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则论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统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征途上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科学理论的重大指导作用,不仅取决于理论自身的科学真理性,而且取决于人们对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与前提:在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统一这个层面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历史。继承前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作出新的发展,从而构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发展历程。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科学理论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的历史。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也是科学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为历史己任的先进政党。党在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即开始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在探索之中尽管有曲折和失误,但是它所开辟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心血与智慧,它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坚持发展、加快发展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尤其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绝不能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胆略和实践气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基本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主要支撑点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主要观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发展起点;“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基本路径;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和平与发展”国际条件加快发展的现代化基本方针等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把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制定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出发点,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他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上来考察,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这些重要思想,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探索和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探索实践。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概括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十二大关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等,进一步探索和提炼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支撑点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大价值,是把中国现代化发展放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变化中加以认识和把握,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开拓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广阔视野,开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广阔道路。

正是在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现代发展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支撑点是坚持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建设。”[1]

科学发展观既浓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想,又作出了集成性、创新性的发展。这种集成创新突出地体现在:第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第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准则与状态,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与目标,这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抓住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第五,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握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条件,这就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坚持对外和平发展与对内和谐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坚持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层面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坚持以人为本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作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特点,也是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创新之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本质与核心。

发展以何为本,这是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方向与效果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指出,人类社会大体需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才能达到自觉的发展状态。这三大发展阶段,集中在发展理念上,即形成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三大发展形态。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以神为本,人们主要从虚幻的神灵中获取发展的价值与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人们的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主要地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人的本质掩盖在物的交换之中;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还不可能完全超脱人对物的依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价值目标,决定了我们必然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理念,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极其深刻地坚持了这一本质与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既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不是简单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而是具有自己的深刻的内涵,这就是,着重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主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动摇的原则和前提。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而最关键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非常具体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和社会发展,都首先有一个发展的出发点问题。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效果是否有价值,发展的代价是否有意义。不顾本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盲目上项目,搞规模性扩张,以至形成“数字经济”、“泡沫经济”,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发展那些很难造福于人民的项目,这样的所谓发展,绝不是发展,而是对发展的亵渎甚至是破坏,最终必将影响社会和谐进步,付出沉重代价。在这种所谓加快发展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决策者、领导者的狭隘出发点:或者是为了谋求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或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所谓政绩。这些现象深刻警示我们,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端正发展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始终是个首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人地位,不仅体现在宪法所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上,而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人民所享受的各种民主权利,是以人为主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是抽象的,只有在以人为出发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得以体现和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能否坚持以人为出发点,不仅直接关系着发展能否取得实际的效益,而且直接关系着能否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假如我们的发展不是对广大人民有利而是对少数人有利,不是造福人民而是损害人民,人民的意志在发展中无足轻重,这样的所谓发展势必带来损伤以至侵犯人民权利的严重后果。这正是与科学发展观的性质和要求背道而驰的。我们党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体现了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熟练驾驭,而且体现了对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高度尊重。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发展观,是造福于人民的发展观。

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制定任何经济指标,上任何经济项目,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力作为重要前提。(2)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3)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注重环境利益和政治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有实际的内涵,才能有持久的后劲。

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以人作为出发点,而且要以人作为主体力量。以人为出发点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具体转化为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现实生活不断地提醒我们,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如果仅仅有少数领导者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有成效,更不可能有持久的后劲。而凡是违背人民群众意愿,只有少数人热衷,甚至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的所谓发展,绝不可能收到发展的效果,最终只能以劳民伤财作为沉重的代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包括“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协调发展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等等,无不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而引起人民群众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在高度重视和深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中,架起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快又好建设美好家园的桥梁。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依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尊重群众,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创造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志和实践指向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2)依靠群众,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3)保护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这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积极性的重要基础。

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真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价值。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民主法治,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对人民的利益实现有利,是判断发展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放心不放心,是衡量发展是否有效益的根本尺度。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更大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和实现。(2)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真切地感受到主人的权利。(3)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能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标志。

三、强化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与动力:在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个层面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需要完成一系列重大现实任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而所有这些现实任务和现实工作,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与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要不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人提出对改革进行反思,这是必要的,但是在“反思改革”的名义下对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理论尤其是市场化改革实践进行怀疑甚至否定,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改革开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从而造成了某些困惑和思想混乱,这种模糊认识和思想倾向亟待澄清。在今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化改革促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把改革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鲜明特点,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重要经验。新时期改革的主线和根本任务是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针对怀疑和否定改革尤其是市场化改革的思潮,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在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中,邓小平鞭辟入里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这些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些人之所以产生对以往改革理论和改革政策的怀疑以至否定的情绪,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看得过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缺乏科学的分析。因此,全面地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刻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一方面,我们要信心百倍地看到,通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实现我国现代化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首先,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700美元,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制保证。第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拓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国际条件。第四,通过改革开放的锻炼,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正在不断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政治条件。总之,改革与发展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巨大成就不可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路线不可动摇。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些困难和问题还相当严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有所拉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安全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所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很不到位,权力腐败问题尚未完全遏制,这些问题都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下大气力加以解决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改革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与矛盾。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有的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有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有的是由于改革不到位、发展不全面的结果,有的则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背离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行为所致。总之,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改革的视角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以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与矛盾。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这篇“大文章”。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与障碍,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作用,不断完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当前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主要对象。必须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公共政府和法治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高效和廉洁政府。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个方面利益,照顾到各个方面关系,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总之,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制约市场自身某些缺陷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进程,也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  ;  ;  ;  ;  ;  ;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