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阅读材料的教学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材料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湘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角色定位
浙江省高中地理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内容结构来看,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由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如图1是地理Ⅰ的教材结构。
正文、活动和阅读是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部分。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的亮点。湘教版教材中还有相当篇幅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教材”是对正文的解释、延伸以及案例说明。
按照一般的理解,阅读材料应该交给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真的这样处理,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就无法落实,学生就无法应对考试。如《地理Ⅰ》P18的有关地转偏向力,正文中有关地转偏向力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至于运动方向怎么偏,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都没有提及,这些都放到了阅读材料中。如果按照有的专家说法:“和正文相比,阅读材料不应成为考核学生的内容,因此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考核压力。”“阅读教材既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那么,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偏转角度的影响因素等就不应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只要知道有地转偏向力就可以了。至于阅读材料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以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在“地球运动”这一节中根本没有涉及地转偏向力的运用,但作业中、考试中地转偏向力的题却经常出现。在后面分析大气运动的时候还要用到地转偏向力方向、影响因素。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里对地转偏向力的要求是这样的: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影响因素。像这样的阅读材料教师能不教吗?学生不学成吗?假如要学生学,能不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吗?所以,我认为对待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同对待。像地转偏向力、地方时、远日点和近日点、晨昏线等重要的知识应该像正文一样对待。
地理Ⅰ、Ⅱ、Ⅲ上几乎各个章节都有阅读材料,而且有的章节阅读材料数量还比较多,如《地理I》第三章第二节就有6处阅读材料。可见,新课程中阅读的地位不亚于“活动”、正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慎重对待。
二、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处理策略
纵观湘教版高中地理的阅读材料,大致上可以分成这样三大类:第一类阅读材料是会考、高考的必考内容;第二类阅读材类是教材中精选的典型案例;第三类阅读材料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拓宽知识面。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我们教学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把握重点内容,突破难点
高中地理会考、高考必考的内容肯定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如第一章第三节的地转偏向力、地方时、近日点和远日点、晨昏线等,这些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像对待正文一样对待,细磨慢咽。因为,地转偏向力方向及应用、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近日点和远日点判读、晨昏线的判读,不但高一的学生感到难学,就是高三的学生也感到难懂、难学,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难教。因为这些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每年高三复习时,教师花在地球运动的复习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教师化这么长的时间去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每年的高考,既然高考都要考的内容教师上课能不上吗?如2008年全国卷Ⅰ文科综合试卷8~11题就考到这些内容。
对于这样的内容你能说只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就能理解了吗?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问题细化、分解,再加上典型例题分析、适量的习题巩固,学生才能有所理解。像这样的阅读材料课本中还有很多,如地理ⅡP38“发达国家的城市化”、P39“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特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所以同样要求教师把它作为正文来对待。课本中这样的阅读材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己去把握,教材中没有点明。
2.善用典型的案例
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引用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剖析,分析总结出相关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课本中的正文部分一般是一些总结性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典型的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对这些枯燥的语言文字既没有心情去看,也理解不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引用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其实,教材中某些阅读材料就是很好的案例,如《地理Ⅰ》P79“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用这个材料让学生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中国从东往西植被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就是由于从东往西水分从多到少造成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明白引起干湿度分异规律的原因是水分的差异。同样的方法也能分析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的原因。
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典型案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本中阅读材料案例,可以避免了教师课外去寻找案例。而且课本中的案例很清楚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课外找的案例在课堂中呈现时就有许多的不尽人意,如幻灯片显示可能幻灯机的清晰度不高学生看不清楚,电脑显示又要做课件,花费的时间又多,教室里也不可能都有多媒体演示,或者碰上停电等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2)教材中的案例比教师课外收集的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教材中的案例是经过很多教师运用或者经过地理教学专家多次论证过,是教材编写专家从众多的案例中精选出来的。这样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可信度高。而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从网络上下载的案例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学生对从网络上下载的案例会提出许多不着边际的问题,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无所适从。同时,学生对从课外来的案例可信度也不高。
(3)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可以减轻教师备课中的负担,特别是年轻教师和农村中学的教师。年轻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准备的教学素材比较小,有时候也不知道怎样去收集教学素材,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就可以减轻年轻教师备课的负担,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地理教师数量小,有的教师可能还不是地理专业毕业的,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地理教师,平时碰到一些教学问题都无法讨论。不像城区中学,一个学校地理教师有七、八个,相互之间可以讨论,而且资料来源也比农村中学广,同时城区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比较丰富,编写教学案例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可以自己编写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而农村教师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如果能运用好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同样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善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是农村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最佳选择。
像这样典型的案例在《地理Ⅱ》中比较多,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移民”“为了远离旱灾”“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3.开放拓展内容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还有一部份仅仅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结果,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就可以了。如《地理Ⅱ》第四章中的“《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学生通过课后阅读了解。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处理中,不要因为编者的划分而忽视某些重要知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阅读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浙江省对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把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