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 终生发展
作为学校的教学巡检人员,在每天的教学巡查工作中着实发现在学校每天的教学运行过程中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学生感受,教师讲的激情澎湃、口若悬河,但整个课堂师生无共鸣,教师与学生没有交流;个别课堂学生违纪现象严重,大量的学生玩手机、睡觉、吃东西;学生迟到、不出勤等情况严重;教师不能脱离教学辅助工具,授课方式仅为“读教材、读PPT”等。上述问题出现集中于一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身上,本文试从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共性特征入手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建议,以期青年教师能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
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共性特征
(一)自我欣赏
青年教师因刚做教师,处于不熟练期,不能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人的意图,没有很好地领会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所以,备课往往只顾局部,把全部精力用在知识安排上。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往往见其书,不见其人。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却被动、应付。课堂老师自己讲,自己听,学生变为课堂配角。课堂以自我中心,扮演叙述角色,忽视学生需要。课堂缺乏学生同化、顺应思维过程,缺乏隐性情感渗透,课堂自己是话语的霸权者、演讲者,剥夺学生的表达机会。
(二)平均用力
青年教师,课堂害怕学生学不会,讲课面面俱到,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因对教材意图把握不准,不能很好突出重难点。青年总担心讲得少,学生掌握不好,所以反复地讲。有人听课,担心听课人说讲得少,更不厌其烦地讲。从上课讲到下课,45分钟课堂漠视学生感受,设计重难点不明,平均用力,显得匆忙、无所适从,出力不少,却觉得收效欠佳。
(三)缺乏启迪
青年教师,课堂多是为知识而知识,忽略知识的产生过程。当学生提出异议时,不能很好把握即时即景的时机。其实,即时火花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时刻。因为人是在产生疑问、质疑时学习才真正发生。在疑问时人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产生剖根问底的好奇心。然而,青年教师因不能越垒预案半步,放弃了启迪的最好时机,丢掉循迅善诱,诱发深入的情感。
(四)忽视策略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因为知识输出追求完成数量,只重视知识重复记忆,或只注意知识的练习,造成学生单纯的为知识而知识,脱离或远离知识的生活性,忽视学科思想、方法、内涵的提升,从而将课堂变成机械练习,缺乏活的学习策略渗透。 课堂只顾讲述,缺乏情景创设,忽视资源开发,忽视感性认识,单调乏味,致使生机盎然的课堂变得乏味。
(五)缺乏了解
青年教师,课堂备课注意知识备课,忽视学生情况备课。所以,上课忽视学生需求,一味地采取灌输。老师课堂表现兴高采烈,学生却不知所以然,使教学效果逊色。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灵性、生命质量的再生者。知识解惑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那教学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六)架构不良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概念辨析不清,讲授零散,架构不良,表现出概念、原理细胞缺乏深入理解。概念、原理是任何学科的支架。概念、原理意义的架构不良,缺乏探究,类似于教学丧失了学科灵魂。所以,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概念、原理,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解释,使在原有知识上,编织、架构新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改善建议
(一)重视双主体性教学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际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原则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重温这个原则,更应关注教学的双主体性。新课程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自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要求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重,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教与学不能截然分开,是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即学生有可能成为教的主体,而教师也有可能成为学的主体,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双主体中,教师的主体作用更体现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与学认知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主动建构实现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既可以借助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也可以通过改造、重组原有认知结构来完成。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脉络、动机和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为学生认知发展提供素材、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引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三)渗透教师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应当基于人的原始生命力,引领人走向真善美。教育是一个在不完善的世界中,追求完善、个体统一、超越的过程。教育的爱要实现,最终落脚于教师,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教师只关心知识,漠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忘却课堂情感的陶冶,那是教育的重大损失。课堂教学正确的知觉,应该把知识、能力教学与教学的教育价值结合,使情感渗透于知识之中,贯彻教学的本真以人为本。把人的育化放在首为,实现教学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永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21).
[2]冯建国,李桂花,魏久传.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
育,2011(35).
[3]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戚万学,唐汉卫,陈月茹著.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5]徐青.更新观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6]韩国军,李紫琼.浅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高教研究,2012(5).
[7]王彬霞.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班级管理效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
报,2010(4).
[8]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
教探索,2010(2).
[9]茶世俊,廖才英.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J].现代大学教
育,2002(1).
论文作者:马炳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青年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很好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