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
曾 祥 云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1602)
[摘 要] 新中国70年,我们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实践成果,而且取得了辉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认识论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理念。因此,与抽象形式的理论理念不同,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高度综合性、价值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等理论特质。这些理论特质不仅充分彰显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无与伦比的理论创造力,而且高度表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深刻洞察力和强大引领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指向性;高度综合性;价值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534寻求“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2]258即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表现形式”,[3]78用认识论话语表达,就是“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4]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也就是我党所创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正是实践理念所固有的实践指向性、高度整合性、价值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构成了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而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理论特质,使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坚强理论引领和直接行动指南。
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课堂情境,将抽象性的物理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质量。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生活中的透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透镜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具体展示给学生。方便学生对透镜内容形成深刻了解,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望远镜、显微镜、手表蒙子、老花镜、汽车后车镜……”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对透镜内容形成深刻认知,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认知。
一 理论特质之一:实践指向性
实践指向性,这是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基本、也最鲜明的理论特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客体的实践性。作为一种理论理念或者说理论观念,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认识客体,是已经思维加工改造过的抽象客体,它所反映的认识内容是高度浓缩了的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性”以及社会主义的“共同性”“一般性”,它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对象,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抽象性理论特质不同,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是一种观念化、意向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蓝图、实践模型,是对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超前性反映与超越性把握,它直接指向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实践。它所反映和把握的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作为认识对象而被反映的认识客体,而是一个作为实践对象、被改造和改变的实践客体。也就是说,这一思想体系中所呈现的当代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实践主体需要改变它,所以才去认识它,是主体带着一种非常明确的直接的实践动机、实践意识,才将其纳入作为认识对象的。因此,与理论理念不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掌握的当代中国社会,不是一般理论理念所反映的认识客体,而是一种已经进入到主体的实践意识、并被主体实践性把握的实践客体。相应地,这一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也不是作为通常意义的认识主体存在并展开理论性活动的,而是作为一种实践性的主体存在,已经在观念中实践着了。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实践理念形态,其主体已不是用纯粹的理论的方式在观念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即通过思维真实地反映和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面貌,获得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而是以一种实践性方式在实际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它已将主体的愿望、需要运用于现实世界,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价值客体。因此,从认识论来看,这一思想体系的主体,已不是认识主体,而是一种在实践性把握对象的改造世界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二是理论理念的现实化。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所内含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是如何”“是怎样”的事实性的认识,如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征程的把握,等等,都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理念,而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实践理念中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和基本内容而存在。换言之,这一思想体系以理论方式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观念性把握,已由一种理论理念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的具体实践手段、实践措施、实践方式;它所关注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践主体“要什么”即实践目标的选择问题,是实践主体“应如何”即使用什么实践手段去开展具体实践活动的问题,是实践主体“该怎样”即采取怎样的路径、方式去实现“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的问题。因此,这一思想体系中理论理念的抽象性,已经通过主体的实践性把握而现实化了,使实践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是实践过程的观念化。不难理解,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涉及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导。因此,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一思想体系,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理念,它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未来还要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一种超前性反映和观念性掌握。在这个以实践性把握方式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中,不仅它观念性掌握的实践对象是具体的新时代中国社会,而且它观念性掌握的理想客体、实践路径、实践手段、实践工具、实践方式方法及各种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等,都是十分具体的,并全部实现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直接的“无缝对接”,其实践的指向性、意向性和可操作性,显著而具体。因此,从认识论看,习主席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实际是建构了一幅观念地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想目标、观念地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种实践要素、观念地模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想蓝图,用毛泽东的话语来表达,它是一种在思想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图样”,[5]344是一种“设计的蓝图”。[6]103正因为此,它是直接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遵循。
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既是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理论特质,也是其作为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实践指南的根本表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实践主体提出了一个能够满足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客体,而且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念性把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
二 理论特质之二:高度综合性
第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综合与整合,而达到一种整体性的观念把握。实践理念是对未来整个实践全部过程的观念性建构,它对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要素、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种具体手段、每一种具体因素等,作出系统的全方位的观念性整合与统揽。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念,可以说是无论怎样形容也不为过的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探索的艰巨、艰难与艰辛,当不言而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体大、业大,而又存在诸多不平衡发展因素和发展矛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认知与深刻把握,而且需要对中国复杂实际的清晰洞察与精准判断;不仅需要敢于担当的卓越胆识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需要深邃睿智的统筹全局的超强观念整合能力。习主席对我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实践理念是对于未来实践整个过程的一种观念性把握,它包括确定理想客体即实践目标、明确实践路径或步骤、提出实践手段和方式、设计实施方案等。不难看出,涉及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系列实践要素和具体实践环节,都在经过全方位、系统性的观念整合与思维综合之后,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有机联系的具体内容。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变现实世界的既有形式或现成状态,去创造一个在现实世界还没有产生和存在的、而客观历史过程不会自然产生和主动给予的、使自己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的理想世界。而人们要实现并享有这种理想世界,就必须首先在思维中将它观念地建立起来。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党重新提出与构建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想蓝图,提出新时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具体设想,形成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理念。从认识论看,实践理念是对于一个完整实践过程的观念性把握,“就其实质,是主体对客体、对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力量,对主客体关系及历史发展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7]171因此,它需要实践主体最大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中对涉及实践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和各种具体内容,作出全面的、整体的、高度的整合、综合与统一。高度综合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这里,我们指出以下几点:
随着φ在[0,2π]rad之间变化,端口打磨机器人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度也随之变化,在[0,2π]rad内取不同φ值,分别计算极限状态函数的均值和方差[14-15],结果如表3所示。
第一,选择和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目标。任何实践都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选择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们选择某一具体实践活动,都是与其某种特定需要密切相关的。人们的需要通常又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需要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满足需要的力量不断强大,实现需要的手段和工具更加先进,人们的需要就会不断地增长、扩张,甚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无论怎样,需要都是表现为人们对于当下现实状况的某种不满足,希望通过实践来改变既成状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因而,对于主体来说,在开展某一具体实践之前,都要预先选择和确立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走向新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新时代必然面临新的社会矛盾,必有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也必有新的发展需求、新的发展目标。习主席在客观分析我国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基础上,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聚焦新的时代课题,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认识论说,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是对新时代中国主体需求的客观反映,也是对未来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选择。小康社会的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都是在当前现实中尚未存在或实现的预期目标,是中国实践主体所追求客体的一种理想性存在,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观念把握的实践结果。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这种观念把握的实践结果,正是通过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而获得的,它与单纯的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特点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前者已将后者作为一种理论理念包含于自身,成为自己的一个要素与基本内容,但它又融入了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价值选择性。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过程,也即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社会实践飞跃的过程。作为从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8]814“作为抽象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指导中国具体实践”。[4]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是“在场”的,它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启其思想航程的理论原点和逻辑起点,同时又以理论理念的形式,成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理念的一个环节与要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等,都被有机地融入到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的观念性把握中。比如,它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确保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向。《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9]421“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11习主席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精神的充分彰显,使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又如,习主席对新时代中国国情、党情及世情的分析判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洞察与把握等,都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这些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新时代中国实际所作出的认识和反映,又作为理论观念、现实依据,成为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要素和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内在地转化为中国主体的立场,从而实现两个主体在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
一般说来,理性认识或理论理念是认识主体对事物属性、形式、结构、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形成关于外在客体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事实性知识、理论。比如,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形态逐渐向高级形态演进的过程,作为理论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这一客观历史发展过程在人的思维中再现了出来,但其本身并不存在选择问题,因而也就不具有价值选择性。但作为一种实践理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显著的价值选择性。具体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言,这种价值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内含的价值选择特质,既高度彰显了唯物史观的真理力量,也深刻表征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及以民为本、为民谋福的价值取向。
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理论特质,是它的高度综合性。
从认识论角度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所内含的这种高度综合性、整合性与统一性,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而且突出表征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洞察力、非凡的思维综合力和卓越的理论建构力。
三 理论特质之三:价值选择性
5.nidün-dü eɡelitei,sedkil-dü qairalaltai(眼里有情,心理有爱)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很不错。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完成预习所应达到的目的;课堂上,分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再设计问题,调动学生阅读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完成相应的习题;课后,布置作业,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及时系统总结所学数学知识,将所学数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第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关系作出价值判断。从认识论来说,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变中国社会的现有形式或现存状态,去创造一个在当前还没有产生、而客观历史过程不会给予的、能够满足新时代中国实践主体需要的理想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即是对社会既有状态的扬弃与否定,而这就涉及到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价值选择。比如,要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中国,必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何者更为有利的价值判断[11]。
第二,选择与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手段与方式。确立了理想的价值目标,并不等于这个理想目标会自动到来,它必须借助实践手段和方式并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才可能实现。因而,对于实践手段和方式的选择,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目标,只是思想中把握的一种理想客体,要将它变成现实实践成果,就必须提出具体实践手段,并将其展开为中国社会具体实践活动。首先,对新时代中国实践手段和方式的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提出并使用何种实践手段和方式,需要主体作出价值选择。新时代中国实践手段和方式,是为促进“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向现实的实践成果转化而提出的,因此,实践手段和方式的选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必须有利于促进和推动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手段和方式的选择是有强烈方向性和现实指向性的,是由“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所根本规定的。习主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彰显了其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其次,对新时代中国实践手段和方式的有效性作出价值评估。新时代中国实践手段和方式,能否满足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两个一百年”实践目标的实现,这是需要进行价值审视的。习主席在其思想体系中提出的一系列实践手段和方式,多是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其成效已在现实实践中显现并得到验证。这表明,这一理论体系对新时代中国实践手段和方式的价值选择,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再次,对新时代中国实践手段和方式的正当性作出价值判断。人们通过实践改造社会,以获得更加美好、更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理想客体,就必然要扫除与自己需要和愿望不相符合的所有缰绊,清理阻碍或不利于理想客体实现的各种障碍和因素,而这就必然涉及到人们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与改变。因此,实践手段和方式的选择,必然涉及到善恶与否的社会价值判断。比如,十八大以来,我党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而采取的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重大举措,它必然要触及到少数个别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但从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整体利益、绝大多数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理想目标来说,它是属于完全正当的“至善”之举。也正因为此,它不仅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一致称颂与坚决支持,而且显著净化了我国政治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
脑梗塞是临床上因为患者脑部血液存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病情,使得患者脑部出现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出现局限性,脑组织软化进而使脑组织坏死。病情的发生和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存在着明显的关联,而且和患者的身体肥胖也存在一定关系[1]。这种病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存在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患者有一定的偏瘫和神经功能损害,所以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健康。本文主要针对于此分析对于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选择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分析治疗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第二,将实现民族复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认识论认为,与单纯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追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理论理念不同,实践理念是一种主体与客体、情与理综合统一的观念形态,它要将主体的需求、愿望、意志、情感等人的“内在尺度”观念地运用到被改造对象上去,通过实践创造出一个能够符合和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我们知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的最大梦想。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及其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中看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看到了伟大梦想成真的曙光。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方向。但是,应当看到,实现民族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处于我国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及同一个发展方向,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历史使命、历史任务,是不能相互混淆和相互替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和建立,它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与先进性,遵循的是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性,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因此,“伟大事业”表征的是社会正义,是合“理”。然而,任何理论的接受与实现,又都是以人的现实需要为前提和依据的。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不懈追求的梦想。客观说来,中国人民最初选择社会主义,主要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把社会主义当作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把社会主义本身看作是目的、看作是一项伟大事业。可见,“伟大梦想”表征的是民族大义,是合“情”。正因为此,我党自诞生之日,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民族使命。“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是一样的伟大、同样的重要,不可顾此失彼、不可偏废一方。那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将“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这两者内在地结合起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对我党提出的一种考验。正是基于对这两个“伟大”的深刻认知与把握,习主席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总任务,共同融入新时代的总目标,从而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有机地纳入我党领导之下,合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并获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指南。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实现了“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的有机整合,实现了“民族大义”与“社会正义”的内在结合,实现了党的政治目标与国家道路、人民意愿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10]。
四 理论特质之四:能动创造性
理论理念是对现实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反映,它追求的是对象的“本来如此”,是关于客体的绝对的客观真理性。因此,理论理念无法超越事物的现实客观层面去把握事物,对于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或尚未产生的理想客体,单纯采用理论性方式是无法把握的。与理论理念不同,作为实践理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整个现实实践活动过程的一种超越当前现实的观念性把握,追求对象的“应当如此”,表现出强烈的现实超越意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说,它的能动创造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它内含了一种批判、否定和超越的意识。在认识论看来,实践理念的形成和建立,即意味着主体对于当前事物既有形式或现存状态的不满足或不满意,也就表明主体提出了要改变和超越事物当前状态的目标和任务。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创建,也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还存在它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完善之处,它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不能令人民满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习主席提出并阐明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总任务,这表明他已经超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当前状态。显然,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状态的批判、扬弃与否定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为解决中国社会当前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而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超前的理论预设与创造。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已内在地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超越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它创造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客体。实践既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改变现实客体的过程,也是创造和建立新的理想客体的过程,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创建,即意味着要创造出新的理想客体,这标志着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和创造新的理想发展目标的开始;也意味着我党和我国人民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需求、能力及现有客观条件,去选择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确立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固然有其客观的依据,但这种发展,决不是当前中国社会自发运动、自动产生和给予的,它必须通过全体中国人民具体的现实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换言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它选择和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趋向,并不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现存状态的一种直观和消极的反映与描述,而是对当前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所作的一种观念预设,是对我党及其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实践活动结果,即理想客体的观念创造。
第三,它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完整过程。实践理念不仅创建理想客体,作为一种行动意识,它还创造整个实践过程。因此,从认识论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建,表明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过程,已经进行了一种超前性的实践性把握与观念性“设计”。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和理论理念不同,作为实践理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不仅创造性地把握被改造对象即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存状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而且还创造性地把握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所要采用的实践工具、实践手段、实践方式、实践路径,并设计出实践方案。即是说,在具体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前,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就已经观念地设计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预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建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蓝图。这是一种超越历史、超越现实的观念性预想或者说实践性设想,它既是一般能动性的鲜明体现,更是能动创造性的高度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能动创造性特质,高度彰显了70年我党领导人敢于直面问题的批判意识、善于超越现实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及卓越的理论创造力。
以上,我们从认识论视角,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特质,作了些分析探讨。它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坚定守护,而且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篇章。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其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命脉。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管理,才能推动国有企业稳步发展,巩固改革成果,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现有国企财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曾祥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必然性[J].湖湘论坛,2018(3):12-19.
[5]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欧阳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贾鹏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创造性运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O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70-year Sinicized Marxism ——Taking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s an Example
ZENG Xiang-yun
(School of Politic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02,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70 years ev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e have not only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ocialist practice, but also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Sinicized Marxist theory. From the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Sinicized Marxism represented by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all about the practical concept of Chinese socialism. Therefore, unlike the abstract form, it has distinct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ractice orientation, high comprehensiveness, value selectivity and dynamic creativity. Thes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fully demonstrate the unparalleled theoretical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ver the past 70 years, but also highly represent the profound insights and strong leadership of Sinicized Marxism in China's social practice, which is the guide to action,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ractice orientation; highly comprehensive; value selectivit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收稿日期] 2019-05-05
[作者简介] 曾祥云(1962—),男,湖南祁东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1763( 2019) 05— 0001— 06
标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文; 实践指向性论文; 高度综合性论文; 价值选择性论文; 能动创造性论文;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