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发展--以中国为例分析[*]_科学论文

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发展:中国实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体论文,中国论文,形态论文,实例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认为,以科学园为基础的科学——工业综合体,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园、区、带三种基本形态;在该形态系统中,园是构成区和带的细胞,区和带是园的外延扩展,这种扩展反映了高技术及其产业的空间扩散和位移;从时序看,园是区和带发展的起点,区和带是园进化的结果,这种进化反映了创新链的序列推进过程。

根据上述观点,本文对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带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指出:中国的科学——工业综合体已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朝“一区多园”和“多区成带”两个方向发展;这一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双重经济运行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

1 引言

(1)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与工业的联系和结合日趋紧密。作为促进并实现这种联系和结合的重要模式之一,是建立和发展以科学园为基础的各种科学—工业综合体。

(2)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工业综合体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呈现园、区、带三种基本形态。目前,这三种形态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对性。

(3)本文将从高技术及其产业化角度,来考察以科学园为基础的各种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2 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系统

(1)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系统,一般由“园—区—带”构成(参见表1)。综观国际实例,以“园”称谓的有科学园、研究园、技术园、工艺园、创新园、大学科技园等等;以“区”称谓的有科技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等等;以“带”称谓的有科技工业带、高技术产业带、高技术经济带等等。除园、区、带称谓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兼具园和区或区和带特征的科学城和技术城,以及由带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大区域。

(2)在“园—区—带”系统中,就其形态依托、基本活动、主要功能和目标来看,“园”是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来进行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目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区”是建立在智力资源丰富和工业技术基础雄厚的地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活动,目的在于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发展高技术产业;“带”一般是以中心城市密集地区、高技术企业聚集地区和交通发达地区为依托,主要进行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活动,目的在于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参见表1)

(3)园、区、带形态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中,园是构成区和带的基本单元(细胞),区和带是园的外延扩展。这种扩展,反映了高技术及其产业的空间扩散和位移。

(4)园、区、带形态是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系统。从时序看,园为起点,区和带是园的历史演变的结果。从园到区和带,或从园直接到带的演变,反映了创新链中,“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序列的推进过程。

(5)“园—区—带”形态系统在时空中的演变和拓展,目前仍在继续进行。特别是以“带”为基础形成的更大空间地域,将对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和智力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

表1 科学—工业综合体形态系统

3 实例之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目前,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已有52个。近四年来,它们发展非常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出口额,就业人数等)以几乎每年翻番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许多高新区已经初具规模,不少高新区已占所在城市经济规模的相当比重。

(2)中国国家高新区在地域上一般分为政策适用区、新建区、科技一条街、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五个组成部分。其中,政策适用区主要划定在城市建成区内,区内企业经认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目的在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新建区是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依托老城区来选择适宜地域,通过集中成片开发,使其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科技一条街旨在培育和形成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创业服务中心相当于国际上的企业孵化器,目的在于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人才;大学科技园是通过利用大学智力资源优势和国家有关校办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就地商品化”。

(3)中国国家高新区一般都依托一个作为母体的大城市。由于大城市的各个区域具有不同的条件和优势,因而随着高技术的空间扩散和新企业的不断集聚,往往出现“一区多园”现象,即一个高新区形成多个科技园。例如,北京高新区由海淀100平方公里地域以及昌平科技园和丰台科学城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仅位于海淀地域的就有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关村科学城、北大科学园、清华科技园。此外,在北京其他地方还散落着一些科技园。又如,上海高新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已有4个科技园(漕河泾、张江、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和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它们按照不同的开发方向和目标,正在形成各具特色、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参见表2)

表2 中国“一区多园”形态

4 实例之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带

(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下简称“高新带”)是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新区为基础形成的。它作为科学—工业综合体的一种范围和规模都更大的形态,往往沿着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和海岸线、江河入海口布局,依托若干高新区或中心城市,并利用它们的技术资源和工业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技术辐射有效地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目前,中国已经建立的高新带有珠江带(含深圳—惠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等高新区);沪宁带(含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高新区)、齐鲁带(含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威海等高新区)、京津带(含北京—天津等高新区)、沈大带(含沈阳—鞍山—大连等高新区);正在酝酿筹建的高新带有:北部湾带(含南宁—桂林等高新区)、闽东带(含福州—厦门等高新区)、湘中带(含长沙—株州等高新区)、江汉带(含武汉—宜昌等高新区)、关中带(含西安—宝鸡等高新区)、长白带(含长春—吉林等高新区),等等。(参见表3)

(3)如果将高新区视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那么高新带则是连接这些生长点的辐射线,而由众多辐射线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大区域可视为一个广阔的带动面。预计到21世纪初,在发展高新区和高新带的基础上,中国将会出现环渤海湾、沿欧亚大陆桥、顺长江主干道、临东南沿海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大区域(参见表3),从而可以集中丰富的科技、经济资源,通过高新技术的滚动辐射来组合新的区域优势,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智力经济的大格局。

表3 中国高技术产业带

5 结束语

(1)科学—工业综合体以美国斯坦福研究园为开端,迄今已有45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以科学园、科技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科学—工业综合体,在美、欧、亚、澳四大洲,已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对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振兴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和作用。

(2)中国的科学—工业综合体作为世界科学—工业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态发展除反映国际共性外,还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例如,就其历史进程和演化动因来看,世界科学—工业综合体以建“园”为起点,然后逐步向“区”或“带”推进。这一过程,是市场经济驱动的结果。而中国国家科学—工业综合体是以建“区”为起点,现在开始朝“一区多园”和“多区成带”两个方向发展。这一过程是计划体制影响和市场经济孕育、萌发的反映,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双重经济运行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

(3)世界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发展问题,已经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在结合各自国情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国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形态方面目前应该注意如下问题:(1)高新区的名称需要规范化;(2)“一区多园”的涵义需要界定;(3)高新带的划分及其与经济技术带的关系需要研究和理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中国的科学—工业综合体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学工业园区历史变革研究”报告之一。

标签:;  ;  

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态发展--以中国为例分析[*]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