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发展逻辑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发展逻辑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发展逻辑

李宗省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87)

摘要: 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发展逻辑,对于构建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立足于《博士论文》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系统梳理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内在逻辑,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历史必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对构建美好生活的新启发,从而不断把二十一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推向前进。

关键词: 生活观;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好生活”这一概念,无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活观的丰富和发展。那么, “美好生活”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历史逻辑演变的历程是怎样的?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学理上把握剖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演化逻辑,从而澄清与非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界限,有利于坚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当前实际问题,为“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厚植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必然性的批判,形成自由的生活观

众所周知,德谟克利特曾走遍半个世界以求得经验知识,但最终感性的目光未给与它所寻求的知识,以致他最终弄瞎自己的双眼来获取理性思考的知识,用纯思维怀疑一切。无疑,在思维的统摄下现实必然会被遮蔽起来,而一切现实性的生活则被归结为必然性。简言之,在德谟克利特这里,必然性成了现实性的存在形式。

德谟克利特最大的特点是用心灵世界看待生活,缺乏从“自我能动性”方面对待生活。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在虚空中做直线式下落运动,认为原子运动是由原子之间互相排斥造成的,拒斥原子偏离直线运动。在这里,他完全是把世界中的一切存在物视为直观抽象的单体原子运动,直线下落是一切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形式。显然,这是一种必然的宿命论,是先在的存在形式。这一观点无疑是由高尚的德谟克利特用“纯思理性”得来的。因为他认为: “真实的那种知识没有内容,而能向他提供内容的知识却是没有真实性的” [1]24。由此可见,德谟克利特是“唯理论”的先驱,现实生活中的此在现象自然在他面前被视而不见,直至被蒙上厚厚的灰尘。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人就是一个个原子,人的生活形式就是唯一的形式所在。德谟克利特只是从直观外在去理解一切规定一切,他不了解人的生活并非是先在规定的。人的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多样形式。最重要的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生活形式并非是一概而论的,并非是人由“神”创造,并非是神给予了相同的一切。

德谟克利特把人设为被神规定了的人,像泥人一样具有相同形式,人不能靠自我意识获取经验知识,不能企图改变自己的生活形式,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所谓“理性思维”去发现自己被规定了的现状,发现知识,而无法也不能改变它。

所以,德谟克利特的生活观是必然性、先在规定性、宿命论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了解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从社会生活观之,社会生活形式就是静态的单一的形式,这正是伊壁鸠鲁提出原子运动的第二种形式: “原子偏斜运动”的立足点。

伊壁鸠鲁曾援引塞涅卡《书信集》第十二卷第24 页中的一段话, “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种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敞开着,这种道路很多,他们是便捷易行的。因此我们感谢上帝,因为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被束缚住。控制住必然性本身倒是许可的。” [1]26 由此观之,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理论是直指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生活的。伊壁鸠鲁坚信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偏斜”则是伊壁鸠鲁打破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直线运动的“阿基米德支点”。因为在德谟克利特这里原子只是唯一的物质性定在,是最小的物质形式。他虽然承认原子相互排斥,但拒斥原子的偏斜,在这里原子的相互排斥仅仅被看成原子间的排斥关系。

欧盟推出的国际税收信息交换不合作税收管辖区的黑名单制度在欧盟成员国内部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其毕竟不是法律,其成效有待实践检验。

马克思也告诫我们说,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1]55不难发现,马克思认为自然与人是相互融合的。自然在生命价值、客体对象和工具价值的三个方面构成人的现实生活。1.生命价值上,自然界为人的生命存在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例如空气阳光水等先在的自然资源,直接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提供需求满足。2.客体对象上,感性活动即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基本特征,构成了人的本质性。既然是对象性活动就不能仅仅限于吃喝生殖等这样的生命行为。对象性活动就要有所创造,对自然界有所改变。活动就要针对些“什么”,这个“什么”就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材料,即活动所针对的客观事物。3.工具价值上,人在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但人永远不可能点石成金。要想改造自然界,让社会生活更美好,人类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还要依靠自然为我们提供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即用自然存在物改造自然界。例如,果树上的果子熟了,人垫起脚尖举起双手跳跃着,也无法摘下果子。怎么办?只要折断自然生长的长长的竹竿打下果子。竹竿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工具,这就是自然界在工具价值层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时,竹竿、果子与人就是统一的,结合在一起的。用竹竿摘下果子,果子为人提供养分维持人的健康生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以说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统一的: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目的是让自然与人类更和谐、更适宜人类生活,自然又慷慨无私为人类的对象性活动提供直接生存资料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一言以蔽之,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于共同构建人类的美好生活。

人的根本机能是劳动,而人展现人的机能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以下两个点:第一,人在劳动过程中本应是幸福的、自在的、自愿主动的。第二,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才正式与一切动物本能性的行为区别开来。吃喝拉撒生殖等行为是一切动物的本能,是动物都具有的行为,而劳动是人的特殊属性,是动物不具有的行为。在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对工人来说,劳动成了外在的东西。这一过程只会让人痛苦,否定自己,是肉体受折磨精神被摧残,人的根本机能被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劳动过程是人的生活逐步被披上层层枷锁的过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1]54 这充分表明了工人阶级的这种表现人的机能的生活方式具有强制性和被迫性,因为不劳动只会死得更快一些,那就是饥寒而死。工人不得不为了可怜的一点食物屈从于表现人的机能,而得到完全相反的精神体验和肉体折磨。人的机能成了手段,一种完全异己的手段,越表现这一机能,人却越是“非人”,但为了不至饥寒而死又不得不表现的人的机能。总之一句话,人的机能成了人的不幸,工人能感到幸福的、所希冀的却是动物的本能,因为只有停止劳动而进行吃喝生殖等本能行为的时候,工人才是幸福的。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也成了动物的东西。” [1]54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说: “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 ‘渎神的并不是那种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 [1]12。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洞悉了神与人的关系,神是应该被人所抛弃,神不应该继续高高在上,应该被弃之于现实生活之下被深深埋藏。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才是绝对自由的,所以必须抛弃被某些人利用自我意识强制炮制出一个天上的神,从而成为限制了众人的自我意识的枷锁。即现实生活是自由的,不应该被神到处限制,从而使人失去自我的自由意识。

马克思博士论文之所以选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是马克思在自由的自我精神作用下敏锐地洞察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在论文中指出: “他(指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互相排斥和碰撞所产生的旋涡看做是必然性的实体。可见,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了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观念方面来说,在排斥中一切同他物的关系都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1]37-38。马克思反对德谟克利特只是把直观的物质性的原子个体运动看成必然。马克思阐明,正是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打破了原子之间的内部结构。通过偏斜,原子内部矛盾和形式规定拨云见日,成为一种崭新的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书籍编辑类电脑软件只是一种便于操作的排版程序,它永远也无法替代人脑工作,也不可能代替设计者去思考。书籍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与美感的工作,它的编辑与排版并不一定符合固有的生产思维方式,而是更具随机性和多样化,它本身便是设计者个性与经历的体现。[1]所以,在书籍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多维度思考方式的锻炼,以及个性化特征的培养,使学生的书籍设计既体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原则,又能够带有更多原创的可能性,并为其找到新的市场定位,以体现其现实价值。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是:劳动产品刚一“呱呱坠地”便成为劳动者的异己对立物。这是一种非正常的境况。康德说: “人是目的”。是的,人的生活不是动物性的生存,人的需求是多样的,为了满足自我的目的,人们要进行劳动创造,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可现实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51 劳动者生产出来产品直接转化为自身之上的锁链,异化为专门吸食劳动者血液的寄生虫,劳动者自己生产的产品在把自己推向深渊。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劳动者,生产越多的产品却等于给自己的生活制造更大的贫困。显然,资本主义的这种生活是悬在半空中的,毫无根基和必然性可言。

二、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活观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篇中,篇章伊始,直接批判当下国民经济学的弊病——结果当成前提,需要论证的东西成了进一步阐发的根据,结果却被当成一种“原始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国民经济学家使问题堕落进“云里雾里”。

马克思立足于当前国民经济事实由现象到本质揭示劳动的异化性。深刻指明, “四个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生活的异化。

而伊壁鸠鲁改变了对原子的思考方式,深入单体原子的内部,认为正是由于原子内部斗争的某些东西才是原子偏斜运动的根本原因。从而说明偏斜不是用来论证相互排斥的先在条件,而是原子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换言之,偏斜是原子内部矛盾斗争引起的外在运动形式。所以伊壁鸠鲁以“偏斜”为红线贯穿其哲学学说。深入原子内部考究原子偏斜的原因,从而改变了德谟克利特从直观方面把原子看成一个最小单位的个体物质性规定的原子的思考方式。

(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我们知道,劳动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基本存在方式。劳动形式是多样的,但劳动都是对象性的活动,人作用于劳动客体,经过一系列特定的加工、改造,产生出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的辛勤凝结,劳动产品应该从属于劳动者,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马克思的自由生活观正是在与神学必然性生活观的斗争下确立的。表现在他一方面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寻找理论明证,同时也是他自由的自我意识的确立过程。因为当时德国宗教神学仍阴霾重重, 人们的思想被从自我意识中异化而来的“神”所牢牢禁锢。天上虚幻的神,让地上的现实生活一片死寂,机械单调地重复生活。所以马克思宣称: “(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他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1]12显然马克思的生活观是自由的反对一切神性的言论,从而可知,马克思的自由观是抽象的崇尚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理论观点,虽然这种自由观是唯心主义论的,但更是在理性支配下的唯心主义对必然性批判的自由观。

首先,标准的DTI成像序列基于回声平面成像(EPI),对脊髓内弱磁场均匀性非常敏感,而脊髓位于脊柱内骨性椎管内且脊髓的断面较小,以及脊髓自身及周围环境磁场的不均匀性,有诸多论述认为脊髓是获取MRI数据时最差的环境之一。周围环绕流动的脑脊液在椎管内以头-足方向来回流动,脊髓周围动脉血管搏动,临近运动器官如心脏和肺的生理运动,骨、软组织和空气磁化率的差异,均可导致图像失真和信号强度的损失。生理运动可能产生重影伪影脊髓的小体积造成了部分体积效应,由于白质束与周围脑脊液(CSF)的接近,在脊髓中增强了部分容积效应[11-12]。

(二)劳动产品同劳动过程相异化,即劳动同人的生命活动相异化

由伊壁鸠鲁的从原子内部矛盾出发,打破必然性的先在规定运动形式。马克思则在博士论文中闪烁着他的自由生活观。

当降低预应力度降低为0.5时,跨中截面的剪力滞系数的峰值变大,对于结构来说是不利的。这也说明了,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剪力滞系数要小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可以降低剪力滞对于截面受力的影响。

(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56人的类本质的特征表现有二,其一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其二是全面性的生产。此二项特征,正是人的类本质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异化劳动导致了一种颠倒:人的类生活本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自由的劳动创造,却颠倒成了个人生存是类的手段,人的意识是创造个人生活。总之,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异化,人的自主自由活动被无情贬低,这种贬低又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的类存在类意识成了一种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其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生产成了片面的生产。自然界与人相分离,自然界也仅仅成为个人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一点相对好理解,因为有以上三个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论证了既然劳动产品对生产者(工人)来说是异己的。所以,产品自然而然属于另一个有别于生产者的“存在物”。毫无疑问,这个“存在物”就是资产者,资产阶级这个“人”的抽象集合则成为现实的工人阶级这个“人”的集合的对立面。

由上可知,马克思“四个异化”理论是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批判国民经济学家从颠倒了的、把私有财产的事实当做“前提”出发,从而澄清了私有财产的真实前提是“异化劳动”。此时充分表明马克思已经立足于现实生活考究问题的根源,虽然“异化”的根源此时还不能正确解决。但从“四个异化”理论出发,推论其所表征人的生活应该是劳动活动与拥有劳动产品是一致成正比的;劳动这一人的本质机能过程应该是自由幸福愉快的;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的方式,应该是按照人的类意识构建人的类幸福;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相处,而不是压榨与被压榨。一言以蔽之, “四个异化”理论的生活是资本主义暂时存在的“非人”生活,是实存的非现实性生活。

马克思的生活观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观是截然相反的。因为资本主义的生活观是异化了的、颠倒了的。包括国民经济学家在内的所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们,都是从意象出发,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预设为前提,从而论证资本主义生活的“合理性”。这些圣人们立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却视异化生活的现实存在而不顾异化生活的原因。仅仅致力于阐发异化生活的必然性,这正是马克思深恶痛绝的。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根据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揭示出当时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虚假生活,从而阐明了现存生活观的基础是对象性活动。自然而然,资本主义异化生活的基础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异化,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力量耐力分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耐力。短跑项目运动员主要进行动力性力量耐力训练。

马克思说: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来,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2所以说,马克思在揭示现实生活中异化劳动导致了异化生活后,他就要进一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真实正常的生活何以可能?马克思在批判庸俗经济学家们颠倒前提的理论上,立足于现实,在人与自然的交互活动即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从而表达生活的基础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真实生活的基础建立在未被异化了的人的活动和消除已经异化了的活动基础之上,而资本主义的生活就是异化了的对象性活动造成的。

直到马克思,哲学的根本问题和提问方式才发生了根本性转向。马克思认为哲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创造性,即创造新鲜事物构建新的世界。他科学分析了以前哲学家们仅仅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始终跳不出理论的怪圈,抽象的理论如无法与现实运动相结合,是无法改变现实世界的。哪怕理论解释多么系统、完备,终将归于空洞、乏味。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打破了德谟克利特原子必然性唯一性的运动方式,突出了伊壁鸠鲁立足现实生活考察人类的生活方式并非是单一运动形式。虽然伊壁鸠鲁没有正式表达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是由各个人不同的思维意识和不同的实践方式造成的。但是伊壁鸠鲁的思想已经包含了决定人类生活各异的因素是个人内部各方面的差异。一言以蔽之,伊壁鸠鲁深入原子内部的矛盾分析偏斜,反观个体人的生活,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矛盾斗争造就了不同的人的生活。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方便的获取各种信息,同时也为个人隐私的泄露埋下隐患。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安全,需要公民自身增强意识,行业进行自身行为规范、加强技术措施的改进,同时也需要国家在立法司法方面发挥作用,国家政府规范政务公开行为。

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形成

(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泰勒斯把水看成世界的起源,经十八世纪法国朴素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从柏拉图的“理念论”经过亚里士多德的“两个世界”理论到康德分为可被理解的“现象界”和不可知的“物自体”;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经过斯宾诺莎的“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哲学始终无法逃脱机械片面或唯心主义的梦魇。

The girl whose coat is red is your new classmate.(穿红色外套的那个女孩是你们的新同学。)whose做定语。

我们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应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社会与自然交合的过程,自然与社会同等重要。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1]998 勿用多言,严重的雾霾天气、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等等,每一个人都深有感受。无视自然,过度破坏就是人的自杀式行为,必将为生活带来灾难,重创生命。

那么如何理解“改变”,换言之,做到改变靠什么?面对客观世界还仅仅是单纯在思维世界里生产理论吗?显然, 马克思不会这样。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133 在这里“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当作实践”是相同的表达,是共同质别于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站在“主客二分”立场上,仅仅从客体、直观形式去理解阐释客观事物。 “两个当作”是从主客互动有机统一的层面上理解事物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感性活动即实践,进而言之,感性活动是主体的人作用于客体对象物的活动,客体提供被理解它自身的材料。二者辩证统一于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生活过程之中,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

(二)回到现实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提出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这一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范畴,质别于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实践即人的政治参与”和康德的“实践即人为自身立法”。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意义上的实践是片面的和抽象的,根本是脱离社会现实这一根基的理论构造。马克思是在整个社会历史现实中考察问题,从而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的视角坚持物质资料的基础地位去分析问题。所谓历史视角即分析过去了的问题要客观地以过去了的那个时代中的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为根据,分析那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当前的问题要以当前的人民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以分析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前提。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昨天,要深知历史就是过去了的今天,今天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正确地把握历史的实存生活有助于指导过好今天的现实生活,正确过好今天的现实生活才能科学指引人们过上更美好的明天生活。所谓唯物即从人们所接触、所感受到的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生活中现实存在的物质资料为根据去观察思考问题。简言之,考察一切问题坚持现实生活决定意识是和唯心主义走的是截然相反的道路。诚如马克思所说: “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会再像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 [1]153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根基是现实生活,即人们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过程之中分析问题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基石。当然这一理论的创立是至今一切哲学家难以超越的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说: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哲学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自然存在转向社会存在。” [2]我们认为,与其说有了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哲学转向社会存在,倒不如说先转向社会存在研究,即立足于现实生活才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发展的根基。因为马克思考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考察方法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153 所以说,不是马克思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哲学转向社会存在,而是立足与人的现实生活,马克思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简言之,社会存在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四、共产主义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最高价值诉求

(一)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意蕴

众所周知,黑格尔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对抗性质的。其特征有二:一是原子式的个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孤立。二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个人,人与人之间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显然,这两个特征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是一片狼藉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费尽心机地剥削。资产者与资产者之间为了获得压榨无产者的最大权利而不择手段,资产者为了盘剥无产者煞费苦心等。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像条顿森林里的野兽,遵循着丛林法则,无产阶级处于整个食物链条的最低端。马克思说:“它(即金钱交易)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权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403

马克思在正确分析资本主义“非人”的社会基础上,科学预测: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物的依赖的社会必将被推翻。 “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422其意蕴表现如下两点:

首先,包含着马克思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每个人”和“一切人”是一对辩证范畴, “每个人”是“一切人”的具体, “一切人”是“每个人”的总和,没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没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就算是有一千只白天鹅,只要有一只黑天鹅,我们也不能说天鹅就全是白色的。即没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不存在的。 “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空间并存、时间并生。

问题是,谁也没看到许武生对您耍流氓啊?即使他真耍流氓了,拒绝的方式很多啊,走开,大声地求救,报警,都可以,为什么非要捅他十四刀呢?

其次,个人不会被社会力量所支配。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无产阶级毫无自由,更谈不上发展,完全沦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奴隶,完全被资本支配,资本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生长出来的,反而它却成了制约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力中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工人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现代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407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完全被资本这一社会力量所支配,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定具有个人不再被社会力量支配,个人自由生活、全面发展的特征。

(二)共产主义生活观的特征

过上幸福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未来必然的生活方式。中间不可避免地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生活是世界上无产阶级心之所向,共产主义生活必将是一个自由、自尊、全面、和谐的美好社会生活。

共产主义生活一定是自由的。无疑实现共产主义生活必定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资本主义异化生活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人的基本机能的劳动完全是异化了的,劳动成了不幸和对人的摧残。肉体和外界的压迫使工人不得不进行劳动,人的基本机能成了不幸。本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机能却让人成为“非人”。人只有退居到与动物无异的吃、喝、生殖等行为时,人才是幸福的。

就这两句话,让大家都沉默了,不约而同地向ICU门口望过去,突然意识到打什么打,现在救活权筝比什么都重要。

通过上述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假如废渣填埋场以现有污染情景排放,不采取防渗措施条件下将造成该区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一旦特征污染物下渗至下伏岩溶含水层之后,污染物将迅速向南侧迁移,对地下水产生严重污染。

因此,必须使劳动恢复到使人成为人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人的基本机能。此时,劳动分工是自愿自觉的,在劳动过程中的人是愉快幸福的。人的身上没有任何压迫和锁链。各个生产部门里的劳动者自由流动,没有划定它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诚如马克思所说: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1]165

共产主义生活是人人自尊的生活形式。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社会必然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对立阶级。在这个“资本即权力”的时代,无产阶级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榨。无产阶级成了资本的附庸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更谈不上一丁点自尊。工人成了会呼吸的工具,尊严只属于资产者。到了共产主义生活中,资产阶级所有制被废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假意识彻底被改变。人们彻底摆脱羁绊、告别奴役,昂首挺胸自尊地生活着。

共产主义生活是全面的生活。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物质资料丰富多彩,人们的物质生活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精神生活多姿多彩,主要表现在人人思想有深度,自身文化素养高,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谐共生,社会关系及其融洽,文化产品丰富,人人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等。在共产主义生活中,政治国家已经自我消融。与其说是政治生活,倒不如说是人们之间调节社会生产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自组织的社会管理组织。社会生活不仅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状态,而且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等等。总之,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耕.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中图分类号: B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09-0030-07

收稿日期: 2019-09-01

作者简介: 李宗省(1990-),男,山东郓城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姜卉]

标签:;  ;  ;  ;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发展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