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之路探析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之路探析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特色论文,高职院校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06)11—0010—03

一、调整专业结构,搞活运行机制

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充满活力。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应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用自身的智能优势为地方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已开始打破传统的学历教育办学模式,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渗透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办学效益、办学水平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综观当前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专业结构不合理仍是制约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专业设置的服务面向狭窄,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不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难以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当地的职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因此,作为当地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地方高职院校应凭借自己拥有的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利用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直接的优势,从地方的实际出发,合理地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义不容辞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领头雁、主力军,成为当地高新技术的辐射源、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应对原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改造。在坚持“职教性”的前提下,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拓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多设置一些应用学科,为农村和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科技服务,增强学校为地方“科教兴农”、“科教兴工”、“科教兴市”的服务功能。要通过设置一些边缘性的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型学科,促进学校走向社会,提高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如湖南岳阳、株洲、永州等地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广告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应用、外贸英语、广告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器与电脑、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旅游管理等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专业。这些地方的高职院校特别注意做好专业建设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等配套成龙的工作,使专业结构调整落到了实处,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

在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后,地方高职院校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圣地”,更应重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笔者认为,地方高职院校可采取以下途径来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1)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校企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地方高职院校主要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工作,企业主要进行设计和工艺工作;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搞研究和前期技术开发,产业化由企业来完成。(2)校企结合转化。 地方高职院校不仅提供科研成果,而且还要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3)对人才实行合理、有序的流动。 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是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应鼓励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员、专业教师带着科技知识和成果不断流向企业合作开发、就职,或流向社会创业。(4)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后备输送新鲜血液。地方高职院校要利用教师在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5)举办各种应急培训班。 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分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思路,充分挖掘师资、场地和设备潜力,采取各种模式举办应急培训班,变单一的学历型为进修型、研究型、补缺型、普及型、推广型等。特别是要办好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办以提高单项专业技术为目的的培训班,以求办学的直接社会效益。(6)尽快建立起一整套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科技支持系统,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力争使当地农业成为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二、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专业水平

地方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在专业设置上下工夫,更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而在教学改革中走出一条新路来。笔者认为,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在教学领域中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与发展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类课程比重过小。二是公共课程欠宽泛。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只开设政治公共课。鉴于此,地方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适应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的需要,努力适应现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使课程设置体现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顺应人文、自然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及科学不断分化整合的趋势,精心组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要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既有利于保证统一规格,又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眼下,地方高职院校应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行“三个转变”,遵循“四条原则”。“三个转变”: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各学科相互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重视单门课程功能向同时重视课程整体功能转变。“四条原则”:课程设置应当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应当适应科技发展;课程设置应当实现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地方特色和职教特色。

第二,加大应用类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应用类课程的建设是实施各种模式培养与培训人才的前提,地方高职院校要增设新的反映现代专业思想和技术的课程,更新充实应用类课程的内容,辅之以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保证应用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地方高职院校还应着力抓好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本地区有关行业、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改革高职学生实习制度,实行专业实习校内模拟达标制。学生要先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训练,聘请有关行业专业能手作具体指导,学生校内模拟实习达标者,才能参加毕业(结业)实习。这种方式是校外集中实习的准备和补充,可增强校外集中实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组织高职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应开辟专业实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专业实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完成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新天地。这样做,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又可以全面锻炼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交能力。

第三,拓宽公共课程,丰富公共基础课的内容。地方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科技知识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如:可开设公共的音乐欣赏、美学、文学、历史学、辩证法和伦理学等一般性基础学科。在课程结构上,做到纵向缩短,横向拓宽,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应用,加强实践;在课程体系上,突破原有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育,突出应用性,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不断调整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广阔性、实用性,并具有弹性。

第四,开设选修课程,多渠道、多口径地帮助学生遵循各自的个性和专业爱好去完成知识结构、开拓学科视野。具体做法是:对希望在个别专业上继续深造的学生,开设一组朝专业纵深方向发展的课程;对立志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有较大发展的学生,开设一组职业资格及能力培训的课程,并辅以相应的实践环节;对其他学生来说,则可以根据他们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指导他们选择第二专业,满足其不同的需要。

三、突出“职教性”,注重“学术性”

“职教性”与“学术性”的争论,曾长期困扰着地方高职院校,成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中的一个难题。这种争论把地方高职院校的“职教性”与“学术性”对立起来,认为追求“职教性”就是可以不讲“学术性”,追求“学术性”就是不讲“职教性”。受其影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地方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虽然有些学科有相当的实力,但总的看来,学术水平偏低,使地方高职院校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以至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影响不大,声誉不高。笔者认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应突出“职教性”,注重“学术性”,使“职教性”与“学术性”得到辩证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围绕它们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来实施。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的“学术性”不应是脱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学术性”,必须使“学术性”围绕“职教性”进行。如果偏离“职教性”,盲目追求“学术性”,那么地方高职院校的“职教性”特点将不能突出。如果脱离了“职教性”,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的“职教性”不应是没有“学术性”的“职教性”。如果不注重“学术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职教性”。因为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普遍功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作为高等教育构成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若失去了科研功能,就不足以冠之“高等”二字,就不足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和科学道德教育,更不可能吸引和培养出富有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其本身也会缺乏思想发展的活力,成为一潭死水。但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必须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要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地方高职院校要在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在科研方面对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形成既重视教学也重视科研,既突出“职教性”又注重“学术性”的良好风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五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全方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面向各行各业办学,成为当地各层次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和指导中心。二是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沟通,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这种沟通是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融合,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做到互补、互促、互通有无,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不少地方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对这些学科应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形成学术梯队,加以保持和提高。四是不盲目与研究性大学攀比,在科学研究中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特色。这种特色主要应反映在应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地方高职院校是当地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取向主要应面向当地的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要组织科研机构,集中科研力量,结合当地生产和工作的实际,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深入第一线,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决策咨询、实验规划和改革示范。这才是地方高职院校为地方服务的学术优势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五是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地方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上绝不能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要明确地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不渝地保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特征真正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具有职教特点的德育体系建设,强调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突破单纯传授知识和按统一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念;强调因材施教,为大部分学生将来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充实内涵,牢牢把住质量关

1.保证办学的适度规模。实践证明,学校规模越小,生均成本越高,资源浪费越大。只有当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实现规模效益。办高等职业教育亦如此。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高职院校通过走合并之路,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如此。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扩大规模,改变长期以来生师比例偏低,办学效益不高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但办学规模、在校学生数等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办学规模的扩充往往与人、财、物等各种条件密切相关,绝不能离开现实可能去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否则便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受到教育规律的惩罚。

2.着眼培养实用型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必须追求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必须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改变重基础理论,轻应用知识;重书本知识,轻实际工作能力的现象。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尤其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否则,就是对有限的地方职业教育资金的浪费,就无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学质量管理中,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适应地方人才市场的需要。如近年来,有些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上实行“一专多能+良好素质+应变能力+(适应21世纪的)三张通行证(计算机、英语、汽车驾驶)”的结构模式。显然,这是一种标准较高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内涵,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路子。笔者认为,今后衡量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应该是看其毕业(结业)学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程度,其毕业(结业)学生受本地用人单位欢迎的程度,其毕业(结业)学生在各地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发挥作用的程度。总之,就是看毕业(结业)学生在地方人才市场所占的地位和受欢迎的程度。

3.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学质量。当前,地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厌学风比较突出,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再加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不良做法,也助长了学生的懒学习气。为此,地方高职院校要在管理措施上加大力度,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克服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什么课程都上、为了报酬超负荷上、为了应付现炒现卖上的毛病。要引进、挑选和培养好专业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承担职教课程实行专业定向,工作定量,校内缺乏的教师向社会招聘。如从兄弟院校聘请客座教授,从生产经营部门聘请兼职教师等。二是要适当地给学生增加压力,包括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试集中评卷,实行淘汰制等,以此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收稿日期:2006—01—16

标签:;  ;  ;  

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之路探析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