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困难国家的经济改革_国家经济论文

南亚困难国家的经济改革_国家经济论文

困难重重的南亚国家经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困难重重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南亚国家亦在进行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并非一帆风顺

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个国家)总人口1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0%以上,但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2.3%。为适应世界格局大变化的新形势,自90年代以来,南亚主要国家(印、巴、孟、斯)在大力调整外交政策的同时,逐步开始或加速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推行开放政策,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放宽进出口限制,大力吸引外资;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10多年来,南亚国家通过经济改革,在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推动进出口、吸收外资、发挥私营企业的作用,以及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从1991—1992年度的0.9%增至1994—1995年度的5.3%,预计1995—1996年度可达6%。 外汇储备从1991年的12.13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19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基本平衡,1994—1995年度出口达350亿美元,与1991年相比,增加58 %,外资明显增加。通过控制开支,减少财政赤字等措施,将通货膨胀率抑制在两位数以下。

巴基斯坦1991—1992年度经济增长率达6.4%, 居当年度南亚国家之首。1992—1993年度和1993—1994年度由于自然灾害和政局不稳,经济增长率降为2.3%和3.8%。1994—1995年度又上升为4.7%。 财政赤字由1993—1994年度占国内总产值的7.9%下降到1994—1995年度的5.8%。1995年5月,外汇储备达26亿美元,而1993年仅2.8亿美元。

孟加拉国近几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通货膨胀率约4%。斯里兰卡经济增长率平均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7年的不足200美元增至1993年的500多美元,居南亚国家首位。

可以说,经济改革在南亚国家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各国均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党派争斗 政局不稳

南亚国家大多实行议会民主制度,党派林立,争斗不已。进入90年代后,由于政治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政局更是呈现出动荡不定。在印度,随着国大党一党统治的结束,迎来了政坛上的“战国”时代,各党对立、争权夺利,议会中已没有一个党能占绝对多数。1991年6月,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拉奥政府,上台伊始即实施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但却不得不时时提防反对党的“炮弹”,处处要照顾友党(国大党靠友党支持才得以上台执政)的利益。事实上,拉奥政府的许多改革举措都遭到反对党的抵制,使其在实施时不能不有所顾忌。近年来,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和人民党先后执政,各自都制订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主要是实行新工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税制以及实行私有化政策等,但往往都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政治斗争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党派争斗导致政局不稳,改革受阻,孟加拉国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迫于反对党的巨大压力,1990年10月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被迫辞职。次年2 月,孟民族主义党上台执政,并提出“实行经济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建设自力更生的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大力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进行税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教育事业等。但由于忙于应付反对党的抵制和抗议,政府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特别是最近一次议会选举,主要反对党人民联盟不断发起罢工罢市和封锁交通,导致许多城市瘫痪,正常的经济运作难以进行。

民族与教派冲突迭起

南亚国家的经济改革被民族、教派冲突所困扰。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和宗教间往往不能和睦相处,甚至发生暴力对抗。多年来,旁遮普邦的锡克人一直要求享有更大自治权,准备建立“卡利斯坦国”,为此,与邦政府、联邦政府不断冲突。阿萨姆邦一些阿萨姆人喊出“从印度控制下解放阿萨姆”的口号,激进组织挑起的武装暴乱使该邦动乱不已。克什米尔的一些穆斯林因奉行民族分离主义而经常与政府发生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一贯比较紧张,其中1992年12月因巴布里清真寺被毁事件以及此后一系列全国性教派冲突,不仅使印度政局动荡,而且使某些经济活动陷入瘫痪。

巴基斯坦的民族矛盾也比较尖锐,尤其在信德省,那里的民族主义者鼓吹“信德人的信德”,要求建立“信德国”。与此同时,印巴分治时由印度迁来的难民与原来的信德人之间也有矛盾,他们要求被承认为巴的第五民族,成立单独的省,为达此目的,甚至采取恐怖行为。由“移民运动”组织挑起的动乱,使巴第一大城市卡拉奇频频发生恐怖事件,迄今已有数千人死于非命。

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的暴力冲突已逾十余年,政府为击败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的武装,每年要投入4亿多美元。 猛虎组织袭击的目标是政府官员和官兵,但平民百姓往往也不能幸免。长期的战乱使斯里兰卡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和茶业等受到很大影响。看来,斯计划在本世纪末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的目标难以实现。

国营企业改革阻力重重 失业人数增加

和其他国家一样,南亚国家的国营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亏损严重,成为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印度中央直属的240家国营企业中就有117家亏损,亏损额达500多亿卢比。孟加拉国的国营企业负债累计高达12 亿美元。巴基斯坦也是同样。如何提高国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是这些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各国政府采取私有化、签订谅解备忘录和关闭等措施,但遇到许多阻力,因而进展不大。例如印度曾把31家盈利国企49%的股份出售,预期可回流资金1050亿卢比,实际只收到495亿卢比,且95%以上股票为国营金融机构所购买。这说明, 实际情况距政府提出的私有化和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国营企业经济效益尚有相当距离。至于数十家严重亏损的国营企业,政府原计划选择几家扭亏无望、影响不大的企业实行破产,但由于工会组织声势浩大的罢工反对失业,迫使当局不得不改变计划。

巴基斯坦对国营企业搞私有化一刀切,将经济效益好或亏损不严重的企业也低价出售,而亏损严重的企业却无人问津,这样政府承担亏损企业的包袱仍卸不下来,甚至私有化得来的资金不正常流失,减少了国有资产。

随着国营企业的改革,印度的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据劳动部统计,1992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为3700万,估计到“九五”计划期末(2000年),印度失业人口将达9400万。多数人认为,迄今为止,印度的经济改革未给众多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封建生产关系依旧的农村贫苦农民带来好处。1991年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现在已上升到41.72%。预计近年内这种趋势难以扭转。

孟加拉国由于私有化步伐过快,措施不力,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和国有资产消失。1993—1994年度失业人数高达1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斯里兰卡1994年失业人数84万,占总人口14%。

资金短缺 赤字巨大 债台高筑

南亚国家经济改革的目的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为此需投入巨资购买技术、更新设备、建设基础设施,但每年能获得的国内外资金却十分有限,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恰恰在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时,却必需偿还大量内外债务。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为加速经济自由化进程,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意见,从80年代中期起大量举借外债(而不是吸收投资),企图用多借债来多生产、多出口,而后用来偿还外债。但事与愿违,外债倒是增加了(由80年代初的200 亿美元增至90年代初的701亿美元,目前达900多亿美元),但生产和出口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外债负担越来越重,外债的还本付息占当年商品劳务出口收入的比例,90年代初曾高达29%,已接近国际公认的30%“危险线”。事实证明,印度大量举借外债而不是争取外国投资是其一失误。至今,印度吸引的投资也非常有限,自1991年8月至1995年5月仅27.56 亿美元。印度不仅外债债台高筑,内债也是如此,1995 —1996 年度高达30789亿卢比,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 巨大的财政赤字一直是印度历届政府无法解决的难题,1994—1995年度高达6103.5亿卢比,占国内总产值的6.7%,1995年政府提出的1995—1996 年度预算规定财政赤字为5763.4亿卢比,约相当于该年度总产值的5.5%。

巴基斯坦1994—1995年度外债为270多亿美元, 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5.8%。

孟加拉国1994—1996年度欠外债163.3亿美元,人均负债145美元。

斯里兰卡1994—1995年度外债总额5485.8亿卢比,财政收入的60%用于偿还债务。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7.5%。

总而言之,尽管南亚国家的经济改革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但由于各国国内冲突不断、政局动荡、阻力较大、债务负担沉重,经济改革难以迈出大步和进一步深入发展。

标签:;  ;  ;  ;  

南亚困难国家的经济改革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