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系统可视化技术研究

多主体系统可视化技术研究

彭珲, 姚莉[1]2003年在《关于多主体系统的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多主体系统的可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将多个主体复杂的协作和交互活动过程可视化,以便用户对其进行监控。该文主要从这一复杂问题入手,分析多主体系统可视化需要研究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然后从多主体系统的结构、主体的通信语言出发,结合多主体系统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一种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的解决方案。

彭珲[2]2002年在《多主体系统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解释和表征复杂多主体系统交互数据最有效的手段,多主体系统可视化已被多主体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广泛采用,并发展为多主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 论文首先介绍了多主体可视化的内涵、研究规律以及意义,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对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研究和应用中的经验教训,接着着重介绍了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论文详细分析了多主体系统协作问题求解的过程,并从可视计算和可视语言技术出发,提出了一种全局任务可视化和主体个体行为可视化相结合的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的方法,该方法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论文针对多智能体系统开发环境MBOS的特点,分析与研究了基于MBOS的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的结构与功能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MBOS的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解决基于基组织结构模型的大型复杂多主体系统可视化的问题。 论文最后介绍了作者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用Visual C++6.0为MBOS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可视化主体。

韩茜[3]2016年在《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叁个阶段,分别是数字矿山阶段、感知矿山阶段和智慧矿山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数字矿山阶段和感知矿山阶段,只有少数煤矿企业迈入智慧矿山阶段。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慧矿山已然成为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智慧矿山以透彻感知、深度互联、高度共享、智能服务和可视化展现为基本特征,重在通过对信息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智能决策。而通过现场调研可知,煤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井上、井下两部分,井上建设的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开发商不同,采用的开发技术、编码规则、数据命名和数据描述不同,“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凸显出来,导致数据和信息无法共享,各系统产生的珍贵数据无法发挥作用;井下建设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副矿长单独管理,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责任扯皮和确保系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副矿长各自为政建设系统,这导致建设的六大系统无法互联互通,更无法对六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于当前的煤炭行业而言,为了实现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类数据的管控,这要求行业信息系统和相应的煤矿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本文提出通过制定行业级别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来解决煤矿企业和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从制定行业级别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的角度而言,由于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关键标准的制定就成为煤炭行业亟需开展的标准化工作,而关键标准的识别是该工作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从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行为受到政府、行业协会、煤矿企业、软件开发商等多主体的影响,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采取的行为则不同,会致使标准化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多主体协同亟待研究;另一方面煤矿企业实施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的能力参差不齐,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所做的工作就有所不同,为了给每个煤矿企业指引开展工作的方向,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引入系统的概念,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识别、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问题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叁个关键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本文分成7章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叁个阶段,指出了智慧矿山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处于当前形势的煤炭行业数据管控的需求,提出了制定行业级别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其次,对智慧矿山信息化相关标准现状和煤矿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叁个主要现实问题。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提出了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从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识别、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问题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这叁个关键问题入手,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标准化主体协同和标准化升级叁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拟研究问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故而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章: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分析框架。本章首先研究了智慧矿山的特征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模型及信息化内容,并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了我国煤矿企业进行智慧矿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系统论思想,全面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的内涵、环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结构;然后,引入力学模型,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运行作用机理,建立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运行模型,借助于经济控制论的方法,构建了系统运行动态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可控性和稳定性分析;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叁个关键问题。第4章: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方法研究。本章首先简要论述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特征,并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模型;其次,明确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依据和原则,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和luba露靶理论,进行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的领域分析,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确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细表;然后,基于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特征和文献研究,初步明确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指标范围,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识别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各指标权重,构造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综合评价函数;最后,在类图之间的关联、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等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在识别指标体系下的取值,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到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所有标准的得分,识别出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第5章:基于博弈论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研究。本章首先对国家能源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相关细则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制定的叁种模式,并提出了较完善的标准制定模式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要主体的协作关系;然后,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实施环节的主体协同问题: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协同、政府、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叁者之间的协同、煤矿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协同;最后,运用博弈论,对叁个主体协同问题进行博弈分析,构建了相应的博弈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协同建议。第6章: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研究。本章首先探讨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研究的必要性,借鉴前人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等级模型,并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次,采用AHP和CVM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权重,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评价体系;然后,结合能力等级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蛛网模型,并提出了煤矿企业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等级评估方法;最后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第7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全面分析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的内涵、环境、要素,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运行模型和运行动态模型。2)针对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方法研究问题,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模型和识别指标体系,识别出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3)针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研究问题,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博弈模型,包括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模型,政府、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叁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煤矿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模型。4)针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研究问题,在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评价体系和能力蛛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企业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等级评估方法。

苏玉娟[4]2016年在《大数据技术支撑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四个方面。大数据技术为多主体系统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依法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现实依据,数据决策为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大数据技术为实现源头治理提供平台支撑。为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我们需加快组织创新,为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社会治理提供组织保障;加快制度创新,为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加快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社会治理提供物质保障;加快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社会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要以辩证思维来正确处理好大数据技术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郭龙[5]2006年在《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优化调度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发展工程机械机群智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工程机械的制造水平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施工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产施工设备的装备水平。本文针对当前路面施工中存在的自卸车、摊铺机、压路机以及拌和机等设备配置不够合理,物料断流或积压时有发生及生产率低下和劳动强度大等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多智能主体技术应用于在高等级路面上施工的工程机械机群的智能化建设中,构建了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模型,并重点研究了机群混杂系统的优化配置与调度问题,具体如下:首先,为简化系统设计和降低系统的最终成本,采用将中央控制与分布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路面施工机群的多智能主体混杂分层式结构。该结构在提高系统灵活性、鲁棒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反应速度,且不过于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S的蚁群算法来处理机群动态调度问题的方法,使主体需求参数优化配比,达到动态平衡,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处理机群调度问题的稳定性,并给出优化配比的调度调节域,指导了工程实践。再次,以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对物料的供需平衡为中心,利用混杂控制理论分析了物料的供应特性,提出自卸卡车动态调度的队列法。基于ACL语言构造二级广播的通讯形式,将物料的供需调度关系转化为处理主体间通讯调度机制,仿真结果保证了物料供应的连续性,使工程机械集群物料生产与消耗平衡协调。最后,应用优先级、选路和混杂控制等算法,首次实现了对路面施工机群系统级的优化控制,并以自卸卡车为例,利用MATLAB实现了对各供应主体行驶速度分级模式PID控制策略的仿真,同时借助VC++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完成了公路机械智能化混杂控制系统可视化动态仿真软件的开发。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375107)与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编号:043801911)资助。

季强[6]2002年在《面向主体的开发方法和可视化建模工具》文中认为1 引言主体(Agent)特别是多主体系统(MAS-Multi Agent Sys-tem)的理论和技术以主体的概念为核心,为分布式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当前,面向主体的技术作为一种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的新方法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面向主体的技术要想取得成功的应用,工程化的面向主体的开发方法和相应的辅助开发工具是十分关键的。这不仅能保证建造的系统是可靠的和易于维护的,还使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由广大的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而

单承戈[7]2005年在《基于部门协调的分布式群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结构也出现了在地域上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以往集中式的决策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同时,由于各种原因,部门信息自主性也是企业中一直存在着的问题,这也妨碍了企业最终决策的有效性。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讨论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协调决策方法,即通过建立某种机制,让代表各自利益的、地域上可能是分散的企业各相关部门作为决策主体,以信息交换方式进行充分的协调,最终完成企业级的决策。这种协调决策方法是以信息交换为基础的,因此,要实现这种方法,与之相配合的信息系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这一信息系统称为基于部门协调的分布式群决策支持系统。本文的研究正是围绕协调决策方法及其信息支持系统展开的。 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现代企业通过部门间的协调进行决策的重要意义和产生背景,并按照从具体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将两部门之间的协调决策问题扩展为多个部门参与决策的一般性协调决策问题。在建立一般性协调决策模型的过程中,提出了主导决策模型、非主导决策模型、全局决策向量、局部决策向量和边际收益向量等重要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给出了协调决策的一般性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 其次,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运用统一建模语言,对协调决策过程进行了系统建模,主要以用例图、顺序图、类图、状态图等图形工具描述了系统的边界、系统的静态模型以及系统的动态模型,使系统的内部结构逐渐清晰,完成了部门间协调决策问题从决策理论模型向信息处理模型的转变。 接着,本文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基于部门协调的分布式群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问题。在研究中,引入了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多主体(Multi-agent)技术。按照多主体技术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本文构造了多主体协调的分布式群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提出系统的组织结构由部门基组织和协调中心基组织这两类基本组织单元构成,这两类基组织又由众多相互作用的主体构成,并分别给出了其结构模型:在研究中还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与协调决策过程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类智能主体的基本结构,即部门基组织中的问题求解主体(PSA)和协调中心基组织中的协调过程控制主体(CPCA)的

倪盛斌[8]2015年在《两种多主体平台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运用多主体平台仿真一个多主体系统时,一个理想的多主体平台应当既能够方便地生成主体,从微观角度清楚地观测主体间信息交互过程,又能够站在系统级上,从宏观角度实时地控制仿真过程,形象直观地收集仿真结果。然而,现有的多主体平台却都无法完全满足这样的要求。现有多主体平台可分为功能互补的多主体开发平台(MADP)和多主体仿真平台(MASP)两种,前者主要突出模型开发,主体创建容易,主体间行为交互清楚,却没有提供直观的可视化图形界面来观测主体间的交互过程,无法实时观测和收集仿真结果;后者主要突出模型仿真,能形象地模拟仿真模型,从整体上控制仿真过程,实时直观地观测和收集仿真结果,却没有提供主体生成功能,主体间交互更无从谈起。集成两种多主体平台,得到一个兼具两者优势的多主体平台极为必要。不可否认,极少数的研究者已经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特定项目,初步实现了两种多主体平台的集成。然而,由于不同多主体平台的集成要求研究者熟练地掌握大量的多主体平台,准确合理地选取其各自的优势功能,并实现大量、复杂的兼容性转换,使得针对两种多主体平台集成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两种多主体平台时间特性的区别,实现两种多主体平台集成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给在多主体开发平台上所开发的主体赋予时间概念;另一个是让在多主体开发平台上所开发的主体与多主体仿真平台兼容,即使之与多主体仿真平台的仿真环境实现时间同步。本文设计了一个实现两种多主体平台有效集成的可行方案。通过改变多主体开发平台上创建的主体在其各自生命周期内的状态,实现主体在时间上的等待,来为主体添加时间概念,改进ACL主体通信语言,使之能够处理主体间具有时间性质的通信行为,完成模型搭建;通过将主体在多主体开发平台上从生成到活动的等待时间和主体间单轮博弈仿真所需时间之和设为多主体仿真平台环境中时序的仿真时点跨度,来实现主体与多主体仿真平台的时间同步。由此,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现有系统,对现有多主体平台进行了合理分类,并提出了平台集成的研究思想。2、秉承平台集成思想,对两种多主体平台集成方案进行了研究。3、选定平台特例,分阶段阐述了一个两种多主体平台“选取加”集成方案。4、选取实验模型,对本文设计的平台集成方案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本文结果在理论上为多主体仿真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技术上为新的多主体仿真平台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思想依据。

陈嘉佳[9]2004年在《面向主体CASE环境的评价框架和多主体系统的组织结构建模方法》文中提出面向主体的计算为复杂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工程化开发技术。现阶段主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受制于以下两方面的技术问题:第一是缺乏有效的面向主体软件开发方法来指导多主体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第二是缺乏功能强大的面向主体CASE环境来辅助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活动。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从事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现阶段人们已经提出了数十种面向主体的CASE环境,因此如何评价已有的面向主体CASE环境,如何帮助软件开发人员从大量、异构和多样化的面向主体CASE环境中选择“合适和有效”的面向主体CASE环境来辅助他们的工程化活动、以及如何促进众多面向主体CASE环境的标准化和集成化已经成为当前人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面向主体CASE环境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个结构化的评价框架SEF(Structured Evaluation Framework),并基于SEF对一组典型的面向主体CASE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评价和分析结果。与已有工作相比较,SEF具有多视点、易于操作、可扩展以及独立于应用等特点,能够更好地用于描述、分析和展示面向主体CASE环境的基本特征,发现其优势和不足。其次,尽管组织抽象在多主体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有的面向主体软件开发方法很少涉及多主体系统的组织结构建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组织结构建模语言OrgS和一个基于该语言并扩展了Gaia的软件丌发方法Gaia2S,并开发了一个支持OrgS语言的建模工具,最后还通过一个信息系统案例详尽描述了如何使用OrgS和Gaia2S对多主体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建模。该工作弥补了现有面向主体软件开发方法在组织结构建模方面的不足。

张克虎, 纪召军[10]2010年在《基于多主体的电力需求预测集成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多主体技术,设计和实现了电力需求预测集成平台。该平台集成异质资源,不仅提供一个用户透明的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而且为用户提供一个灵活、可视化预测分析实验平台,使得用户完成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电力需求预测实验。初步应用表明,该平台在电力需求预测软件实用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参考文献:

[1]. 关于多主体系统的可视化技术研究[J]. 彭珲, 姚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2]. 多主体系统可视化技术研究[D]. 彭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3]. 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 韩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4]. 大数据技术支撑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J]. 苏玉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

[5]. 工程机械机群多主体混杂控制系统优化调度与仿真研究[D]. 郭龙. 天津大学. 2006

[6]. 面向主体的开发方法和可视化建模工具[J]. 季强. 计算机科学. 2002

[7]. 基于部门协调的分布式群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 单承戈.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8]. 两种多主体平台集成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倪盛斌. 云南大学. 2015

[9]. 面向主体CASE环境的评价框架和多主体系统的组织结构建模方法[D]. 陈嘉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10]. 基于多主体的电力需求预测集成平台研究[J]. 张克虎, 纪召军.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0

标签:;  ;  ;  ;  ;  ;  ;  ;  

多主体系统可视化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