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一个框架及其在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中的应用_势函数论文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个一般框架及其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中国企业论文,框架论文,组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多年来,如何促进企业健康、有序成长以支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直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更是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资源、结构、能力、知识、企业生态等角度探讨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战略观,并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成长理论。

尽管目前企业成长理论纷纭繁杂,但大多是或从经济学视角、或从管理学视角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就经济学研究视角而言,主要从分工理论、企业规模调整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论等方面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就管理学研究视角而言,主要从成长因素、成长阶段、企业系统、企业流程、成长目标等方面研究企业成长问题。

Adam Smith(1904)最早研究了企业成长问题。Smith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新古典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马歇尔, 1964)。以科斯(1990)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后凯恩斯主义在企业增长率最大化目标假设下,构建了企业产量决策、投融资决策和定价决策为一体的企业成长模型。钱德勒(1987)认为企业制度变迁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同时也是维持和促进规模扩张的必要条件。企业经营规模扩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分配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二是把两者结合于一个单一公司之内的一体化,这种结合导致大量市场交易活动的内部化,促进了企业成长。 Penrose E.(1959)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和企业成长机制,建立起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迈克尔·波特(1998)主张,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等5种竞争力量的整合,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则包括两个中心问题:一是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选定的产业内形成相对位势。以C.K.Prahalad和Gary Hamel(2001)为代表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能力作为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它是企业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彼得·圣吉(1996)认为,在工业社会进步及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必须构造学习型组织体系才能塑造竞争优势,“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上述理论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企业成长源泉进行了分析,但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大多侧重于对企业成长单一因素的分析,忽视了企业成长是多因素综合、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如经济学视角的企业成长理论侧重于研究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企业边界扩张等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往往忽视企业在成长中如何与环境、自然以及社会保持和谐一致、协调发展;管理学视角的企业成长理论侧重于研究企业成长的单一因素如企业资源、能力以及结构等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往往忽视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无疑,这种研究思维上的缺陷不能不影响到相关理论的解释能力。因为无数的经验事实业已证明,尽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存在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子,但不可否认,关键因子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他因子的匹配,正是由于影响企业成长众多因素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才保证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井实现企业系统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状态走向高级有序状态。

20世纪后半叶,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耗散结构论、协同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为主要内容的自组织理论迅猛发展,为人们理解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自组织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开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非线性关系,并远离平衡态,那么在涨落的诱发下便可能进入自组织状态,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较低有序走向较高有序。由于企业成长过程的实质是通过不断地创新使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较低有序走向较高层次有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目的在于追求企业生命体的延续,企业是由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要素构成的人工复杂系统,这就使得企业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企业成长特别是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借以揭示企业运行规律、促进企业系统有序演变。

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通过将产业、技术、制度以及市场权力4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试图构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分析模型,探讨企业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分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演化机理,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研究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小节,构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模型,形成一个一般的分析框架;第二小节,分析企业自组织特性,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演化;第三小节,探讨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理;第四小节,运用一般分析框架,研究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最后是简要的研究结论。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模型——一个一般框架

企业可持续成长源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属性、技术能力属性、制度能力属性以及市场权力能力属性4个方面,由此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企业生产能力属性通过产业力纬度反映,企业技术能力属性通过技术力纬度反映,企业制度能力属性通过制度力纬度反映,企业权力能力属性通过市场权力纬度反映。4力纬度结构模型可表示如下: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F(产业力,技术力,制度力,市场权力)

(一)产业力纬度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或盈利能力是企业参与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相对位势的函数,企业收益源于产业效应和位势效应。产业效应和位势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5种竞争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决定产业的利润潜力。当产业结构一定时,成功的企业必定是那些在该产业中具有相对优势位势的企业(迈克尔·波特,1998)。

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波特提出的两个要素,而且取决于企业能否进入有比较优势的战略价值链环节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成。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能使企业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产生价值,而且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为保持可持续成长,分散经营风险,往往选择多个产业门类开展多元化经营,这势必涉及有限资源的配置和产业构成的合理性问题。因此,企业产业力纬度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源泉之一,并且是以下4个因素的函数: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进入有比较优势的战略价值链环节;进入产业内有利地位并形成相对位势: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成。

(二)技术力纬度

首创技术创新理论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它包括5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产品一种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1990)。企业成长和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源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功效、实施差异化经营、降低成本等离不开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直接反映了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发展更新能力,体现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并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获利情况。

(三)制度力纬度

企业制度力纬度包括管理、组织和文化3个方面。管理是劳动分工和社会组织的产物,是企业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智力活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企业文化的培育等无不与企业管理直接相关;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形式不仅决定了企业管理效率、经营绩效的高低,而且决定了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要保持企业可持续成长,必须在企业内部创立学习型组织,培育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企业对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能动作用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它推动着企业创新活动、组织结构变革、企业有序发展,引导着企业员工行为方式,培养员工忠诚度、内聚力和创新力。

(四)市场权力纬度

企业市场权力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取的影响和主宰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支配性力量,它通过诚信经营、关系营销、品牌运作、公益事业、战略联盟等途径加以实现。企业的市场权力源于企业的社会经济价值,是一种隐式契约,它能够维持企业和市场的长期关系,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危机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能力等,并藉以促进企业成长。

从逻辑上分析,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和制度力纬度的协同合力作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但企业可持续成长离不开第四个要素——市场权力纬度。企业可持续成长不仅表现为组织规模、生产规模和人员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最终表现为企业社会经济价值的扩增,即企业能向更广泛的市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源。企业社会经济价值的扩增一方面表现为企业能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其所需求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在利益相关者观念中形象的提升。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往往是通过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仅仅是通过广告、互联网、媒体、书本或大众口碑来感知企业,而这种感知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并决定着企业和市场各种交易关系的状态,进而左右企业发展,因此,企业能否处于良好的被感知状态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至关重要。当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中处于良好的被感知状态时,企业就拥有了入围权、发言权、行动权和支配权,进而形成企业的市场权力。

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制度力纬度、市场权力纬度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市场权力纬度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产业力纬度孕育着企业获利的潜在空间和天然优势,技术力和制度力纬度是提高企业技术效率和代理效率的保证。4个纬度的力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成长,保证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企业成长的持续性,不断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提高。

三、企业自组织特性及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演化

(一)企业自组织特性

企业系统是人工复杂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性。企业系统运行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形成负熵流,通过涨落机制和非线性作用,降低系统的总熵,促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

1.企业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依据系统论观点,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只有不断地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能维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和稳定。企业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表现为企业员工因招聘、跳槽、解雇等原因而有所增减,生产资料数量因生产需要而有所增减,企业通过生产加工和技术转换向外界输出产品和各种废料等;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一方面体现为企业系统从外界获得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体现为企业系统通过适当的信道向外界发布各种信息;企业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既表现为企业系统获取生产过程转换所需的物质能量,又表现为企业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能量。

2.企业系统具有远高平衡态的特征。企业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系统内员工的道德品德、性格特点、理想抱负、个人爱好、宗教信仰、身体状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生产资料和信息资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企业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进而使企业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

3.企业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企业各子系统间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效果大于各部分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系统产生相干效应和临界效应,并推动企业系统走向有序。

4.涨落是企业系统走向有序的契机。企业系统的涨落源于系统内部和环境两个方面。在企业系统内部,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可能因非线性作用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被逐级放大,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企业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的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环境因素的干扰,造成系统内部的涨落。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演化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运动过程,其形成和演化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结果。依据企业可持续成长4力纬度结构模型,可建立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

dS/dt=-kS+β(I,T,M,P)+F (1)

dI/dt=-k[,1]I+β[,1](I,T,M,P) (2)

dT/dt=-k[,2]T+β[,2](I,T,M,P)

(3)

dM/dt=-K[,3]M+β[,3](I,T,M,P)

(4)

dP/dt=-k[,4]p+β[,4](I,T,M,P)

(5)

模型中的I,T,M,P和S分别表示企业的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制度力纬度、市场权力纬度和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k[,1]、k[,2]、k[,3]、k[,4]和k分别表示I、T、M、P和S的变化率与其原有状态的关系,β[,1]、β[,2]、β[,3]、β[,4]分别表示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发展4力纬度I、T、M、P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I、T、M、P和S的变化,F表示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可持续能力变化的影响,t表示时间。

公式(2)表明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包括3个方面:一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变化状况;二是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发展4力纬度I、T、M、P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变化;三是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可持续能力变化的影响。

公式(3)表明了企业产业力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包括产业力的变化状况以及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发展4力纬度I、T、M、P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产业力的变化。

公式(4)表明了企业技术力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包括技术力的变化状况以及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发展4力纬度I、T、M、P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技术力的变化。

公式(5)表明了企业制度力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包括制度力的变化状况以及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发展4力纬度I、T、M、P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制度力的变化。

公式(6)表明了企业市场权力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包括市场权力的变化状况及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企业发展4力纬度I、T、M、P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市场权力的变化。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现状、4力纬度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涨落因素,从总体上确定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跃迁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四、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理

在本小节,作者重点分析企业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企业系统的序参量、企业系统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势函数和非平衡相变,以探讨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理。

(一)企业系统演化的不稳定性

企业系统状态演变过程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高一级能力取代低一级能力的过程,是新结构模式取代旧结构模式的过程。由于一种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原有状态的不复存在,即变成不稳定的结构,协同学称之为不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不稳定性促使系统的有序演化(H.Haken,1978)。企业系统的不稳定性原理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在内部的协同演化和外部参量的作用下,演化为稳定的过渡能力,继而演化到新的高一级能力状态。

图1 企业系统的不稳定性图示

(二)企业系统的序参量——可持续成长能力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是4力纬度协同生成的产物,具有较大的独特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和相对稳定性。可持续成长能力是企业系统演化的慢变量,即序参量(注:协同学支配原理认为,任意系统的状态可由多个变量来描述,并将这些变量分为慢变量或序参量和快变量。慢变量的变化决定了系统的相变。而快变量的变化与系统相变无关,并且快变量自身的变化要受到少数序参量的支配。),其变化将驱使企业各能力子系统的运动演化,进而支配企业系统的演化发展。

首先,作为企业系统相变的序参量——可持续成长能力,其形成是企业内部各能力子系统非加和的结果,是通过自组织过程协同生成的。其次,当产业、技术、制度和市场权力都达到可能发生合作关系的临界状态时,各子系统发生关联,协同行动,导致序参量的出现,形成或提高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再次,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形成和扩增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产业构成的选择和定位、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激励、企业社会形象的巩固和提升等,而4力纬度的改善又反作用于可持续成长能力;促进其演化发展。

(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势函数分析(注:势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反映了系统从一种状态趋向另一种状态的能力。)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非线性变化可用如下运动方程表示:

dS/dt=(-k+g)S-βS[3]+F(7)

式中k表示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变化率与其原有状态的关系, g表示促使系统演化的控制参量,-βS[3]表示可持续成长能力的非线性,F表示随机涨落外力。

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势函数可表示为:

V(S)=[-(-k+g)/2]S[2]+(β/4)S[4](8)

该函数的曲线形状由二次项的系数决定。

1.当(-k+g)<0时,势函数曲线如图2(a)所示。这种状态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演化行为,犹如一个处于势函数谷中的粒子,粒子不断受到随机涨落外力F的冲击,每次冲击都迫使粒子离开S=0的平衡位置,而沿势函数斜坡向上运动,但每次冲击之后最终在恢复力作用下又回到S=O位置上。

2.当(-k+g)>0时,势函数曲线如图2(b)所示。从势函数曲线形态可知,系统原来的平衡位置变成不稳定点。在没有涨落时,粒子在两个能谷中以相等概率出现,既可能出现在左边的能谷,也可能出现在右边的能谷(即对称破缺)。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将从一个状态变到多个.可能状态,形成系统的非平衡相变。

(四)可持续成长能力的非平衡相变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相变是指远离平衡态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现象。当外界参量达到临界值(或阀值)时,非平衡相变就会突然发生,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新态转变。

1.非平衡相变。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势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k+g)从负到正的变化过程,对应者图3中势函数曲线由I—Ⅱ—Ⅲ的变化过程。势函数曲线斜率越来越小,原平衡点S=0处越来越平坦,系统的恢复力越来越弱,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演化范围就越大。此时,当企业系统内部的产业力、技术力、制度力和市场权力等发生微小变化时,都会对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演化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随机涨落力的作用,在远离平衡态时,非平衡相变不可避免发生。

图2 势函数曲线

资料来源: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对称性破缺。势函数曲线从Ⅱ—Ⅲ变化时,系统状态不能同时处于图3中A、B两点上。这意味着系统相变后的状态降低了原系统的对称性,出现了对称性破缺。在企业系统中,某一纬度力量的改变,都会促使可持续成长能力发生演变。由于各纬度力量的变化及其速率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协同结果,这就使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演化方向存在多种路径选择。特别地,当某一纬度力量(或多种纬度力量)发生变动后,在自组织作用下可能只会产生一种状态的可持续成长能力,使势函数呈现极端的不对称性。

图3 势函数曲线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3.分岔与涨落。图4中,当时,即系统处于原来的稳定态;当时,系统不稳定,出现了分岔现象,即出现和两个分支。由于企业随机涨落外力作用,会使可持续成长能力对系统整体性产生微小的偏离,并通过内部4力纬度的自组织运动而被迅速放大,形成巨涨落。协同作用的结果使可持续成长能力得以跃升,进而带动企业系统演变到新的有序状态。

图4 企业系统的分岔与涨落

五、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

目前,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存在短命现象,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根据上述的分析框架,可以认为,企业无法可持续成长源于产业、技术、制度和市场权力4力纬度力量发展的不均衡及其低效整合,制约了企业自组织的形成。

(一)产业选择和定位不合理

目前,相当多的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发展初期还是多元化扩张阶段,普遍存在着产业投资方向模糊、产业选择战略思维缺乏等问题,重复建设、盲目模仿、产业构成不合理以及低效率竞争等现象比比皆是,结果是产业结构雷同、生产能力低水平扩张和低附加值产品过度增加等。因此中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必须注重产业选择和产业定位。首先,要选择有足够发展空间、能给企业带来较长期赢利的产业作为进入产业;其次,通过产业市场细分,选择与企业比较优势相匹配的战略价值链环节,以形成相对位势;第三,为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风险分散,应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技术创新不足

目前,相当多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以及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等,并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瓶颈”。因此,中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必须注重技术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其次,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积蓄人才力量;再次,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后,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功效,提升产品个性化和差异化程度,形成持久而独特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

(三)缺乏制度规范和创新动力

无数事实证明,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制度规范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一切按章行事,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制度创新要求企业能随着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和变革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目前,相当多的中国企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制度的创新。因此,要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因地制宜、不断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把规范制度、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企业制度。要强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组织结构变革以及企业文化重塑,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提供制度保证。

(四)缺乏市场权力

企业的市场权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稀缺资源。企业一旦获取这种市场权力,不仅能够获取权力租金,增强企业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而且能使企业获得特殊的、额外的和廉价的资源,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忽视诚信经营和关系营销、弱化品牌运作和战略联盟等,使企业无法形成自身的市场权力。因此,要进一步促使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就需要通过诚信经营、关系营销、品牌运作、战略联盟、公益事业等,使企业处于良好的被感知状态,并通过企业市场权力的获得,促进企业产业、技术、制度演进,使竞争优势叠加和连续化。

(五)产业、技术、制度和市场权力4力纬度动态整合不够,交互协同性差

这是中国企业缺乏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第一,要重视4力纬度的有效整合。因为产业、技术、制度和市场权力4力纬度力量的动态整合和交互作用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度和成长的可持续性,共同促进企业自组织的形成,保证了企业自组织机制的有效运行。第二,强化4力纬度结构的相互支持作用。因为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包括产业、技术制度、市场权力等在内的各种危机,只有当4力纬度相互支撑,才能保证企业系统在克服危机和跃迁过程中正常运行。第三,主抓制约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子。因为产业、技术、制度和市场权力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那些较薄弱的力量环节不仅制约着其他力量的发挥,而且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高低的关键制约因子,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主要矛盾。第四,注重4力纬度结构的成长管理。因为“企业长寿和成功的首要秘诀是企业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阿里·德赫斯,1998)。因此,加强对企业4力纬度结构的成长管理,保持 4个纬度力量与企业外界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可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简要的研究结论

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制度力纬度以及市场权力纬度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4力纬度结构。企业系统是人工复杂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性,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企业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运动过程,其形成和演化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结果。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现状、4力纬度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涨落因素,从总体上确定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跃迁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机理表现为企业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企业系统的序参量、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势函数和非平衡相变。

要实现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必须重视产业选择和定位、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市场权力的培育,并通过产业、技术、制度和市场权力4力纬度的动态整合和交互协同,驱动企业系统自组织的形成和有效运行。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培育和拓展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

标签:;  ;  ;  ;  ;  ;  ;  ;  ;  ;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一个框架及其在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中的应用_势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