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主义京剧的建设_京剧论文

论现代社会主义京剧的建设_京剧论文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刍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我国社会正在加速摆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大踏步前进。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必然会对京剧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京剧艺术家和京剧工作者提出崭新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

不言而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内在地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一是京剧,二是社会主义,三是现代化。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创造的,都有着自己发生、存在、发展的历史时间和社会实间。因此,时代性和民族性乃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残缺的基本属性。京剧自然不会例外。由时代性所展现的京剧的时代内容,是变动不居的,京剧的历史因而工也就分成了不同的阶段。现在,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在世界范围内,以市场经济、自由、民主和法制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制度已经成了顺之则昌。逆之则困的时代潮流。任何文化或迟或早都要与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相融合,我们的京剧,自然也需要尽早实现现代化。

一、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是我们讨论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首要前提。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京剧应该反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然而,现在的京剧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不是很多。

现在的舞台上的京剧,是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从思想内容上看,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社会主义的,有民主主义的,有封建主义的;有全民族乃至全人类都能接受而又难以确切地将其归入哪种社会名下的。

这种多元竞争互补格局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社会原因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京剧都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找到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比如:由于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清官戏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由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还有着广泛的市场,《游龙戏凤》就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但是,我们毕竟在改革开放中开始大步走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把中国社会卷入几大转型之中;从社会的基础性结构上看,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社会的前导性结构上看,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社会的生活方式结构上看,正在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社会的经济类型结构上看,正在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毫无疑问,只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才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这种种历史趋向。它除了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与政治之外,还肩负着引导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历史重任。

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从本质上看,都是由于它的原有功能不足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产生新功能所导致的。京剧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新功能,必然导致京剧的自我更新,导致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种种京剧的原有功能还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明了:衡量、判断任何一种京剧的优劣,首要的标准都必须是看它是否具有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应该在同其他京剧和平共处、友好竞争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并逐渐取得支配与主导地位。

2、现代化建设需要当代的人民性。

诚然,很多传统戏都具有人民性。不过,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人民,其思想、感情、愿望、见解、态度也不会全都一样。很难设想:产生《乌盆记》、《二进宫》时代的人民群众,会有自由、民主的要求;产生《锁麟囊》、《审椅子》时代的人民群众,会有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制社会的愿望。同样,今天的人民群众一般也不会再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再不会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因此,人民性也是有时代性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人民性呈现为不同时代特色的必然原因。

一般地说,凡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利益,提出了群众所关切的重大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有利于提高群众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群众的健康情操的京剧,都具有相应时代的人民性。在广泛的意义上,它们都可以归入社会主义京剧的范畴。但是,它们却不一定是现代化的京剧。对于后来的、更高的时代来说,它们的人民性是有历史局限的。只有人民性的现代化内容才能表现历史在当代的前进方向,才能反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

当然,时代性并非意味着只能风行于一时,它们有的寓有永恒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比如:男欢女爱、悲欢离合、惩恶扬善、爱国主义,等等。这,也就是《双下山》、《玉堂春》、《打渔杀家》、《碰碑》等传统剧目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艺术形式。

从艺术形式上看,京剧的表现手段与艺术技巧主要产生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比如,京剧艺术美的核心——程式,就是参照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并经过提炼、美化、节奏化而形成的。随着交通工具与住宅的现代化,随着家庭电器的普及,随着战争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旧的生活方式消逝了,以其为基础的某些程式——比如起霸——的生命活力,也就开始逐渐枯萎了。青年观众不大喜欢传统京剧的原因之一,就是难以理解或不大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意义。

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有理由也有权力要求京剧表现他们今天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交娱乐、工作学习,表现当代的政治和当代的战争。不言而喻,光靠京剧传统的表现手段与艺术技巧是难以做到这些的。只有以人民群众当代生活为基础和源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4、振兴京剧的主要内容。

谈起振兴京剧,有些同志往往就传统京剧谈振兴,把京剧振兴当成传统京剧的复兴。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处于转折时期的任何一次文艺的复兴运动。从来都不是传统文艺的复兴,而是打着复兴古代文艺的旗号,适应社会生活实践的新要求而开展的思想与文艺的革新运动。同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京剧发展、繁荣、振兴的主题也是由现实提出和决定的,京剧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实践的推动,对京剧传统的继承也主要是通过现实的生活实践来进行的。当京剧不能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时,社会生活和实践就会提出发展、改革京剧的要求。这是发展、繁荣京剧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京剧的振兴离开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是不大可能的。

形成、发展、成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京剧,是反映并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实践的,是为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是典型的农业文明的精神体现。尽管我国社会正处于多重转型之中,但农业文明毕竟是我们正在超越的主要对象。如果以它们为出发点来振兴京剧,认为京剧的振兴等于它们的复兴,那就意味着对它们赖以产生的特定经济、政治基础的认同,意味着从这一特定的经济、政治基础出发去分析京剧跌入低谷的原因,自然也就忽视了京剧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的矛盾,从而为过去的京剧争地位,显示出明显的恋旧倾向和保守主义。

作为传统,传统京剧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其优秀部分也将永远受到珍视、继承和发扬,有些戏还可以演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但就整体而言,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可能作为主体,承担工业文明时代京剧建设的使命。传统京剧的价值与生命力主要地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时代与社会的客观要求。那种盲目抬高传统京剧地位、企盼传统京剧复兴的观念,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精神是相悖的。

二、怎么样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

前面说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京剧面临着自我更新的历史使命。不过,这种更新应该是京剧自我延续、保持自我生命同一性的要求在京剧形态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它要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古今贯通,新旧渗透,既不使京剧传统嘎然中断,失去京剧应有的同一性、又不唯古是从,墨守陈规,维持僵死不变的同一性。它应该是古今、新旧辩证综合的结果,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结晶。

1、逻辑起点:当代生活的需求。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既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那么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逻辑起点,毫无疑义,就是当代生活对京剧提出的新的需求。与传统的生活相比,我们的当代生活发生着以下变化:第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文化融合大于文化净化。在现实生活中,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它们相互混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社会改革幅度的加大使得现代文化大于传统文化。现在青年人所接受的文化大部分不是来自传统,而是来自他们出生之后才创造出来的新文化。老一辈启蒙靠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书籍报刊,新一代启蒙靠的则是老一辈幼时闻所未闻的电视和电脑。现在,家长和老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传统来约束、塑造下一代了。电视开阔着人们的视野,都市生活同化着乡村生活,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与世界的关系。所有制结构正在调整、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正在发展,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在推行……总而言之,在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越来越多,而古老的遗存却越来越少。传统的重视主体道德自觉的思想,正在向提倡主体道德自觉与加强法制,纪律等约束并重转化: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正在向提倡集体主义与尊重个人自由、价值的和谐统一过渡;重理想轻效用的思想,正在向理想与效用并重发展……

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巨大变化,要求京剧予以适应和反映。而这些发展和变化,正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建设的立足点。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传统的更新,都必须以此做为起点。

2、以现代题材为主,牢牢把握时代精神。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建设的起点决定了它必须表现人民群众的当代生活。这是京剧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京剧反映当代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我们当代的时代精神,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我们以全世界震惊的速度向着繁荣富强大步迈进的现在,时代精神自然应该是那种以雄伟、博大、开放、进取为特征的精神;是那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勇于通过竞争来求得生存、发展的精神;是那种视野开阔,既关注中国也关注世界,既关注现在也关注未来,既坚持民族性也具有最大包容性的精神;是那种对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着特殊敏感和强烈热情,并能通过改造自身与时共进、与世俱新的精神……

不过,以上精神虽由当代生活所负载,源于当代生活,却并非当代生活本身。它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在当代社会的有机构成中,如果说当代生活是健康的躯体,那么时代精神就是飞升的灵魂。这灵魂也是可以附着于历史题材之中的。实际上,每一个时代对历史的表现,都在忠于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阐发着本时代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崭新发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绝不排斥历史题材,但却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今天的时代精神,以当代人的精神高度和道德理想对历史做出深入阐释,同时继承历史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3、“移步不换形”与“移步换形”相统一。

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的主张,一直是京剧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概括起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改革应吸取前辈的艺术精华,反对没有根据的“凭空臆造”;“小修而不大改”,“循序渐进”;“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这种主张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与现代生活相比,传统生活的时间是相对凝固的。拿秦砖汉瓦来说吧,它们已然产生两千年了。以前,一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今天,依然在修建民居等建筑物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两千年来它们不是没有改良,无论大小、轻重、厚薄,每个时代都有所不同。但因为两千年来建筑物对建筑材料的要求基本无甚变化,所以这些改良不大,也算是“移步不换形”吧。以传统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的传统京剧,为着自身延续的需要,自然要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可由于传统生活方式变化的幅度不大,这种改革和创新的必然结果只能是“移步不换形”。京剧之所以延续二百来年而其基本内容和形式变化不那么大,主要是改革和创新小于传承,每一代艺术家给京剧所添加的新东西,都大大少于他们所继承的传统的东西。

但是,由于当代社会的频繁变革和多种跨越,把原来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所经历的变革浓缩到了一代人身上。新的变革尚未来得及被人们消化,更新的变革就接踵而至。对当代生活来说,时间是瞬时性的。在一定意义上,创新已大于传承。种种创新此起彼伏,纷至沓来。一种创新问世后,不过十几年、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被人们淡忘了。那种“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持久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反映变化如此快速的生活,只从前辈的身上吸取艺术精华,“小修而不大改”,“循序渐进”,恐怕是难以办到了。以当代的生活方式为基础,“凭空臆造”新的京剧艺术语汇,而不求一招一式皆有来历。一字一腔皆有所本;大拆大改,突飞猛进,而不求“天衣无缝”;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就观众而言,很多人早就不再以“看不出一点痕迹”为满足了,何况不少人本来就不知道京剧原来是什么样子呢?“移步换形”已然成为京剧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

不过,“移步换形”不会完全取代“移步不换形”。毋庸置疑,京剧现有的一些艺术语汇、表现形式和表演技巧,根据当代社会实践的要求进行一番“移步不换形”的转化,还是能够反映当代生活的。“移步不换形”是保持京剧生命的连续性,使古今贯通、新旧渗透的重要举措之一。另外,由于“移步换形”毕竟是京剧保持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一种更新方式,它不管如何换形,也必须保持京剧的基本特征,也必须为京剧的基本规律所制约。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移步不换形”,只不过内涵与梅兰芳所说的不同罢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应该是“移步换形”与“移步不换形”的统一。

4、“秦砖汉瓦”与“新型建材”并用。

新的京剧艺术要素的产生与存在,乃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建设的先决条件之一。新的京剧艺术要素的具体内涵,自然应该与当代社会实践的内容相一致。比如程式,如果我们将传统京剧比作北京的四合院,那么,传统京剧的诸般程式就是构筑这四合院的秦砖汉瓦。如果我们再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比作上海、天津的电视塔,那么,建造这亚洲第一、第二高塔的主要材料自然不会是“秦砖汉瓦”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还需要新的建筑材料,也就是说,它还需要来源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生活的新的程式。

新的程式尽管源于当代生活,但由于它毕竟还是京剧的程式,其产生自然还须遵循京剧程式创造的传统原则。在创造过程中,必然有些新的生活内容,难以为传统原则所表现或充分表现。于是,对传统原则的突破也就不可避免了。届时,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创造原则,也就会诞生了。

六十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京剧现代戏。其中,有些属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现代京剧,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们都从现代的、当代的社会实践出发,创造了一些新的京剧程式。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惜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重视。

建造电视高塔也还是需要一部分秦砖汉瓦的。但它们必须要同新型建筑材料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同样,传统京剧的诸般程式在表现当代题材特别是历史题材时,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能根据当代社会实践的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造,它们就不能同那些新的程式水乳交融,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改造?“从原有的技巧中,吸取那些可以动用的东西,加以发展和变化,用在现代戏里的人物身上、”(《运用传统技巧刻画现代人物》)梅兰芳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答案。在表现历史题材时,京剧的传统程式则是轻车熟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不过,那些源于已然死亡了的传统生活方式、令青年观众难以理解的程式,还是应该有所扬弃的。

5、创造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实践而不是传统京剧。

现在,很有一些同志认为:京剧从来的发展都是源于继承中的发展,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继承传统京剧,才能创造、发展新的京剧。因而,传统京剧是京剧发展的源泉。这样一来,一部京剧发展史,就成了京剧自己产生自己的历史了。受这种观念影响,不少演员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几乎全都用在学习、继承传统京剧上,亦步亦趋,力求原原本本、瓷瓷实实地将传统艺术继承下来。即便有些创造,也不过是从自己的特点以及对人物的理解出发,有所发挥而已,而不会对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显然,他们忘记了这条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离开变革现状的社会生活实践,京剧的发展——包括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建设,就会被架空。现在,京剧舞台上难得出现根据当代生活创造的新程式,即便出现了也难得推广,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程式。应该承认,忘记了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是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是从传统京剧发展而来的,它必须继承和借鉴传统京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传统京剧是前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京剧艺术原料所创造出来的。离开社会生活实践这块沃土,这个源头,京剧之根势必枯萎,不管它扎得多深;京剧之河势必枯竭,不管它多么源远流长。继承传统京剧的主要目的,只能是发展京剧,创造新的京剧。何况对传统京剧的继承,本来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而区分精华与糟粕的试金石,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否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该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从传统京剧中汲取营养的前提。

6、继承以往的艺术,更要继承以往的艺术创造方法。

谈及继承,人们往往只提继承传统京剧,殊不知,有些还没有成为传统的京剧,比如社会主义的京剧,也应该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继承的对象。社会主义京剧——特别是现代戏,是京剧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产物。从京剧进化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传统京剧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开端。

继承以往的京剧,只继承艺术还不行,还应该继承艺术创造的方法。当前,这似乎更为重要。由于没有继承艺术创造的方法,有些演员尽管在继承传统京剧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却在年届不惑之时还处于老师不教就没有新戏上演的状况。一个称职的演员,是应该能够运用所继承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创造方法,进行二度创作,上演那些教师从未教过的传统剧目的。

以往京剧的艺术创造方法,概括说来,可以分为两类:一、演员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和自身的艺术特点,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比如程式,加以组合与变化。这也就是所谓的“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学时一大片”,是说学的东西多多益善,既要学习本行当的,也要学习其他行当的,还要学习其他剧种、其他门类艺术的。“用时一条线”,是说在塑造人物时,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对所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筛选,进行组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予以修改、变化。二、根据现实生活所提供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比如程式,以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还是盖叫天说得精辟:“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我们研究戏,跟谁学?当然师傅的传授和指导很重要,请问师傅的师傅又是谁呢?那就是生活。”因而,前者派生于后者,后者才是最根本的创造方法。京剧现在的所有艺术表现手段,归根结底都是后者的结晶。

然而,它却被人们忽视很久了。在一些艺术家眼里,前者成了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艺术创造方法。有不少中青年演员——包括一些著名的演员,基本不具备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的能力。在演出传统戏乃至新编历史剧时,前者自然得心应手。可用于反映当代生活的剧目,它就难免捉襟见肘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应该二者兼用,哪一种也不能偏废。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虽然是个新命题,可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京剧界对它的探索实际上早就开始了。我希望这个命题的明确提出,能够促进这种探索,进而促进京剧的发展与繁荣。

标签:;  ;  ;  ;  ;  ;  

论现代社会主义京剧的建设_京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