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流合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商品流通和提高经济效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合理化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物流的系统化。为此必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标准化为基础,以信息系统化为主体,设计和管理物流系统。
On Rationalization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Wu Shaolian
Abstract:Physical distribution (PD),described as"the third sou-rce of profits",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benefit.The cardin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izaticn of PD is to realiz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PD.Accordingly,it calls for a systematic theory as the guidance,the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D equipment and installation as the ba-sis,the systematization of PD information as the main part so as todesign and manage PD system.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
物流是商品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实体性运动,是创造商品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了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信息等诸项活动。它与商流、信息流一起共同构成商品流通体系。物流是商品流通体系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随市场的扩大而日益拉大,商流与物流分离的趋势日愈明显,这就需要发达的物流业来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商品流通领域里,从生产厂、批发商到零售商及用户对物流提出了诸如:多批次、小批量、多品种、小数量、快节凑,高效率、准确及时等要求,传统经济条件下低效率静态管理的物流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应代之以高效率动态管理的物流。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无论是在企业竞争的微观方面,还是在经济发展的宏观方面都显示出其特有的地位。
在微观方面,物流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手段。现代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顾客对服务、包装、便利性、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焦点逐步从商品的制造转向商品流通,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其流通体系功能的竞争。物流早已突破了仅仅是企业经营的后勤保障的概念,它包括了企业生产和经营整个过程中所有实物,信息的流动及相关服务活动的总体,涉及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领域,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在宏观方面,物流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由现代化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现代化的港口、码头以及众多的仓库、流通中心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是建立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实现货畅其流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流通体系的功能、效率和效益,在微观上决定一个企业竞争的成败,在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但是,在我国流通领域中,“重商流、轻物流”的偏见积习很深,致使物流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物流设备、物流管理,物流观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流通体系经济功能发挥、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物流的作用,强化物流管理,积极推进物流合理化。
2 物流的经济功能
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伴随着商流而产生,但它又是商流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商流的目的在于变换商品的所有权,而物流才是商品交换过程及社会物质变换过程的具体体现。商流实现的是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而真正实现商品流通的是物流。因而,没有物流过程,也就无法真正完成商品流通过程,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物流能力的大小,包括运输、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等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如果物流能力过小,整个商品流通就不会顺畅,流通过程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就会大大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增长。
物流合理化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这不仅由于物流组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产过程是否能够顺畅进行,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否得以顺利实现,而且由于物流费用已成为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已把开发物流领域,实现物流合理化视为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视其为“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1979年英国物科搬运中心,对全英国物科搬运费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结果是在从原材料获取到把产品运至用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中,63%的费用都消耗在运输和仓储环节上。在我国,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流通费用的40%发生在商业物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由于包装不善、野蛮装卸和运输不当等原因,大量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掉,仅此一项,每年即达上百亿元。所以,采取合理组织运输、减少装卸次数,提高装载效率、改进商品包装和运输工具来减少商品损耗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和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可见,实现物流合理化,无论对于提高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还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都有重大作用。
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可以节约商品流通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时间经济,效率经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要求多批次,小批量,勤进快出,快节凑高效率。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如缩短商品待运期,减少商品在途时间,提高商品装卸、分拣作业效率等可以大大缩短商品在流通领域里的停留时间,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最后,我们还应当看到,物流合理还可以通过降低车辆空驶率,充分发挥运具的效能改善环境,通过实现货畅其流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3 物流系统化
认识物流的作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即实现物流时间最省、服务最好、投入量最少、产出量最多的物流整体功效。物流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六个子系统。通常,各子系统的效能越高,物流系统的效能也高,但是物流系统的效能并不等于各子系统效能的简单相加。所以必须把物流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及信息这六种职能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组织和管理,以谋求物流系统整体的效益。例如,日本通运东京物流中心,把商品的包装、装卸、运输、保管、物流情报等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商品入库,在库分类、包装、一直到分拣、检验、出库等都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物流系统中子系统的优化未必就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例如,在商品包装环节强调节省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可能会因运输或装卸搬运过程中发生货物破损而招致更大的损失;又如,为降低存储费用,片面降低库存量,可能带来因缺货而造成的销售机会损失。可见,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努力使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协调,使物流整体系统取得最佳的效益正是物流系统化的真正目的。物流合理化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实现物流的系统化。为了实现物流系统化,在宏观方面,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在理论上必须认清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性及其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巨大潜力,彻底革除“重商流轻物流”的片面认识,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物流发展的需要,制定全国的物流整体规划,确定符合产业结构,国内流通及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物流网络布局。
第二,要制定适当的物流政策。国家在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并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建设一批大型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中心或流通中心的同时,还应制定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现有物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物流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物流企业,加速全国物流网络的现代化建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发展的需要。例如,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支持仓库业发展仓库建设,其财政金融界对仓库业者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进行仓库建设,并对购置现代化物流设备(如,装卸用的升降机、自动搬运装置、起重机等),所需资金提供中长期无息贷款。物流业是需要高额投资而收费价格较低的行业,更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不赔不赚略有盈余”的政策,物流企业缺乏技革技改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缺乏发展后劲。我国应当借鉴日本上述做法,对物流企业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第三,重视并开展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工作。物流设施的标准化,是以物流整个系统为出发点,实现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子系统的标准化,即以物流系统中每一项具体的重要性工作或概念为对象。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及其监督达到整个系统的协调统一,以实现物流系统整体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物流设施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系统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我国虽然尚未从物流系统角度全面展开标准化工作,还尚未研究物流系统的配合性问题,但是已经制定了部分物流设施的标准,其中汽车、叉车、吊车等已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包装模数及包装尺寸、联运用平托盘也制定了国家标准。目前特别应当做的是:首先,在制定统一的托盘尺寸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托盘化,这有利于实现装卸搬运单元化,提高物流过程中商品搬运的灵活性,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装卸作业,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其次,开发推广和使用我国的商品条形码。这是强化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它能为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订货、分拣、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计算机制定作业计划创造基础条件,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像计算机这样的现代管理工具很难在物流系统中应用。如天津一商局储运公司运输部1987年开发应用商品运输单据电脑综合处理系统时,不得不安排若干人员专门从事商品的编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运行的效率,也增加了运行的费用,制约了这一综合处理系统的推广应用。
在微观方面,物流企业应当适应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发和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物流信息管理,开发和应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的神经系统,它即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又是为物流总系统服务的一个辅助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贯穿于物流各子系统业务活动之中。通过计算机联机及时、准确、高效地处理和加工物流信息,把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以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没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化只是一种空想。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是:(1)信息处理,流通中心或物流中心将所有经营管理信息、仓储运输信息、客户和市场信息都进行及时、准确、高效处理,并建立有关数据库。(2)作业控制,由计算机将各种作业指示传达给有关工作人员或机器,对作业实行指挥和控制。(3) 编制计划,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提供优化方案,辅助决策。(4)商务处理,即生成帐本、打印商业文件等。(5)信息反馈。为顾客提供各种物流信息及商情咨询,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努力开展生产资料的配送业务。配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产销分离,商(流)物(流)分离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物流方式和优化的供应体制。它是指按用户订单或计划进行配货(包括货物分拣、包装、装配、加工等),然后通过科学规划,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在用户指定的时间内将所配之物送达指定的地点。它可以实现多批次小批量,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配送强调的是供应的服务性和经济性,其主要的效用是降低整个社会的库存,加快商品和资金周转,使生产企业达到或接近“零库存”生产。
第三,商业物流企业要适应国营中小型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加快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开发与运用。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把生产者或批发商供应的商品进行储存保管、分类再根据连锁店各分店的要求送货上门。它负责仓储、运输、存货控制、商品搬运和订单处理等活动,把分散的商品实体的流动过程转变为系统的物流活动,协调产销系统,缩短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使适销对路的产品以适当的批量,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在此,物流系统化能够发挥大量储存保管,大量运输的规模效应,能够加快商品周转速度,降低连锁店的库存成本。物流系统化是连锁店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在我国虽然通过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节约活劳动消耗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仍然很大,扩大销售也是企业重要的利润源泉,但这些绝不能成为我们忽视流通费用的节约,轻视开发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泉”的根据和理由。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宏观方面,国家要制定物流发展的整体规划,要有明确的政策来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在微观方面,各物流企业应根据商品流通发展的需要和产品的特点进行物流系统化的工作,如开发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开展配送业务,或为连锁店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等,在此应特别注意计算机的应用。总之,我们要以物流合理化为目的,以系统化为手段,使物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流通、大市场发展的需要。
收稿日期:1995-03-12
收稿日期:199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