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的研究论文_杨明荣

对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的研究论文_杨明荣

峨眉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四川峨眉山 614200

摘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带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新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充分掌握现阶段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因此,本文结合阆中“8.22”质量安全事故,分析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实际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也经历了制度从无到有、队伍从小到大、效率从低到高、能力从弱到强的的科学化道路,从1987年-2009年,我国各地共评选“鲁班奖”1462项,提现了我国建设工程总体质量的提升。当前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建设工程需求量不断增加,建筑业的规模化发展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改进,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作为各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监管部门,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方针、政策和安全标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在经历了四川汶川地震等大小地震后,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这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四川省各类建筑企业数万家,安全生产关系到这些企业的人员、财产安全乃至整个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安全稳定问题不容小视。

3.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

3.1建设量显著增加,监督压力剧增

一方面,虽然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工程质量通病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工程质量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还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地区建设规模日益增大,待监管的建筑物和建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给本就人手不足的监管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2011年工程质量执法人员的比例来看,GDP小于2万元的地区检查的不合格率比人均GDP大于4万元地区高60%,而县级城市的建筑工程不合格率比市级建筑工程不合格率平均高出5.7倍。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人均监督面积在20万至100万m2之间,而四川某地级市人均监督面积达到200万m2(正常标准是10万m2/人),已经超出了人员工作极限。

3.2建筑工程存在通病,监督难度增大

在监管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建设力量与监督力量严重不匹配,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存在侥幸心理,没有落实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市场行为规范不到位、质量自我监管不到位、监理人员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不到位,导致质量事故频发,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遭到群众对质量问题的投诉居高不下。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学习安全施工技术和制度,对安全投入不足,监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存在施工安全隐患,这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是一项重大考验,在目前建筑质量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氛围下,无疑使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加艰巨。然而,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执法环境影响,不排除有个别人员用不正当手段蒙混过关,使整个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3.3信息化水平不高,没有实现信息联通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水平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新发展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质量安全监督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单位内部的电脑操作上,而没有广泛采用先进信息采集系统与联网系统。只有成都等个别经济发到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然而不同地区的每个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形成了“信息孤岛”,没有对数据进行时时共享,影响了信息互通,对于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存在一定局限。

3.4监督人员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大部分地区的建筑质量监督人员专业配比不尽合理,机械及电气专业人员比较短缺,在目前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对相关技术类专业的人员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监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会影响整个监督队伍的素质水平,影响了监督工作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阆中“8.22”质量安全事故教训分析

2016年8月22日18时30分左右,四川阆中市七里新区一商住楼,在浇筑3号楼与1号楼之间大门结构梁混凝土时,支模架发生坍塌事故。导致作业人员 6人死亡、4人受伤。这次质量安全事故暴露了部分施工单位的“两防”工作措施在一些施工作业现场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以及专项整治不认真、安全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彻底等问题,同时也给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

5.对策建议

5.1 创新依法监督模式

贯彻落实《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及各省份、各地区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转变职能,服务大局,推进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将不规范、不诚信的建筑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中,抓好质量、安全以及自身建设三个重点工作,创新建立以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主要目标的监管工作,突出对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重点工程和保障房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好监理、工程检测、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评优评奖、培训、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目标。

5.2 贯彻执行“互联网+监督系统”新方式

按照为“互联网+”战略新要求,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工作。以四川省为例,我省已经采取了行动,职能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四川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工作的通知》,使监督机构监管的建筑工程项目总数和通过该系统进行质量监督的建筑工程项目数日趋一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将实现全省各级安监部门数据整合、协同、共享、开放,实现可视统计、可视分析、可视研判,助推我省建筑质量监管工作由定性向定量、感性向理性、分散向聚合转变。信息管理系统将打破全省安监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科学监管、数据整合、按需统计、动态调整。

5.3实施监督执法标准化建设

在当前形势下,标准化建设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十分重要,对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来说,应该根据行业规定,探索建立推进监督执法标准化的制度体系,从制度、标准、规范、流程等各个方面制订标准化监管工作实施流程,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强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编制岗位设置标准与工作职责、岗位约定书、安全责任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市场”与“现场”的联动,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建筑市场环境,有效提高监管效率。

5.4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强化监管措施的同时,应努力创新监督人员的培训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要在目前监督人员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明确重点培训环节,注重对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对于施工技术与安全执法能力的双重培训。通过培训,使监管工作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转变、监管封闭市场向监管统一开放市场转变、单一检查考核向实效检查考核转变、传统的监管方式向现代监管方式转变、单一的监管角色向被别人监管的转变、监管能力由单一专业技术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监督人员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为做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质量监督是充分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虽然在当前形势下还存在着监督工作饱和度高、监管压力剧增、监督难度大、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但相信通过实施本文建议的有关对策,相信这些问题一定能够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高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9).

[2]龙岗.建筑工程质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

周和菊.四川召开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座谈会[J].2014,(5).

[3]张连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面临的跳帧及发展策略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14,(5).

作者简介:杨明荣 男(1968-04)本科 工程师 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论文作者:杨明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对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的研究论文_杨明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