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将CO2(液态或超临界态)用于压裂对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增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艺措施。施工过程中,无论用于压裂还是驱油,CO2相的粘度都是重要的技术指标。但由于液态或超临界CO2粘度较低,尤其当CO2处于超临界态时,其粘度仅在10-2mPa·S量级,这一特点将成为制约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将CO2用于压裂时,其低粘度常会引起诸多问题,如支撑剂沉降过快、砂比较小、滤失较大等;而用于驱油时,低流度比往往引起驱替相沿高渗通道串流,严重影响波及效率。因此,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及研究学者对如何提高CO2粘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 增稠剂国外研究情况
在CO2中加入增稠剂是控制其流度及增强其携砂能力的有效方法。CO2增稠剂是一种增加CO2流体粘度的化学剂,通过增加CO2流体粘度从而改善其在增产措施中的各项表现:提高驱替相与原油的流度比,控制粘性指进,扩大波及体积;增强CO2压裂介质的携砂能力,提升悬砂效果,降低滤失。
CO2增稠剂的研制与开发其难点主要集中在两处:即增稠剂在CO2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前提)以及溶解了增稠剂的CO2粘度要有明显的增加(结果)以达到施工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Heller等首次提出将聚合物用于CO2增稠。该团队测试了53种商用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性及其对CO2的增稠效果。在11-22MPa和20-58℃条件下仅鉴定出其中的18种聚合物在CO2中有微量溶解度,且其中仅有少数可引起CO2粘度的少量增加。
Terry等以常用的自由基做引发剂,在超临界CO2环境下聚合了轻质烯烃。但得到的相应聚合物不溶于CO2,在反应过程中发生沉淀。聚合物在CO2中溶解度过低是CO2增稠剂研制所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提高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性显得尤为重要。
Irani团队采用引入共溶剂的方法以改变CO2的溶剂性质,来促进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即"增稠剂+共溶剂+CO2"的混合体系。增稠剂部分选择聚硅氧烷,测试其在大量不同共溶剂的作用下对CO2的增粘效果。实验证明:在共溶剂的作用下,体系粘度有效提高:4wt% 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wt% 甲苯 - 76wt% CO2的混合体系在54℃,17MPa的粘度是1.2cP,同条件下纯CO2粘度为0.04cP,粘度提高了30倍。但此方法确定同样明显:共溶剂加入量过高及增稠剂有效浓度过高。
Enick和Beckman 团队提出用低分子量共聚物(结构中包含亲CO2部分和厌CO2部分)来增稠CO2。其中亲CO2部分有助于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溶解后,不同聚合物链中的厌CO2部分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网络,这种结构可以增稠CO2。该方法首先采用的共聚物为氟化丙烯酸酯(全氟辛基丙烯酸酯 - 苯乙烯),在25℃,34.5MPa条件下,共聚物为4wt%时可增稠CO2高达200倍;当浓度低于1wt%时仍能增稠CO2至2-20倍。尽管此类共聚物价格高昂且有环境污染风险而无法实际应用,但其显著的效果和设计思路为未来的研究指出一条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鉴于含氟化合物的成本与环境问题,研究者们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氟类化合物。
硅氧烷聚合物(PDMS,分子量19700)被用来作为CO2增稠剂使用,在17.2MPa,54℃的条件下,向CO2中加入4wt% PDMS + 20wt% 甲苯,使体系粘度增加了30倍:从0.04mPa·S增加到1.20mPa·S,但缺点是需要向体系中加入大量的甲苯作为助溶剂。
3 增稠剂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对CO2增稠剂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含氟和无氟两大类。
(1) 含氟化合物
国内使用含氟化合物对CO2进行增稠的研究较少,赵梦云利用聚碳酸酯或醋酸乙烯酯与苯乙烯、甲基苯乙烯或氯苯乙烯进行接枝共聚,制备得到一系列增稠剂,并加入含氟表活剂作助溶剂,再与液态/超临界CO2混合,得到了CO2压裂液,并对其压裂性能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
(2) 无氟化合物
张军涛等选用长链烷基三甲基季铵盐、长链烷基二羟乙基甲基季铵盐、有机酸以及小分子醇进行CO2增稠剂的配制。该配方具有原料成本低的优势,能够大幅增加CO2粘度,降低其在压裂过程中的滤失,并提高其携砂性能。
针对CO2干法压裂中对压裂介质粘度性能的要求,崔伟香合成了一种可用于CO2干法压裂的表活剂,并通过高压流变实验,对CO2的稠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可在液态CO2中形成棒状或蠕虫状胶束,显著提高CO2的粘度,增粘的倍数在86 - 218倍之间。
4 结论及展望
以目前技术发展及现场应用来看,增稠剂的研究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增稠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其能够溶于二氧化碳,于地层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在二氧化碳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溶于二氧化碳的增稠剂组分与二氧化碳混合形成均一相的粘稠液体。
(2) 增稠剂溶于二氧化碳后,应使混合相(即稠化后的二氧化碳)的整体粘度得到有效提高,流度降低,携砂能力显著增强。
(3) 具有较高的粘度/浓度比或者说有较低的有效浓度,也就是要求少量的增稠剂即可以有效提高二氧化碳的粘度,降低材料成本及施工难度。
(4) 基于工程成本考虑,采用的增稠剂价格不能过高,即投入/产出比合理,应用价值高。
(5) 基于安全环保考虑,要求增稠剂无生物毒性、施工风险、环境污染及地层伤害。
二氧化碳增稠剂本身的研发,可以说任重道远,而与之配套技术的研发需同时进行:如从微观角度研究增稠剂与原油、岩层表面、地层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稠化后二氧化碳注入技术相匹配的特殊注入工艺与施工设备,并逐步完善施工的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即利用此类技术大幅提升非常规油气藏的开采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梦云.二氧化碳压裂液及其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CN104152133, 2014-11.19.
[2] 张军涛,吴金桥,申峰,等.一种液态CO2压裂用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 CN104910889A, 2015-09-16.
[3] 崔伟香,邱晓慧.100%液态CO2增稠压裂液流变性能[J].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6,33(2):101-105.
论文作者:赵洪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增稠剂论文; 粘度论文; 聚合物论文; 溶剂论文; 氟化论文; 压裂论文; 液态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