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机论文,策略论文,风险论文,商业论文,银行利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方位的利率风险来源
(一)高度适应升息周期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在降息周期内带来较大再定价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特定的适应升息环境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利率敏感性正缺口(剔除活期存款因素)。从负债方来看,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定期化趋势,定期存款占比从2007年11月份最低点48.8%上升到目前的54%。从资产方来看,由于国内短期票据融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融资成本,企业短期资金长期使用,导致从2008年11月开始,短期贷款增速快速上升,新增贷款中短期占比达到约80%左右,贷款平均期限趋于短期化。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短短几个月内,中长期贷款占比从高点的52.8%下降到目前约51%。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趋势使得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正且有加大趋势,这种高度适应升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下降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
在2005年开始的升息周期内,“央行存贷款加息幅度相等且活期存款不加息”的加息模式,又给商业银行一个“美妙的幻觉”,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天然适合于升息周期,在升息周期中利率风险相对较小”。这种幻觉符合以下逻辑推理,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1年以上)基本都是浮动利率的,随着加息在一年内进行重新定价,利息收入增加;而中长期负债(1年以上)基本都是固定利率的,不随着加息进行重新定价,利息成本不变;再加上负债的50%都是活期存款,在活期存款不加息的前提下成本不变。因此,加息对商业银行是有好处的。然而,次债危机引致的降息周期打破了商业银行的美妙幻觉,长期经营惯性导致的高度适应升息周期的正缺口已经给商业银行带来麻烦。
(二)利率倒挂的二元市场结构加剧基差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管制利率负债支撑市场利率资产。在目前双轨运行的利率体制下,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由央行制定,占资产比例20%左右的国债、同业拆借等的利率却随行就市,两者之间虽有关联但变化并不同步,由此导致基差风险。
2.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同。央行出于不同的调控意图,有时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往往并不同步,如图1。银行的资产负债在面临中央银行非对称利率调整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基差风险组合,这些组合效应的叠加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基差风险。
图1 1991-2009年存贷利差(1年期)波动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统计历史数据(经作者加工),http://www.pbc.gov.cn
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估算可知,存贷款加息幅度一致且活期利率不动时,对净利息收入基本是正面影响;存款加息幅度大于贷款加息幅度且活期不动时,影响基本中性;存贷款加息幅度一致且活期也加息时,为负面影响;降息周期则正好相反。
(三)收益率曲线异常波动影响组合市值和资本金
收益率曲线风险一般表现为收益率曲线反转风险和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风险。
1.收益率曲线反转风险。一般情况下,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但在两种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斜率可能为负,第一是市场预期将进入降息周期,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如2007年上半年美元收益率曲线斜率为负。第二是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尤为普遍,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的隔夜利率一度高达300%,这对那些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会造成很大风险。
2.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风险。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品种逐渐拓宽,资产方面,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债券投资余额占总资产的1/5;负债方面,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改善其负债结构,这些头寸的市值对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十分敏感。截至2009年2月底,商业银行持有各类债券97131亿元,平均待偿期限为5.2年,平均修正久期为4.1,市值敏感性(PVBP)为39.8亿元,假设收益率上升100BP,那么全部商业银行债券市值损失为3980亿元。假设待售账户债券为总量的四分之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待售账户市值损失直接冲减资本金,意味着全部商业银行资本金减少995亿元。
(四)内含期权急剧改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
一方面,内嵌式期权产品的大量存在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敞口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准确度量敞口风险的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内银行含权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往往在一些产品中嵌入某种期权,如资产方可提前还贷的抵押贷款、债券提前赎回,负债方如定期存款提前提取权等都包含着这种期权。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很难对期权进行合理定价或收取合理期权费进行风险补偿。由于银行是期权的卖方,一旦市场发生不利变动,理论上将会给银行带来无限损失,特别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或者缺乏定价技术,往往没有能力向客户收取合理的期权费进行补偿,从而使得期权性风险成为利率风险控制中最为困难的一环。
降息周期内,期权风险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个人房贷业务,包含着商业银行给予客户的两个免费期权,一是提前还款权,客户可以无成本随时还款;二是从8.5折向7折过渡的利率定价权(央行下调贷款最低利率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商业银行无从选择,只要央行调低折扣底限,商业银行就必须被动给予客户此权力。据估算,去年央行降息和调整房贷折扣底限,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2009年1季度存贷利差降低约80BP-100BP,净利差降低约50BP-70BP。
(五)计结息规则放大利率风险
活期储蓄存款的计结息方式使得加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雪上加霜。我国活期储蓄存款计结息方式采用“按季结息,并按照结息日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中国商业银行一年中的四个固定结息日为3月20日、6月20日、9月20日和12月20日。如2007年7月20日央行宣布活期存款利率从0.72%上升到0.81%,因为不分段计息且以挂牌日牌价结息,这意味着0.81%的利率要倒溯到6月21日开始执行。截至2007年7月底,全国金融机构活期储蓄存款余额为63740亿元,因为计结息方式就多付出利息成本4.8亿元。
五种形式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已经全面显露,其中重定价和基差风险是目前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将伴随市场化步伐,逐步成为利率风险的重要来源。
二、多角度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现实逻辑
1.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容易诱发利率风险的过度膨胀。利率风险具有“风险滞后”和“收益当前实现”特征,银行不合理的盈利诉求,很容易转化为利率风险的简单膨胀,从而伴随着盈利增加出现利率风险的急剧扩大。另外,不同于信用风险逐笔暴露的特征,利率变动对单个银行和整个银行业的所有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的影响,具有瞬时性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控制不当会引发重大风险事件。次债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风险课。
2.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使利率风险凸现。2008年9月-12月短短的4个月内,存贷款利率调整达5次,而且存款、贷款利率曲线均呈现陡峭化特征。如此频繁的利率调整幅度和加息模式的改变,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日益严峻。此外,2006年起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要求部分资产负债实施“市值重估”,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由此,利率波动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实时暴露,使银行账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3.国内银行收益模式包含着巨大的利率敏感性。目前,净利息收入是国内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从2006年数据来看,除中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为78.9%外,其他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均在90%以上。国外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60%以下,例如花旗银行2004年度该比例为50.4%,而摩根大通银行则更低,仅为34%(见图2、3)。如此严重依赖净利息收入的收益模式,使得利率风险管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图2
2006年中外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对比图
图3
美国商业银行1980-2006年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图
资料来源:王婷《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银行家》2007年第9期
(二)利率风险的多目标管理
1.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范围。利率风险管理应当涵盖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但主要是银行账户。对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一般不在同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管理。
2.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职责。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职责,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保守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以避免利率波动造成净利息收入大幅减少为主;而积极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则是双重的,不仅要控制利率风险敞口,而且要在可接受的利率风险限度内使净利息收入最大化。这两种观点正好对应两种不同的资产负债管理(ALM)风格,即反应式(Reactive)ALM对应保守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预判式(Proactive)ALM对应积极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
3.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对象。大多数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针对净利息收入(NII)的利率敏感度,但也有不少银行将资本的市场价值(MVE)纳入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甚至认为MVE是比NII更重要的管理目标。
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对象是收入波动还是价值波动取决于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和其管理偏好。一般来说,欧洲的商业银行由于管理相对保守,且除债券外表内其他资产可交易性较差(如资产证券化程度比美国的银行低得多),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更趋向于短期收入波动;美国的商业银行由于管理相对激进,且整个资产负债表均具有可交易性,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更趋向于中长期价值波动。
三、模型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分为利率风险度量工具和利率风险控制工具两类。
(一)利率风险度量工具
1.缺口分析。再定价资产与再定价负债的差额为再定价缺口(GAP)。缺口分析的重点通常是一年以内的再定价缺口。再定价缺口分析是商业银行最早采用的利率风险衡量方法,其优点是简单,但简单也导致了它的局限,即只能衡量时间错配带来的利率风险,不能做到全面精确衡量,目前已经退出了国际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主流。比如美国前50家银行中,只有不到1/3的银行对外提供缺口分析报告,只有3家银行仍然对缺口设置管理限额。
2.久期分析。久期是对某一种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或利率弹性的直接衡量。若一家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之间的久期不相匹配,它的资本净值会因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受到影响。该方法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银行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匹配问题,克服了敏感性缺口静态分析中仅以利差稳定为目标的局部分析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按什么样的利率作为贴现率,这一贴现率应能够准确反映现金流量出现时的预期利率。我国尚未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贴现率的选择是一大难点。另外,久期分析只适合利率小幅波动的情形,利率大幅波动时还需引入凸性分析。
3.收益模拟分析。收益模拟分析是分析在未来不同利率情景下,收益可能发生的变化。美国前50家银行几乎全都将收益模拟分析作为主要的利率风险衡量方法。收益模拟分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NII变化动态模拟分析,以简单的利率场景模拟为基础;另一类是在险收益(EAR)分析,进行蒙特卡罗随机利率场景模拟。
收益模拟分析要做一系列假设:第一,确定所模拟资产负债表的范围和基本假设。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most likely balance sheet”的假设,即一个银行预期最可能达到的资产负债各项目的数量增长和结构变化。第二,对未来利率情景的假设。80%的银行都选择了利率保持不变作为比较的基础。利率变动假设情景包含四点:利率升还是降?变化多少?变化的时间与快慢?收益率曲线的变化?绝大多数银行的模拟分析期都是一年。第三,银行产品价格变化的假设,例如银行的贷款定价策略等。第四,对现金流的预测,例如住房贷款的提前还款速度等。由于这些假设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收益模拟分析模型本身不可能精确地预测净利息收入,以及不同利率环境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4.价值模拟分析。资本市场价值(MVE)模拟分析是对所有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现值评估的方法。它与收入模拟分析依据同样的假设,但分析的角度和结果有很大不同。首先,资本市场价值从清算的角度对资本进行评估。其次,MVE模拟分析没有分析期的范围,它是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看未来所有的现金流。第三,MVE的分析结果与银行保持对利率风险的适度资本分配有关。MVE的利率敏感度是衡量中长期利率风险的指标。用以表示MVE利率敏感度的是资本久期(DOE)。
当今国际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已经脱离静态缺口分析,而主要采用动态模拟分析来评估短期收益和长期价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风险动态管理过程中,模拟分析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表明,对结论产生过程的理解和监控比结论本身更重要,模拟分析的各种假设前提是分析的基础,更是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所监控和调整的对象。
(二)利率风险控制工具
利率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并同利率风险衡量一起构成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风险控制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针对各种不同利率风险来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改变金融产品计价基准、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资产负债、长短期金融产品之间以及含权产品的风险暴露,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另一类是表外管理法,利率掉期、利率远期、利率上下限等衍生产品为银行调整现金流结构提供了极大便利。
表内、表外管理相辅相成,表内调整方案可以根据银行具体风险结构量身定做,但难度一般较大或者实施成本较高,而表外调整正好弥补表内调整的缺点,但对冲不当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就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当前要在确保不得以投机为目的买卖衍生工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运用衍生产品市场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剩余风险要根据利率走势和情景分析结果,通过对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四、现实性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利率风险总体上的上升态势和我国利率风险的特定结构,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因时制宜地构建现实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架构。
(一)管理前提:通过FTP实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
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性要求风险管理的集中。从利率风险的来源识别、风险度量,到利率风险的控制化解等,其每一步要求的专业性很高,并非每一个分支行都能出色地管理利率风险。因此,专业化分工和风险集中管理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实行FTP可以将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从分行转移到总行,不管市场利率怎么变,分支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收益是固定的,这样可以让分支行从利率风险管理中脱离出来,集中精力搞营销。
(二)管理机构:建立专门部门负责利率风险管理
1.增强利率预测的准确性。科学准确的利率预测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前提。银行并不能一味追求零缺口,因为多种风险来源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降为零,这只是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有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2.建立风险度量的评判标准,能够反映风险的动态化。首先,利率风险模型不仅能反映当期风险而且能对影响未来收益及经营策略的利率因素提供量化依据;其次.能够对必要的假设和惯例进行修正。
3.发布季度或年度利率风险管理指引,建立包含动态模拟分析的ALM管理系统用以度量和模拟风险管理效果,并进行免疫模拟和提出较现实的利率风险表外表内组合控制方案。
(三)管理目标:净利息收入波动管理为主,价值波动管理为辅
考虑到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在欧洲和美国两类风格的商业银行之间,中国的商业银行更类似于欧洲银行,收益波动管理是首要的。但是,商业银行新会计准则的实行要求对三类债券账户实施市值重估,尤其待售账户的市值损益还将调减资本金,所以价值波动也不能不考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应以收益波动管理为主,价值波动管理为辅。比如“使NII在利率上升时保持增长”,因为当市场利率上升时,MVE将下降,因此必须保证NII的增长来减缓这种影响。
(四)管理工具:动态模拟度量利率风险,表内外组合控制利率风险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上线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基本具备动态模拟分析能力,可根据管理偏好不同,选择简单场景的NII变动模拟分析,或者是蒙特卡罗随机模拟的EAR分析。但由于监管的需要,缺口报表分析仍不可少。
对于不同的账户,银行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也不相同。实践中,国际性银行往往采用以VAR为基础的方法度量交易账户利率风险,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由于市场数据的缺失和没有公认的市场收益率曲线,中国商业银行实施VAR度量方法的前提不存在,目前仍然要用久期分析和基点价值限额来进行风险管理。
在利率上升通道中,可采用表外表内组合法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为对冲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和持有债券中70%的固定利率品种带来的利率风险,表内采用发行固定利率金融债的方式,以固定利率负债匹配固定利率资产;同时采用利率掉期方式来对冲风险。
(五)策略选择:实行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积极的ALM策略就是预判式ALM模式。期限不匹配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常态,预判式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在科学预测利率的基础上,通过利率场景、业务策略、投资策略、对冲策略等的组合模拟分析,在总体市场风险容忍度的控制范围内,有效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风险论文; 收益率曲线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资产负债管理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利率论文; 负债结构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定价目标论文; 美国加息论文; 美元加息论文; 期权定价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