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下课,好事一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业者论文,一桩论文,好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的舞台上热闹非凡,最热闹的是创业者出局的故事。美商网前任CEO童家威出局了,联众前任CEO谢文下课了,前新浪网总裁沙正治走人了……一幕幕好戏,把大家看得懵懵懂懂,还没回过神来,又传王志东辞职或被迫下课了,于是就有了一番扰攘:这资本到底是怎么回事?!接着,老榕离开了My8848,这一回,似乎大众不太关注了。或许,创业者下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资本可以催生更健康的企业家。
创业者出局很正常
最早最有名的创业者出局就发生在大发明家爱迪生身上。
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以后创建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但是他不会经营,公司搞得时好时坏,投资者特别是摩根很不满意。但爱迪生名气太大了,一时也没有办法。1892年,摩根力主与汤姆逊——豪斯顿公司合并,这就是现在的通用电气公司。新公司聘请查尔斯·科芬任总裁,说好了爱迪生仍然是主要领导人。但科芬架空了爱迪生,不久,爱迪生自动出局。后来的发展证明,在经营企业上,科芬比爱迪生要有本事。爱迪生的出局不但救了通用电气公司,也救了他自己,因为他的股票总算不再贬值。
20世纪90年代初最有名的创业者出局的故事是在DEC公司和康柏公司上演的。DEC的成功主要是奥尔森的功劳。但90年代初市场形势急剧变化,奥尔森使公司成功的策略已不适应市场的新形势,他又没能及时改变策略,只好被迫出局。康柏公司是约瑟夫·卡尼翁1982年创立的,曾因与众多的经销商合作而迅速成功。1990年以后,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对康柏造成冲击,卡尼翁1991年被迫出局,由埃克哈德·法伊弗接替任CEO。法伊弗挽救了康柏的颓势,但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康柏的战略地位,2000年也被迫出局。
出局原因
一、核心能力有时很危险
创业者都曾经非常成功。在这种成功中,企业形成所谓的“核心能力”,它既包括战略上的,如市场策略、渠道、产品组合、技术开发能力等,也包括制度上的,如领导班子、组织结构、文化和激励机制等。这种核心能力是在适应一定市场状况中发展起来的,由于获得了成功,就会形成一种“自稳定性”。企业越是成功,其核心能力的自稳定性就越强,改变起来也就越困难。
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是渐进型的,那么这种核心能力将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竞争优势。比如汽车行业就基本上是成熟的和改进型的,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企业都在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企业虽然发生过一些大的冲突,但基本地位、基本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即便是失误也容易修正。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成长型的,具有所谓“创造性的破坏”的发展模式,那企业的核心能力就非常危险,它可能让企业失去应变能力,短时间内使企业从非常成功转变为陷入困境。这时候企业往往处于两难境地:进行战略转变就会失去大量资源而又得不到新的资源;不转变就会进一步陷落。这个时候,创业者或管理者的本能反应往往是折中的,既不失现有好处,又向新方向迈出一小步。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更加糟糕。
DEC和康柏都是这种情况。DEC的封闭策略曾经非常成功,但危机来临时,它一开始的反应不是战略转向,而是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强原有的战略;康柏受到直销模式的冲击时,处于两难境地:转向直销就会失去代理商,公司会立刻陷入绝境;不转变销售模式就会慢慢失去阵地。一般来说,企业领导人知道出现了危机,也感觉到需要转变,但是不知道转变的方向在哪,因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眼界;他们也没有可用的资源,包括现金、人才、知识。而创业者一般都是技术专家,他们大部分都具备某种专业技能。但是做技术出身的人很难了解自己行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所处的阶段,因为这要求企业家具有超出本行业和专业的视野,这正是那些技术专家做不到的。
在现代企业史上能成功实现“创造性破坏”式的战略转移的实例很少,但战略转移成功的公司都成为世界性大公司。IBM从一个制表机公司转变为计算机公司,诺基亚从一家木材公司变成移动通讯公司,索尼从一家娱乐机器制造公司变为同时生产娱乐内容的公司,美国在线从一家什么都没有的接入服务公司变为同时掌握内容生产、平面媒体、有线传输和接入服务的全方位媒体服务公司。这些都是大手笔,值得中国企业家好好研究。
二、市场制度造就创业者
创业者获得创业资金的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是合伙资金,一是投资资金。无论哪一种,作为非企业家的投资者与创业者对投资收益的计算是不同的。
创业者的预期是企业的成长和个人事业的基础,他并不太在乎资本收益,因为那大部分是别人的钱。拿他自己的投入和他获得一个企业的控制权相比较,后者收益大得很。只要他能控制企业,他的个人收益,包括年薪、奖励、期权和其他因权力之便而获得的有形收益以及社会声望、权力、地位这些无形收益,就会达到最大化。所以,对创业者最大的激励是以他稳固控制企业为前提的企业成长。
但是,和创业者不同,投资者要的是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财务基础是“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指资本市场投资的年平均收益。投资者如果连续几年得不到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这个企业的成长和控制权就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就应该出售变现。否则,用德鲁克的话说,他就是在摧毁财富而不是在创造财富。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正是投资者的这种逐利本性构成了市场激励的基础,构成了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而创业者不过是市场激励机制创造出来的明星而已。只要这个市场制度成型,明星就会成批地不断涌现。
所以,互联网业一些人的出局也许对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好的预兆,它说明市场激励这个最重要的制度正在成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