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强国之路。而这一政策的提出和推广从根本上讲,得益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在此,就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当前如何拓展和深化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在领导党所从事的伟大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孕育时期
早在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时期,为了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以便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而提出的全面整顿主张中,就已经包含着改革的思想。如,1975年3月5日,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1975年7月14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军队要“精简整编”,“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要配备、健全各级领导班子”。8月18日,他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话中指出:要“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等。并鲜明地指出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
(二)确立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之后,邓小平在不断总结农村改革的先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经济特区的创办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发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回答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方法和作用等问题,其要点为: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进行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用大搞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的办法,“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第三,改革必须从改革制度方面着手。政治经济生活中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究其根源,“制度是决定因素”,因此要消除种种弊端,“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从改革制度着手”。第四,改革必然伴随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三)成熟时期
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其核心是探索改革开放的路子究竟应该怎么走,这便构成了他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所谓全面改革就是指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包括国内各地区、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对国外的开放。尤其是在对国外开放方面,“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不只是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开放。对这些国家开放,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南南合作;还有一个方面,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第三,改革开放贯穿着中国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并且是有规律地展开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决定性突破”,到党的十二大时,全国广大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逐步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新路子。邓小平在1983年6月18日会见外籍专家时指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并且指出:“工业有工业的特点,农业有农业的特点,具体经验不能搬用,但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这点是肯定的。”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运用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探索城市改革的新路子。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正是这样,它经历了起步、全面展开、加快步伐等几个逐步推进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方位开放的历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第四,改革开放是个新事物,会有很大风险。“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特别是我们经验不足,信息不通。”“但是有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作借鉴,加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开放政策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风险,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被带进来。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第五,改革开放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平衡。为此,在改革期间要保持适当的速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特别注意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速度过快,带来供求矛盾增大,造成经济生活各方面紧张,妨碍改革的顺利进行。“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第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对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邓小平进行了详尽论证。他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讲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没根,没有方向”。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坚持不好,而可能是僵化的模式。因此,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第七,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注意排除干扰。“搞改革、搞四化可不简单。我们从来没有自我陶醉,没有认为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总之,我们必须排除干扰。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八,搞改革开放必须有稳定的国内外条件。“中国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关心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中国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要聚精会神地搞国内建设。”
(四)深化时期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在谈话中,他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其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要坚定不移。“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第三,改革开放要敢于闯,敢于试验,不搞争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全国改革大潮再一次涌起。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是以此为指导,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加快步伐的新时期。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并不是传统理论的简单延伸与具体化,而是一种新的质态、新的思维、新的逻辑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摒弃了社会主义单一模式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和模式多样性的理论,从而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但是,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为每个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现成的模式。列宁在探索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主义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树立了榜样。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集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的这个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和模式多样性的理论,从而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
第二,破除了脱离具体国情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从而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重大课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当时发达资本主义的情况,提出了新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学说,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他们没有经过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不可能具体预见到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发展进程。十月革命后,列宁有了这种经验,曾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首先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后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列宁没有能够进行具体的阐述。邓小平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和正确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得到党中央的采纳,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作了系统的阐述。
第三,革除了离开发展生产力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传统观点,阐发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论,从而规定了改革开放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首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对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经济政治体制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问题。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实际上,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第四,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不加区别,单纯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指出了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论断,开拓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从而揭示了改革开放的性质。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革命”这一概念通常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质的飞跃。我国目前的改革当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革命,它不否定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和完善。但是,我国现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决不只是一般的完善,而是从一种社会主义体制到另一种社会主义体制的全面改革,是对过去旧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因此,“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又一次革命。”
第五,抛弃了发展社会主义只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传统观念,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突破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途径的理论,从而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的。
19世纪末,马克思曾设想未来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列宁在1906年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对立的两种社会基本制度来看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八大”前后对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有所认识,例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由于认识还不能彻底突破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在“左”的指导思想不断干扰下,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也只是在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框架中反反复复而未能获得根本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科学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对计划与市场问题作出的精辟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第六,突破了自我封闭、盲目排外的传统偏见,提出了大胆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从而指明了改革开放的策略方针。
邓小平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和遵循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深刻论述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客观动力。他指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当然,对外开放要同资本主义打交道,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免要对我们有所影响,“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我们能借以加速发展的积极成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创新的生成基因主要在于: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立足国情,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这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创新的科学基础;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这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创新的智力能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这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拓展和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实践效应: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使中国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普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格局初步形成;使我国政治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使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外经外贸取得突出成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援。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当前,改革开放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纵深发展,因此,拓展和深化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拓展和深化其理论体系的研究,能为我们在构造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方面提供所需要的理论营养和思想精华,而这个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基石,本身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通过拓展和深化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把这块基石打得更深厚、更牢固,中国改革开放理论这座正在建设之中的大厦才有可能建造得更高、更宏伟,人们也才有可能立足于这座理论大厦之上,对于改革开放的现实与未来看得更清楚、更深远。
如何拓展和深化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但至少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地把握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各个方面,但在该思想体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发展生产力,这可以从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大量论述中看出其核心位置,譬如他所强调的: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归宿;发展生产力是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最主要的标准等。准确地把握其核心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的主旨和本质特征,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在拓展和深化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理论内容本身,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因为出于某种需要而随意加其内容,把理论本身搞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也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任意删减其内容,把理论本身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更不能人为地提高或贬低理论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在研究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作指导,才能使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更便于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掌握,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研究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倾向。
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和深化。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是在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亿万群众投身参加的伟大事业,就其自身及其需要而言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在理论上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新要求,必须把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同时,作为一种正确的理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本身还处在发展之中,无论是在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是在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此理论研究也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