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呕血便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_张晟彬

药源性呕血便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_张晟彬

顺庆区妇孺医院 张晟彬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药物反应,即可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通常该病在治疗儿童群体时较为多发。一般情况下,此类不良反应会维持较长时间,且不良反应和反应程度也较为严重,可造成儿童机体呈某种疾病状态或损害器官局部,导致其发生功能性、器械性障碍。造成儿童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儿童自身具有的特异性、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同时也包括药物质量方面的问题。但导致药源性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儿童用药不合理,滥用和错用药物或不按医嘱擅自乱用药物都较为容易引发药源性疾病,造成儿童出现药源性呕血便血等症状。因此,需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药物,减轻药物对儿童身体的伤害,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引发儿童出现药源性呕血便血的药物因素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降压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药物使用刺激等,具体分析如下。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加重原有胃的十二指肠溃疡,进而导致胃穿孔或出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胃蛋白酶的分泌和刺激胃酸的分泌,使黏液分泌受到抑制,并且阻碍组织修复,延缓溃疡愈合的速度。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糖皮质激素药物地塞米松都是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因此,儿童需通过医生科学的指导减少对药物剂量的使用,进而减小药物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尽量将药物的危害降至最低,进而保证儿童身体健康。

2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最为常见致伤儿童胃肠道的药物,通常多会导致肠胃发生十二指肠溃疡,水肿、糜烂、点状、溃疡、线状出血等都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的明显的表现症状,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胃肠道损伤的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其能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有效抑制,保证黏膜的完整性,使黏膜的血流和黏液产生增加,其还能使前列腺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有效抑制。其二,非甾体抗炎药摄入后,其随胆汁分泌而集中于远端小肠,最后被细菌有效结合,使远端小肠发生黏膜损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三,非甾体抗炎药物会直接刺激胃食管从而使黏膜屏障受到破坏导致胃出血。其四,非甾体抗炎药还能有效减少机体肝脏凝血酶的合成,进而导致胃肠出现出血现象。

3 降压类药物

胍乙啶及利血平及其合成品都属神经阻滞剂,其能使儿童交感神经得到抑制,使副交感神经活动处于相对优势。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胃肠蠕动增加及胃液分泌增加等,药物长期服用会引起或加剧胃出血情况。可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在医生的合理指导,适当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对儿童身体的伤害,减少药物为病人带来的相关副作用。

4 抗肿瘤药物

少数抗肿瘤药物会干扰嘌呤、叶酸的合成,妨碍DNA倍增,使胃黏膜上皮的分裂修复受到抑制,进而使消化道糜烂与溃疡,同时加之部分药物能使机体免疫作用受到抑制,且又有肿瘤加身,会使病人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并且加重出血和溃疡情况。长春新碱、氮芥、甲氨蝶呤都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一般临床表现为少量出血,大多都是腹泻或潜血便,又或少量黑便及少量呕血情况。在药物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把控好药物剂量的使用,做好药物使用相关注意事项。

5 抗生素类药物

部分抗生素类药物能使胃肠产生严重的反应,不仅会加重原有溃疡出血,同时也能使胃肠黏膜受到直接损伤,导致胃黏膜糜烂和出血。通常临床表现为少量出血。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等都是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应正确合理的把控药物的使用,谨遵医嘱,按照医嘱使用此类药物。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降压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药物等药物的使用都是造成儿童出现药源性呕血便血症状的主要因素,使病人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但通过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严格药物剂量把控,能有效的降低儿童药源性呕血便血情况的出现,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论文作者:张晟彬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药源性呕血便血的诊断与治疗论文_张晟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