正相关(32)。 发展中东道国低水平的R&D能力,会直接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效果。

发展中东道国R&D能力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R&D投入不足。内生增长理论认为R&D投入的收益与R&D投入的数量正相关。R&D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工业发展阶段存在密切关系。对于大多数还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东道国而言,R&D活动的低投入严重制约着本国的技术供给能力。从微观层面看,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的R&D投入往往较低。 朱平芳和李磊通过对1998~2003年上海市大中型内资工业企业随机样本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检验和分析,得出这些大中型内资工业企业的R&D强度平均只有0.5%, 外资企业的R&D投入虽然相对较高,但也低于1%,只有0.89%,远远低于国际一般标准(33)。R&D投入强度不足,影响到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的效果和程度。从宏观层面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整体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1.5%,远低于OECD成员国2.3%的水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R&D投入的要求。

(2)知识存量不足。博塔兹(Bottazzi)和派瑞(Peri)对OECD 国家的研究表明:知识存量是技术创新的要素之一(34)。发展中东道国知识存量较低,难以形成技术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机制,不利于国家的技术创新。

其次,发展中东道国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从一定意义上说,制度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发展中国家只有具备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充分利用R&D全球化进行技术创新。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发展中东道国的制度安排明显不足:

(1)缺少反垄断机制的有效保护。吕宁和程磊将跨国公司R&D活动中的技术垄断分为R&D机构对R&D导向的控制、对下游企业的技术支持限制和对R&D外包项目的控制等形式(35)。由于缺乏完善的反垄断机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采取的各种垄断方式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由此导致发展中东道国企业难以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新型的产品结构。跨国公司还通过R&D中心,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强化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依赖,加强了跨国公司对当地相关产业的整体控制。但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未有相关的法律,以约束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行为。

(2)缺乏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 既可以鼓励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又可以鼓励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从前者的创新中受益。

发展中东道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一方面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机较弱,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减少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降低在发展中东道国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规模。经验性证据表明:跨国公司通常拒绝将新技术转移到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的国家。从这一角度看,发展中东道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提高创新率和发达国家向其转让专利的质量(36)。但是,赫尔普曼(Helpman)否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于发达国家创新的观点,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加强,发达国家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用于创新的资源将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技术扩散的程度(37)。格拉斯(Glass)和萨基(Saggi)也得出类似结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保证了发达国家创新者的市场份额,从而降低了其创新率(38)。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或过度都会阻碍R&D全球化对发展中东道国技术创新的积极效应的发挥。

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R&D全球化对发展中东道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受到影响。要有效地利用R&D全球化以促进本国的技术创新, 发展中东道国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保证R&D的资源供给,提升R&D能力。

(1)增加R&D投资。要吸引跨国公司的R&D投资,促进本国的技术创新,发展中东道国首先必须加强科技园区、公共研发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公共R&D投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另外,还要鼓励企业增加R&D投资。研究表明,OECD国家的企业R&D支出每增加1%,便带动生产率增长0.13%。张雄认为,发展中东道国应该借鉴OECD国家激励企业R&D支出的税收政策(39)。

(2)提升R&D人力资本水平。跨国公司R&D机构的建立,造成发展中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国内流失。为保证本国技术创新所需的科研人员,首先必须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实行宽松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外留学生回国创业(40)。

(3)充分利用全球R&D资源。发展中东道国政府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海外R&D机构,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科研人员, 借助国际互联网等高效传媒,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良性回流(41)。

第二,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1)推动产学研体制创新,避免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发展中东道国应打破跨国公司R&D机构的独资形式,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齐欣和赵勇认为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可以形成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有利于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还有助于消除各成员间不必要的重复竞争(42)。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可以形成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间的技术共享机制,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分享技术成果,加入全球R&D体系,发挥R&D的规模效应,有效防止跨国公司技术垄断。

(2)建立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国内反垄断法规的建设。 发展中东道国应注意防止因过分保护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而导致的技术垄断。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建立R&D机构, 进一步加快技术溢出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尼科尔森(Nicholson)的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国际技术扩散,加速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溢出(43)。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结合,发展中东道国还应加强反垄断法规的建设。目前大多数发展中东道国自身缺乏完善的反垄断机制,有关反垄断的法律法规应根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加以更新和完善,协调好反垄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尽快建立起控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从而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44)。

注释:

① See Jack N.Behrman and William A.Fischer,Overseas R&D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mpanies,Oelgeschlager,Gunn & Hain,Cambridge,MA,1980,pp.201—203.

② 薛澜等:《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第36页。

③ 何映昆、曾刚:《跨国并购与东道国产业发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第49~53页。

④ Richard E.Caves,“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ew Findings on the Turnover and Mobility of Firm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No.4,1998,pp.1947—1982.

⑤ 李安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⑥ Jose E.Cassiolato,Marina H.S.Szapiro and Helena M.M.Lastres,“Local System of Innovation under Strain:The Impact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Cluster of Companies,Brazi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Vol.24,No.7,2002,pp.680—704.

⑦ Vonortas and Safioleas,“Strategic Alli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Country Firms:Recent Evidence”,World Development,Vol.25,No.5,May 1997,pp.657—680.

⑧ 彭灿:《基于国际战略联盟的模仿创新:我国优秀企业实现创新模式进化的一条捷径》,载《科研管理》2005年第2期,第23~28页。

⑨ M.Goldman,H.Ergas,Eric Kodjo Ralph and G.Felker,“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Their Role in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Industry”.http://econpapers.repec.org.

⑩ Michael Borrus and John Zysman,“Globalization with Borders:The Rise of Wintelism as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Competition”,Industry and Innovation,Vol.4,No.2,December 1997,pp.141—166.

(11) Tony Frost and ChangHui Zhou,“The Geography of Foreign R&D within a Host Country”,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Vol.30,No.2,Summer 2000,pp.10—43.

(12) F.Najmabadi and S.Lall,“Develop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Less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http://lnweb18.worldbank.org.

(13) Jessica Lipnack and Jeffrey Stamps,Virtual Teams:Reaching across Space,Time,and Organizations with Technology,John Wiley & Sons Inc.,New York,1997,pp.1—24.

(14) 徐林:《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挑战与对策》, 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3~54页。

(15) 张远征、骆品亮:《具有学习效应的虚拟研发组织的激励效率分析》,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44卷第2期,第207页。

(16) Paul Romer,“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Vol.8,1994,pp.3—22.

(17) 李钧:《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载《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第67页。

(18) Andres Rodriguez-Pose,“Is R&D Investment in Lagging Areas of Europe Worthwhile?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Regional Science,Vol.80,2001,pp.275—295.

(19) D.B.Audretsch and M.P.Feldman,“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1996,pp.630—640.

(20) S.E.Feinherg and S.Majumdar,“Technology Spillovers in the India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Vol.32,2001,pp.421—437.

(21) Christian Le Bas and Pari Patel,“Doe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Determine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in Large Firms?” SPRU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28,2005.

(22) Prasada Reddy,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Systems in Host Countries,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0,p.43.

(23) 楚天骄:《跨国公司在印度R&D投资的区域效应》,载《亚太经济》2005年第4期,第42页。

(24) 王红领等:《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第44页。

(25) Mona Haddad and Ann Harrison,“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2,1993,pp.51—74.

(26) Cristiane M.d'Avila Garcez,“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Local System of Innovation:The Case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Brazil”,the DRUID Winter Conference Paper,Copenhagen,Denmark,January 2001.

(27) 蒋殿春:《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一个模型分析》, 载《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62~66页。

(28) B.Aitken and Ann 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3,1999,pp.605—618.

(29)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New York,2005,p.99.

(30) Ibid.

(31) K.Moore and J.Birkinshaw,“Managing Knowledge in Global Service Firms:Centers of Excell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Vol.4,1998,pp.81—92.

(32) Wolfgang Keller,“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NBER Working Paper No.8573,2001.

(33) 目前,国外的一般标准界定是:R&D投入占销售收入在1 %以下的企业属于生产线以下的企业,要维持生存此比率为2%,达到竞争线的企业比率为5%,而高科技企业则为8%~15%。朱平芳、 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第99页。

(34) Laura Bottazzi and Giovanni Peri,“The International Dynamics of R&D and Innovation in the Short and in the Long Run”,NBER Working Paper No.11524,2005.

(35) 吕宁、程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垄断问题分析》,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期,第39页。

(36) Yang Guifang and Keith E.Masku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Licensing,and Innovation”,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973,2003.

(37) Elhanan Helpman,“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Econometrica,Vol.61,1993,pp.1247—1280.

(38) Amy Jocelyn Glass and Kamal Saggi,“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56,2002,pp.387—410.

(39) 张雄:《OECD国家激励研发支出的税收政策及借鉴》,载《涉外税务》2004年第12期,第62~67页。

(40) 王晓松:《跨国公司R&D对东道国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 载《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第73页。

(41) D.J.Teece,“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ilicon Valle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34,1992,pp.88—106.

(42) 齐欣、赵勇:《企业间的研发合作:依据、模型与绩效》,载《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7期,第42页。

(43) Michael W.Nicholson,“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http://www.colorado.edu.

(44) 任剑新:《技术创新与我国反垄断立法》,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24页。

标签:;  ;  ;  ;  ;  ;  ;  ;  ;  ;  

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献综述_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