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一份浓缩的教案。好的板书会让课堂绽放独特的光芒,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视觉渠道,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板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重点,高度凝练
1.对于新授课来说,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板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例题是: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多少?
例题出示后,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出线段图,对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因为之前学习过分数应用题,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再加上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学生能够顺利解决所要求的问题。但如果此题我们仅仅因为得到了具体答案而就此罢手,很显然没有达到“教”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此时,可以再引导学生:如果要求“计划比实际少了百分之几”,你会解决吗?通过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发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1”的量×100%。紧接着穷追不舍:“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怎样计算?”就有了“(大量-小量)÷‘1’的量 ×100%”这个公式,继续刨根问底:“‘大量-小量’其实就是什么?”于是,多想一步,又有了“相差量÷‘1’的量 ×100%”这个公式。
最后,我顺理成章地设计了如下板书:
(14-12)÷12×100%=2÷12×100%≈0.167×100%=16.7%
↓
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1”的量×100%
↓
(大量-小量)÷“1”的量×100%
↓
相差量÷“1”的量×100%
我们试比较一下这三个公式的优劣:第一个公式是对解决此类题目所用方法的基本概括;第二个公式教给了学生具体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公式本质上和其它两个公式是一样的,但它高度凝练和概括。何不避繁就简呢?
实际运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式去解决问题,还充分的自主权于学生,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对于练习课来说,通过练习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方法,我们进行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就应该是板书的内容。
如学习用分数解决问题进行综合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题:①饲养场有鸡200只,鸭的只数比鸡多 ,鸭有多少只?②饲养场有鸡200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为多少只?③饲养场有鸭200只,鸭的只数比鸡多 ,鸡有多少只?④饲养场有鸭200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鸡有所少只?
①题告诉我们鸡有200只,鸭比鸡多 ,求的是鸭有多少只。根据之前的解题经验,学生会找出本题中的单位“1”指的是鸡的只数,而鸡的只数是已知,确定用乘法计算,又因为比“1”多 ,那么鸭所占的分率就是1+ ,综合起来就是200×(1+ )。依此类推:②题就是200÷(1+ );③题不同的是“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我们确定用除法计算,算式为200÷(1+ );④是200÷(1+ )。对于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学习新课时其中的算理学生已经明白,因此我们练习的重点是通过对比、综合,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板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找→定→看→算。
纵观这四道题,我们在解决的时候都是先找“1”,再确定用乘(除)法计算,然后看比“1”多还是少,最后列算式进行计算。这种一步一步的明确指导和层层深入,学生再也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加之经过适当的训练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方法,解决起问题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全面概括,一目了然
对于有些无法高度凝练和概括的教学内容,我们只能全面总结,使人看起来一目了然。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设计成表格式的板书,便于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比较。
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总结归纳,巧助记忆
对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进行板书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课前充分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做足充分的准备。如学习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和旋转时,我们可设计如下板书:
其实对于轴对称图形和旋转,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不加任何加工地呈现给学生,但这样的板书枯燥、单调,仅仅就为了板书而板书;如果我们加以改编和润色,它就可以变成琅琅上口的儿歌,易诵易记。
论文作者:杨 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板书论文; 学生论文; 公式论文; 饲养场论文; 除法论文; 凝练论文; 有多少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