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民营经济认识的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民营经济认识的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私营经济的认识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营经济论文,孙中山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1X(2004)02-0027-04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曾经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革,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三位巨人,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怎样认识和利用私营经济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三位历史伟人关于私营经济的认识,比较其异同,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私营经济认识的共同点和继承性

孙中山从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出发,“中国今尚用手工为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P250,P253,P397.),认为应该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利用它来富国强民,发展国民经济。在《实业计划》中,他明确提出,“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P250,P253,P397.)孙中山将发展私营经济与发展国营经济并列,作为发展中国实业的重要途径,认为凡是由私人经营的就归私人经营,如农业,私人经营往往收获颇多,各种矿业,政府不能经营的,应该留给私人经营。政府有责任鼓励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苛捐杂税,改善币制,清除官方的干涉和障碍,发展交通以利于商品的流通,并用法律加以保护。

孙中山主张应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还提出了“节制私人资本”的口号。孙中山自幼就到了檀香山,多年流亡海外,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对立、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悲惨场景,希望通过节制资本的方式,达到公平分配,避免经济阶级压迫的痛苦。孙中山还提出了节制资本的原则、措施,如他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P120.)在这里孙中山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一个原则,即私人能力所不及或可能造成垄断的则归国家经营,对私人经营的范围做了限制。另外孙中山提出国家可以通过“收买”、“赎买”,“以法律收回”私营企业;直接征税,采取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制定劳工法,保障劳工团体,完善养老制度、育儿制度,周恤废疾者制度,教育制度,改善工人生活,保障工人权利等措施来节制私人资本。

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思想。根据中国经济落后的实际,毛泽东强调在中国应该让私人资本主义有个广大的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多次提出“保护中小商人利益”的主张。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他指出,“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鼓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33.)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下,私人资本主义得到保护和鼓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能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678.)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提出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和“广大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报告里,他讲过,“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P322.)他把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进步,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认为如果没有广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947年,毛泽东将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钢领之一。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私人资本主义排在新民主主义5种经济成分的第二位,再次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1431,P1431-P1432,P1431.)建国初期,毛泽东仍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5种经济成分之一,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一些闪光的思想,如我们“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让地下工厂合法化,最好开私营工厂。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10年、20年不没收。华侨投资20年、100年也不没收。当然这一思想是一闪而过,却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毛泽东同样也主张“节制资本”。他反复强调,中国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决不能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口号,我们依然必须用和用得着”,“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认为可以抛弃‘节制资本’的口号,这是完全错误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1431,P1431-P1432,P1431.)在如何“节制资本”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对于私人资本主义应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它将从几个方面被限制——在活动范围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在市场价格方面,在劳动条件方面。”(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1431,P1431-P1432,P1431.)在活动范围方面,也就是孙中山所讲的“节制资本”的一个原则,即私人能力所不及或可能造成垄断的,如银行、铁道、航路等,则归国家经营。毛泽东同样重视利用税收政策限制私人资本主义,保护工人利益,改善工人生活等。应该特别指出的,孙中山由于早年去世,没有将他提出的“赎买”私人资本主义主张付诸实施,毛泽东提出并且在现实中真正实行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邓小平继承了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十分重视私营经济的发展。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鼓励、引导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1978年以前,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私营企业基本绝迹,谁要是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邓小平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国情出发,毅然提出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思想。邓小平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从支持个体经济开始的。他说:“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49,P373,P142,P364.)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此,社会上责难声不绝。面对人们对“傻子瓜子”的经营者年广久由一个个体户发展为私营企业家的议论和指责,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说政策变了。

邓小平不仅在实践中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和利用。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个体经济在党的文件中得到了肯定,并写入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的宪法。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太多了,而是发展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在私有经济问题上终于有了突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计划和市场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49,P373,P142,P364.)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私营经济受到鼓励并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中,明确规定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提出国家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写进了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中。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非公有制经济做了新的定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由完全被排斥,到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邓小平重视私营经济的发展,但也认为发展私营经济是有条件限制的。他曾经讲过,“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49,P373,P142,P364.)。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那些造成垄断的,操纵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是不允许存在的。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49,P373,P142,P364.)。如果允许私营经济无限制发展,就会造成两极分化。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税收、法律等手段,限制私营经济,保护工人利益,改善工人生活,这与孙中山、毛泽东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然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应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保护私营经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而不是过多地限制。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从中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出发,主张发展私营经济,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又看到了无限制发展私营经济存在的隐患,主张一定程度上限制私人资本。这一思想对我们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生产力状况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任何违背国情的举措都是徒劳无益的,并且不管我们搞建设,还是做事情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往往会走到另一个极端。

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私营经济认识的差异,发展,及超越性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所受的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对待私营经济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异。

1.由于对私营经济的认识途径不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私营经济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孙中山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来自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亲身经历。孙中山早年出国,多年流亡海外,对资本主义有亲身体验。一方面深感资本主义为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孙中山还认为“盖凡百事业,公办不如私办之省时省费。私人之经营,往往并日兼程,晷之不足,继之以夜。……故往往一种事业,有官办之十年不成,私办之五年可就者。”(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P466.)私人资本主义比官办企业“省时省费”,其效率要远胜一筹。另一方面,又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分化。他坚信中国要走现代化道路,必须允许、鼓励并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吾国之所谓工人者,通称为‘苦力’,而其生活只以手为饭碗,不论何资本家若能成一小工店予他等以工作者,将必欢迎之。”(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P250,P253,P397.)同时他又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限制私人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

毛泽东除两次到过苏联外,平生未出过国门。周恩来曾讲过,毛主席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伟大人物。五四时期,正值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但毛泽东认为他的职责是留在国内。这使他了解中国,可以说在同时代的人中,毛泽东对中国国情了解是最深刻的,却缺乏对资本主义的直观认识。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论述以及关于帝国主义的亲身感受。马恩列的著作虽然包括大量肯定资本主义的论述,毛泽东也肯定这一点,但对毛泽东影响最深刻的还是资本主义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制度,资本家惟利是图,工人遭受资本家残酷的剥削,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无情掠夺,更加剧了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厌恶。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压制,进一步增强了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排斥。薄一波说过,“对资本主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剥削人压迫人的一面,而对它在历史上有过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一面,影响并不深刻。”(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P427.)毛泽东鉴于中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曾一度主张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建国初期私营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对资本主义的厌恶,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再加上其他原因,毛泽东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消灭一切资本主义成分,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在此思想指导下,三大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本来用3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任务,3年就完成了,遗留下许多问题。经过三大改造,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尽管提出了一些闪光的思想,然而只是昙花一现,其着眼点还是要铲除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

邓小平虽然没有像孙中山那样在国外生活那么多年,但他少年时期即赴法国勤工俭学,对资本主义有直接、客观的认识。在深刻总结毛泽东时代排斥资本主义的教训基础上,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就以他那宽广的胸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大胆地学习、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支持私营经济的一个立足点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发达阶段,就不能像马恩所讲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要完全消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终究是要消灭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了还需要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由于没有对资本主义的亲身体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尤其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不清的,没有孙中山、邓小平认识的客观、全面,以至完全否定资本主义,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私营经济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及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地位存在着差异。

孙中山虽然憎恶资本主义的贫富不均,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他所要建立的仍旧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私人资本主义是他设想的民生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那里,私人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5种经济成分之一。邓小平支持的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邓小平对孙中山最重要的超越在于,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毛泽东、邓小平建立了人类最美好、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人人平等。

孙中山把发展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实业的重要途径,私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也是毛泽东讲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毛泽东看来,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为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政权的稳固,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物质基础。他曾说过,“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注: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P55.)待条件成熟时要将其消灭。尽管后来毛泽东提出过社会主义既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观点,但就整体而言,他把私人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范围之外的东西,一向保持高度的警觉。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告诫全体党员要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腐蚀,建国初期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1953年起他急于消灭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7年后,他进一步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市场、讲求利润等属于人类社会共同的东西列为资本主义范畴,在社会主义否定之列。因此私营经济不是毛泽东所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善于用矛盾的同一性来解决问题,他冷静地观察国际形势,果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由原来的对立转向和平共处、平等竞争、取长补短。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来发展生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国富民强的一条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限制私营经济问题上的差异。

孙中山在主张鼓励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提出要节制资本。其出发点主要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的出现,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毛泽东从主张私人资本主义需要发展甚至是一个广大的发展,到1948年以后更倾向于利用和限制,而越到后期限制的程度越高。毛泽东提出限制私人资本主义,主要是为了将其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为最终消灭它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国营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而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在原料、资金、市场等方面,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存在着竞争,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使毛泽东不能容忍私营经济所产生的贫富悬殊。这些都是毛泽东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在节制资本的方法方面,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从原料的供给、产品的销售、市场的调节等多方面限制私人资本主义,并通过一系列从低到高的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邓小平扶持私营经济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邓小平主张对私营经济的一定限制,主要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这既继承又发展了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沿着前人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又发挥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不断努力。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如何对待私营经济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孙中山重视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主张国家应鼓励并用法律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同时还提出了“节制资本”的口号,为他的后继者毛泽东、邓小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适当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然后使资本主义绝种,在许多方面都有发展,既有成功的探索,又有深刻的教训。邓小平批判继承了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提倡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私营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比较三位历史伟人关于私营经济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就是在不断吸收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前进的。我们将继续沿着三位历史伟人的思想轨迹,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实现他们所设想的富裕、平等、美好的社会。

标签:;  ;  ;  ;  ;  ;  ;  ;  ;  ;  ;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民营经济认识的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