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张彩

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张彩

张彩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旨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360例要求自然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时序顺序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其中,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心理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心理组产妇产程时间、阴道顺产以及中转剖宫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心理组产妇产后焦虑评分水平也明确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且心理组产妇平均睡眠时间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分娩产妇焦虑等负性心理,且对其心理会产生明显激励作用,进而缩短产程时间,提高顺产率,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程时间;负性心理;顺产;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222-02

分娩是产妇正常的生理反应,但由于分娩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疼痛、创伤,加之一些产妇敏感性较强、自信心弱、承受疼痛能力低等因素,导致产妇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负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正常分娩,甚至给产妇心理造成较严重的阴影[1-2]。本文通过对分娩产妇进行了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笔者单位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360例要求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9.1±3.1)岁;孕周32~40周,平均(37.6±1.5)周;其中:初产妇182例,经产妇118例;合并肥胖2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例。按其入院时序顺序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各180例;组间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180例产妇均行产前健康、分娩知识、母乳喂养等宣教以及常规临床护理。

1.2.2心理组

(1)分娩前的心理护理。待产产妇于产前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更多的产妇担心胎儿的健康情况、分娩时的疼痛、产后恢复等一系列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常规宣教工作基础之上,及时给予针对性讲解,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担心[3]。同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和谐的、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掌握待产妇的不同心理、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与慰藉,并通过鼓励、激励等方法帮助待产妇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理,逐步消除原有的负性心理。

(2)分娩时的心理护理。进入分娩室后,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以轻松、鼓励的言辞鼓励产妇树立起自然分娩的信心;并及时告之分娩进展情况,使其积极、有效地配合整个分娩过程,以进一步缩短产程、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5]。当胎儿娩出后,护理人员应以告知产妇新生儿的状况良好,须避免对产妇造成过激影响而引发大出血。若遇到不能顺产产妇或具剖宫产指征产妇时,则应及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并及时为产妇讲解剖宫产手术的过程,并及时与产妇沟通,引导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便更好地完成剖宫产手术。

(3)分娩后的心理护理。产妇分娩后,往往会因胎儿的出生、初为人母、胎儿性别等因素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变化;还有一些产妇还会因中转剖宫产时麻药失效后切口疼痛而产生烦躁、不安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密切观察产妇产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并嘱产妇家属应及时对产妇予以关心、呵护,不要因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而忽视对产妇的关爱。若情况允许护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新生儿送至产妇怀里,以此消除产妇不必要的担心、期盼等心理。

1.3 评价指标 焦虑(SAS)自评量表评分、阴道顺产、产钳助产以及中转剖宫产、产程时间、睡眠时间等。

1.4 统计学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时,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前、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分析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评分无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但产后,心理组产妇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顺产比例、产程时间分析

心理组产妇顺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心理组产程时间(9.7±3.8)min,对照组为(12.6±5.7)min,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产妇睡眠时间比较

心理组产妇每天平均睡眠时间(9.2±1.4)h明显优于对照组(6.4±1.3)h,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证实,做好待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既可以有效避免或降低其焦虑、不安、担心等负性心理的同时,还可以缩短产妇分娩时间,降低分娩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更利于产妇产后恢复;同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更可以提高自产顺道率,这对产妇身心健康、母乳喂养、新生儿健康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心理组产妇产程时间、阴道顺产以及中转剖宫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组产妇产后焦虑评分水平也明确优于对照组(P<0.05);且心理组产妇平均睡眠时间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研究发现,分娩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有效消除、改善待产产妇的担心、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负性心理具有极明显的作用;该阶段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消除产妇负性心理,提高产妇顺产信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对产妇分娩后的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则视产妇具体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如对剖宫产产妇对术后瘢痕的担心、子宫的恢复等;此时,护理人员应立足于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做好产妇的心理疏导工作,努力使其保持愉悦、良好的情绪,这也是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关键阶段。对于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或家属,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优生优育、正确生育观的宣传工作,最大程度地争取产妇家属的支持,使之在生活上、精神上照顾好产妇,减轻产妇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还应鼓励产妇家属多与产妇进行沟通,并给予产妇以精神上的慰藉以及情感上的支持,提高产妇产后自信心,这既有利于舒缓产妇产后紧张、不安的情绪,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对产妇施以科学、系统、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全面消除产妇的焦虑、不安等负性心理;还可以帮助产妇树立起自然分娩的信心;进而提高顺产率、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对促进了产妇睡眠质量、产后恢复、母乳喂养均具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海霞,翟海珍.心理护理干预影响剖宫产术后康复效果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0):2203-2204.

[2] 朱小玲,朱小莉,徐正凤等.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当代医学,2013,19(11):121-122.

[3] 杨丽,董悦芝.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的临床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S1):255-256.

论文作者:张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张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