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教学论文,美术论文,原则论文,高中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9)3-0108-04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与学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新课改淡化传统教育中的传递过程,强调师生共同的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的过程。因此,教学要善于走出教科书,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要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美术鉴赏》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学生的学看教师的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自身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包括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文化素养、美术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基本功、共事处世能力、创新探索精神等等。在这基础上接着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这个备课可以是书面文字的也可以是心中计划好的,可以是课前也可是授课之中也可是课后的反思。它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教案也可以是电子教案或其他形式。其次,从教师的教看学生的学,在授课中我们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前准备、学习态度、参与意识,通过平时的观察记录、课堂提问、交流讨论、作品分析等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等,关注学生能否有个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有意识地与同伴交流自己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想法和见解,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等。最后课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欣赏课创新教学设计中,应该把握教学的目的从传统的为了评比转向谋求发展,从传统的只注重美术知识转向学生全面发展;把握教学的标准由传统的成人化转为贴近学生实际;把握教学的内容由传统的单一知识技能传授转向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把握教学的主体由传统的单一转向多边化;把握教学的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这样才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总体来说,新课改给教师、学生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带来展示自己的机遇。
首先谈谈新课改下《美术鉴赏》课教学所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美术鉴赏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新课改提倡的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但是在课程中,我们是否贯穿了美育的理念,是值得深思的。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仅以画面“故事”加上一些美术技能技巧的分析作为欣赏的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美育。以内容加上一部分专业知识分析所传授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依然是属于认识教育的“智育”,并没有成为针对高中学生的“美育”。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高超的技能水平,执着热忱的事业心,还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能够自觉地遵循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而其基础,首先当然是懂得美,热爱美,有一颗向美之心。美育则正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同时它也是促使人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是美育的重要目标,是美的生命真谛。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不仅是人的外表,还包括人的内心、情感、情绪、理想,它们是和谐人生的主要“构件”。正如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谈到追求人的本性的完善时曾说的:美育是“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1]。
和谐是美的基础,美是和谐的结果。人与自然、与万物是和谐的。人类的伟大正是在于能够真正地保护自然,“天人合一”,而非征服自然。和谐,对艺术而言,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美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和谐的客观基础出发,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重大特征之一,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和谐过程,是艺术中的和谐的本源。和谐在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以名画《蒙娜丽莎》为例,达·芬奇就以构图的和谐、比例的和谐、色彩的和谐、透视的和谐、人与背景的和谐,创造了一件在形象、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都达到高度和谐美的优秀作品,令人难以忘怀。
和谐,对人来说,应该是与生相伴的。今天,我们全民族有一个崇高而美好的目标,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在知识、年龄增长的同时,社会文化以其不可阻挡的强大冲击力,快捷地走入他们的生活和视野中,他们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无疑是明天建造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那么,“生力军”应具有怎样的面貌才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呢?显然,作为和谐社会的构造者、建设者,应该是人格和谐与完整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就不仅仅需要智育,而且需要美育。美术鉴赏课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与私利的审美活动,它在课程中的目的之一,是消解学生在现实世界生存中被扭曲与异化的思想、观念,将学生塑造成为自由、和谐、完整的生命体。因而美术鉴赏课的性质与深刻内涵,应定位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2]的层面上,以美术作品中的先进文化内涵协调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情绪、认识、心理,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消沉和迷惘,而使他们能在学习生活中处于一种审美的、和谐发展的状态,将美术学习过程与其他学科学习,形成积极的有机联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激励自己向真、向善、向上,催动追求完美的向美之心,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二、美术鉴赏课要重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美术教育,要在带领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重于引导学生“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而“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自然与美好的、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连。崇高的审美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往往结伴而行,只有在道德上完善的人,才能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溢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抓住人文性质是美术鉴赏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美术作品呈现出的思想内涵的基础。这种隐含于美术作品深层的美育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它在作品中既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其中最根本的意义却是在于真善美的统一,是能够促使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自我等采取一种积极的伦理态度。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个性、尊严、教养、道德、价值、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人文特征都蕴藏于不同的时代、历史、民族、国度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例如对詹健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的鉴赏,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正义事业和悲壮斗争,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教育,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有了鲜明直观的感受,对英雄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充满了敬仰。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使学生在鉴赏中,内心充满了对人类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热情。蒋兆和先生的中国画巨作《流民图》让学生看到了人的悲惨命运、人类的苦难生活,让学生对苦难人民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关怀,对罪恶对压迫对战争感到愤慨和谴责。再如古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等,无不包含着对人的生命和人体自身美的礼赞;柯罗的《茂特芳丹的回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齐白石的花鸟画、徐悲鸿的奔马等等,都无不表达着对大自然及其造物、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造物的热爱,使学生受到崇敬和珍视生命、热爱和保护环境,关心和珍惜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当引导学生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罗中立的《父亲》时,学生往往被银幕上展现的高大人物形象所震动。如《艰苦岁月》中的小战士,生活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虽与学生年龄相仿,但已投身于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斗争的行列中。与他相比,学生感到了自身各方面的悬殊差距。油画《父亲》的视觉冲击力及深沉的内蕴,则引起学生对自己父辈的回望与关注,内心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怦然而起,有的学生甚至在赏析时潸然泪下,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上述事例有力地说明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独特力量。而对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鉴赏,有时竟可以发挥出如此意想不到的美育作用,实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显然,美术鉴赏中形象观照的超功利性与德育虽具有特定的联系,但是对于美术鉴赏中的教育功能是绝不应只作“道德教化”等狭义理解。这是因为美术鉴赏中的审美理解,是人的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是人的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使然。“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3],正所谓“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4]。学生正是因此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影响,而在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中受到真善美的启迪与感化。
三、美术鉴赏课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阐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的光辉思想。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说实践主体——人,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去衡量对象,在意识中使对象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而改变,让它成为符合一定目的的对象,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内涵,美的物体对象,就是按照这种“美的规律”原则来创造的。
“美的规律”即形式美规律。美术鉴赏课程当然离不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为目标的形式美教育,但尤其需要的是以美术鉴赏中的形式美因素为教育教学的媒介和手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境界的实质性美育,即学习用“美的规律”来创造对象,来衡量事物,来美化自己。然而人们不难看到,有些高中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又因种种缘故没有开设美术课,造成了学生美术知识的匮乏。学生误以为只要达到自我视觉上的满足,就是具备了欣赏能力。没有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缺少起码的知识,缺乏对美的鉴赏力,只能欣赏,不会鉴赏,幼稚地认为“容貌加时髦等于美貌”。盲目追求新潮,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凡是“洋”的“奇”的“怪”的都当作美的。因而出现了乱染头发,穿语句怪异的文化衫等等现象,实在无美可言。这些审美现象中的错位,其出现和存在不是偶然的,根本一点,是由于在这些学生中长期忽视了美育,忽视了对美与丑的正确认识与辨别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美术教育。使他们在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出现断层的同时,更造成思维空白,追求庸俗,影响、误导了自身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与进取态度。因而可以说,对高中学生的形式美教育的确是非常必要,它是美术鉴赏课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的是美育更深层的内涵。与一般形式美规律的教育教学相对应的直接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间接的功能还有辅德、促智、健体等等。但美育更重要的内涵则应是它的超越功能——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与进取态度,对人生审美意趣和理想境界的追求等等。人生审美意趣与会欣赏歌曲、会写美文或者掌握一套形式美规律,并不都是一回事,而理想境界当然更不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奢华。现代美育着力于强调的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正在成为美育本身更深层的内核和完整意义上的理论体系。
其次谈谈美术鉴赏课教学所遵循的三个方法。
一、“看”,即让学生视觉(眼睛)停留在作品上。美术作品第一吸引力先是有趣,只有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才可以让他们获得学习中的快乐。因此在美术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作品特有的吸引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意境。例如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教师展示(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作品采用历史、神话素材的浪漫主义绘画的特色,选择造型优美的自由女神形象作为全画的主人公,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右侧那个身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是大学生,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有人认为这就是画家本人),在他身后有两个高举战刀怒形于色的工人形象。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也极其紧凑,色调丰富炽烈,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通过画面效果引导学生的美术兴趣,这样学生会被画面内容、形象、色彩产生认知,进而会主动把视觉停留在美术作品上。再比如鉴赏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西班牙),作者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复杂的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影片,感受战争以及战场情境,由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把学生带入后面的环节学习,提高美术课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二、“读”,即引导学生“读画”。“读画”是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理解作品的前提。美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作品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要看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发现、讨论等学习活动读懂美术作品完成学习。比如《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课件展示达维特的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法国),可让学生如数家珍般的把作品所有图形元素“读”出来:三个儿子、父亲、母亲、姐妹、刀剑、三个带有多立克柱式(也译多利亚柱式)的拱门、悲壮的戏剧场面等等。又如在鉴赏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时,可让学生分组观察各类事物,让学生辨认教材中所列举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研究它们: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脚夫、柳林、粮船等总计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内容之多,画面极具生活气息。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审美效果,激发学生关注作品的每一个元素,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意义,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探究作品内在精神。达到视觉形式和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三、“感悟”,即理解领悟作品内涵,达到最终消化作品,进一步得到启发和再创造的目的。引导学生达到全面鉴赏美术作品,理解作品,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内涵的获得,进而得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在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中,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举世名作时,通过充满激情的画面和富有情感的艺术语言,以几组13个人物动态揭示了犹大的卑劣、丑陋,表达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让学生深刻体会此画的意境,体会达·芬奇作画的技巧,以达到学习主体的情感和审美的和谐统一。这一事例有力地说明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独特力量。而对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鉴赏,有时竟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美育作用,实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通过理解和鉴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鉴别出具象美术作品、意想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的分类,并根据作品进行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式鉴赏还是比较式鉴赏的选择,达到理论和审美情感的提高,完成鉴赏目的,获得美的享受和情境的共鸣。
收稿日期: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