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_教书育人论文

学校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_教书育人论文

学校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化”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对策论文,实效性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困惑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诚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对德育本质的认识问题,有德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有是否遵循规律开展德育的问题,有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与育人水平问题,有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学校管理中,却往往忽视了对德育“工作化”的认识,德育“工作化”把学校德育实践引入了一个误区,并已影响到德育的实效。

何谓学校德育“工作化”?要弄明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学校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在西方往往指的是学校道德教育,而在我国,学校德育往往是指“大德育”的概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中规定:“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即学校德育基本上包括了四大板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这种规定是从本国传统和实际出发的,而不是从德育概念的研究出发的推理。“大德育”观的确立,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与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也不谋而合。

学校德育“工作化”,实质上就是将学校德育从学校教育中分化出来,并将其作为一项工作来看待,使其区别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等的一种认识和做法。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学校德育应该是学校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目的或归宿,而我们流行地把德育视为一种工作的观点,使德育的属性和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德育”、“智育”和“体育”、“美育”等本来同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如今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替身,或作为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工作的说法,无形中已把德育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总务工作”等相提并论,并同属于“教育工作”的范畴。在“教育工作”的概念框架下,即使强调德育为首,这种“德育”的工作化趋势实际上降低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德育“工作化”也把德育实践引入了一个误区,并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致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德育实效的问题,这种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错把德育设置成为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工作队伍。”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加强学校德育,实则却妨碍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淡化了全员育人意识,造成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误认为德育是学校政教处、团委、少先大队和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实际上是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更不利于德育的有效实施。

二是“把德育作为一项工作,进而把学校德育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等相提并论,实际上暗示或承认了学校‘非德育工作’的存在。学校德育“工作化”使得德育工作从学校教育工作中分离出来,使教师浑然一体的教书育人职责实行了分离,使本为浑然一体的教育成为互相分离、性质不同、难以协调一致的教育。

三是“学校德育‘工作化’使学校德育的分工进一步细化,有‘德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服务工作者’等分工,这样,实际上默认了学校工作人员中‘非德育工作者’的存在。”无论学校多么强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强调育人多么重要,教师在潜意识下认为这不是我的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德育工作,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抓好学科教学,学校专职德育工作者之外的其他人员也往往理所当然地忽视德育,甚至理所当然地把德育看作是“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

四是受当前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目前各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日益强化,重教书、轻育人的趋势使得本来难以维持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逐渐下降,工作更难以开展。

五是学校德育的“工作化”及其分工,将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德育规律及其方法和途径的认识也引入了误区,出现了诸如德育内容枯燥、单调、方法和德育载体单一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为开展德育活动而开展德育活动、为德育而德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六是学校德育的“工作化”及其分工,又加上德育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分离,弱化了学校教学的德育功能,致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开展不力,文以载道、教书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在实际德育实践中,对我国“大德育”概念和西方德育即道德教育的概念相混淆,往往简单地借鉴和运用道德教育的方法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方法的使用上出现的“张冠李戴”直接导致了德育低效现象的产生。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场革命,本次课改的主要目标旨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健全的公民,培养有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亦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如何针对德育“工作化”给育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本次课改,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本次“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要真正得到实现,必须以新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新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所引发的人的互动关系的改变作保障。一是要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进一步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即“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的概念,应予以恢复和明确。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学习各学科知识看成是建立人的道德认识的基础,而不仅仅依靠和诉诸于特设的德育课程,“强调和保证学生在思维品质上的创造性特征与人格品质上的道德性特征取得内在的一致性或内在的一体性,唯具有这种一致性或一体性的人的培养,才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从而也才真正体现教育的本性和学校教育的职能。”我们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并以此去指导我们的课改实践,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课改的道德目标。

二是必须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理念下,改革学校管理体制,积极实施学校管理制度重建工程,建立和完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机制。

三是以教育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使“自主、合作、探究”和“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等理念真正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在实际生活交往和实践活动的体验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倡导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因为“道德意义的生成深藏于关系和联系之中,本次课改在组织课程的合理结构,在试图打破学科分割,在设置综合课程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已经富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应充分理解课程改革深层次的道德目标,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德育功能。通过建立现代的师生和生生关系,营造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课改的道德目标服务。

五是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模式,建立社区与学校的合作与互动、校长和教师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改革学校办学管理制度,因为它们涉及一个发展中的学生“遭遇”什么样的环境,置于什么样的文化之中的问题,环境、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以及互动,往往影响学生信任、尊严、正义和责任感的生成和培植。

六是完善责、权、利于一体的德育责任制度,促使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使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在由“德育工作化”向“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转变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和专有的权利,谁也无权剥夺教师及其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参与学校德育的权利,任何教师、任何一名教师之外的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也无权放弃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尽管视德育为工作的观念和德育“工作化”问题给德育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随着人们对德育“工作化”趋势所带来的弊端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改全面深入地实施,我们必将重建德育的新理念,改革德育的管理体制,重建德育管理制度和机制,通过积极探索和完善实现新课改道德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我们相信,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教书育人的教育也一定会在教育实践中还本为真。

标签:;  ;  

学校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_教书育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