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国家审计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内涵论文,特征论文,作用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审计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国家审计文化的阶段性分析。在古代和近代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国家审计依托于君王意愿、政治需要或战争需要,国家审计文化也就缺乏独立人格。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大大增强,地位有效提高,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之路,并显示出各个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
第一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实施。此阶段,国家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全面恢复,要求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在这一阶段,我国未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内部的监察机构完成。此时的国家审计文化也归属于财政金融文化,自身并没有彰显独立特性。
第二阶段是国家审计机关成立至审计法颁布实施。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198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县级以上各级审计机关逐步设立,审计事业全面、迅速发展。此时表现出的国家审计文化也主要是追求真实合法,力求程序规范,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审计力量和执法力度较为有限,尚未能全面显示国家审计的应有之义。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阶段(1995~2008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为根本、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以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为重点,不断加大审计力度,收到明显成效。审计监督的权威不断增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审计风暴”。此阶段初步形成了“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国家审计文化。
第四个阶段是2008年初提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至今。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审计体制,从审计受托责任出发提出的全新定义。这一阶段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其价值越来越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国家审计文化历经二十多年发展,此时已显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审计目标也从追求真实合法向追求绩效、关注政府责任转变,并以“免疫系统”理论为基石,开始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价值理念的审计文化。
从上可见,审计活动与政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造就了审计文化的诸多差别。当然,不同历史阶段的审计文化虽然各有其特点,但文化的传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几个阶段的审计文化实质上是一脉相承,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如“依法、独立、真实”的审计文化精髓,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二)国家审计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国家审计文化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审计监督时所恪守的理念、遵循的规范、凝练的成果、展示的形象、体现的精神等等。国家审计文化是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计作风、审计精神、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等的总和。国家审计文化也是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的积累,与其他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家审计文化主要包括审计精神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行为文化三大要素。审计精神文化,是指审计人员在长期工作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审计精神、审计道德在内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在国家审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审计制度文化,是指审计机关逐步形成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审计行为文化,是指审计人员在工作学习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执业行为、方法技术、人际关系等内容。
首先,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审计文化亦是一种管理文化,其和财政文化、金融文化等一样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物质特征不明显,没有彰显自身特色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题在研究审计文化的四种广义形态中,主要研究制度、行为和精神。其中,精神元素是审计文化的核心。
其次,国家审计文化是一个多种形态和特质的集合体,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审计机关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凝聚团队力量,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国家审计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再次,国家审计文化具有,自适应特征,能不断适应并满足审计委托者不同时期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定位。现阶段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和公众对国家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国家审计工作能在体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时,国家审计文化也需要随之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审计实践对形成何种国家审计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审计文化是为审计实践服务的,同时也影响着审计实践的开展。
二、中国特色国家审计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审计是一种独立性较强的综合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的最根本属性,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审计机关在人员、组织、工作、经费等方面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确保了审计机关能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保证了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容易使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信服。
在我国,审计机关设在政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具有国家机器的性质,其经济监督活动及其结果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措施得到执行或落实,在审计立项、审查权限、审计处理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制性。
由于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强制性,国家审计文化自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对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均有极强的震慑力。
(二)规范性。国家审计依法享有处理处罚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一言一行,都事关审计机关的形象乃至审计工作全局。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依法审计,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是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法理精神”。依法审计体现了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但更多体现的是对审计机关自身的要求,即审计机关要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定的程序、权利、义务、职责、依据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法定审计职责必须全面履行,法定审计程序必须严格执行。
在审计实践中,依法审计、注重规范已内化为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单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审计准则、“八不准”审计纪律等来确保审计执法规范。报告基于事实,说话基于数据,办事基于原则,行事基于规范,已成为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因此,国家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规范性特征。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应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依据法律法规对被审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充分和可靠,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不偏不倚、公平合理的评价和意见,向社会提供真实的审计信息。
(三)严谨性。国家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要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主动去预防、揭示和查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保证国家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实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能够健康运行。
因此,审计的职责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作风和细致的态度,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发现疑点、找到线索,既能通过蛛丝马迹迅速察觉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各种行为;又能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政策的漏洞,及时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等问题。
因此,国家审计文化具有严谨性特征,这种严谨性已经融入到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在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重点的确定、审计查证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四)时代性。国家审计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审计成果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而相应改变着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其审计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条件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国家审计长期的历史演变,今天的审计文化积累了悠久的文化精华,受到不同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任何审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进行的,审计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必然要受到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等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国家审计文化也是一个开放的、活的系统,审计文化可以从其他诸如会计文化、财政文化、金融文化中汲取营养,也可以从国外审计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成分。
因此,国家审计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审计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受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是与审计环境协调一致的。
(五)差异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风俗民情也各有特点,这些差别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国家审计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
毋庸置疑,国家审计文化受到各地文化差异的影响更大一些。不同的地域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文化地理区域,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生活于其中的国家审计人员必然要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国家审计文化的差异性。如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多习惯于从整体、宏观、战略上去考虑问题,注重为宏观调控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则更多从微观角度进行考虑,注重查处大要案、损失浪费金额等。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会造成国家审计文化某些方面的差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使得当地的审计机关碰到其他地区还没碰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某些地区注重绩效和责任,把审计重心放在问责和问效上,而某些地区还处在查错纠弊的阶段。
三、中国特色国家审计文化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审计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审计文化对审计工作者所产生的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把审计组织和广大审计人员引导到审计工作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确定的目标方向上。先进的审计文化通过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和制度规范对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把审计人员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引导到完成具体审计工作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它可以把审计组织的集体利益、审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统一起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把自己的目标建立在集体和社会的目标之中,激励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组织和社会的目标而竭尽全力。优秀的审计文化还能够在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在全体审计人员中树立“审计的本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科学理念。从这个角度讲,审计文化直接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激励作用。审计文化既是无形的精神压力,也是无形的精神动力。先进的审计文化既能够在国家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国家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又能够在国家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国家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国家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审计文化范畴,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尊重激励、感情激励等。审计文化着重通过内在的和无形的激励来充分发挥每位审计人员的潜能,使得他们产生一种职业的荣誉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审计人员为整体目标实现而努力的积极性。
(三)凝聚作用。审计文化通过审计人员之间倡导、渗透共同的价值观,把各个方面、各种层次的人都团结起来,使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交织在一起,培养员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亲和感。审计文化还可以发挥组织“调节器”的功能,将审计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消弭于萌芽状态。由于审计文化中群体共同的价值观、精神、道德观、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审计组织在同一基础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见,由审计文化所产生的强烈的共同意识和积极的心理影响,可以使各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这个组织中进行有效的互补,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团体凝聚力,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四)约束作用。相对于法律、法规、准则、纪律等硬约束而言,审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它能将审计组织的组织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社会责任感,并规范化为审计行为准则。正是这些内在的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审计行为准则,成为人们行动的基本指南和规范,并以其特有的内驱力引导、规范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行为。审计文化中所包含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将国家审计人员的形象和行为模式提升到一种带有约束性但又并非强制性的较高层次上,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样,国家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所强调的依法审计,保持高度职业谨慎,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保证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就由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内生的、自发的行为。
(五)辐射作用。审计机关是经济监督和社会经济秩序管理的组织者,肩负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在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审计形象是审计系统与其他系统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中形成的效应,它反映着社会对审计组织的认可程度。机关成员的素质、形象决定着审计机关的工作和形象。审计文化的辐射作用是通过审计组织同其他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联系以及人员间的交往这个途径来实现的。优秀的审计文化使审计人员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严格执法、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品质和作风,形成对系统外的发散辐射,必然会对审计客体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产生积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
标签: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