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疗五科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以及护理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20例,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原因包括动静脉内瘘、护理人员、药物以及患者自身四个方面,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可明显消除。结论:加强护士穿刺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职业感以及护理意识,正确处理内瘘拔针,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皮下血肿;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199-01
近年来,需要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逐年增多,血液透析是延长肾衰等患者寿命的有效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动静脉内瘘,但是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容易出现皮下血肿,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针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行血液透析内瘘拔针后出现皮下血肿的20例患者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详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20例,均为前臂动静脉内瘘,采用的均是尼普洛17G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穿刺部位在动静脉吻合口的3cm以上,血流量为180~280ml/min,透析正常完成,护理采用的是一次性护理包,拔针前在穿刺部位贴上创可贴,使用纱布卷压迫血管后进行拔针,最后采用绷带进行包扎。20例患者中拔针后动脉端迅速出现皮下血肿的有11例,拔针10min以内松开绷带后动脉端以上的皮肤逐渐出现肿胀的有3例,拔针后数小时出现静脉端血肿的有6例。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后均在7~10d恢复正常,内瘘血管没有产生硬结,内瘘恢复正常,血流量为200~280ml/min。
2.皮下血肿的原因
2.1 护理人员因素
内瘘穿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尤其是对新瘘来说,若是第一次穿刺没有成功需要多次穿刺,皮下血肿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护理人员穿刺前没有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准确性的评估。透析结束后血管的止血措施不正确,拔针时采用纱布卷压迫的部位以及力度不正确,只是将皮肤上的针眼压到而没有压到穿过血管壁的针眼,已致拔针后血液顺着血管壁针眼流入皮下,造成血肿的发生,压迫力度太轻或者是太重均会引起皮下血肿,对血管造成损伤[1]。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意识不强,在拔针后没有对内瘘进行仔细观察,对患者内瘘的健康教育没有做到位,日常维护也不到位。
2.2 动静脉内瘘因素
内瘘成熟的标志是静脉呈动脉化,即患者血管增厚,清晰显露,并突出在皮肤表面,出现明显动脉搏动或者震颤,内瘘直径扩大,确保穿刺的正常进行,有充足的血流量。若内瘘不成熟,静脉壁薄弱而脆,会因为压力过大损伤血管最终导致皮下血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药物因素
血液透析过程中过量使用抗凝剂,延长了凝血时间,发生皮下血肿。
2.4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缺乏对内瘘有关知识的了解,没有一定的内瘘自我护理意识,拔针后压迫时间过短、活动过度使纱布卷压迫处偏离针眼、绷带过早解除造成血液渗出,患者自身的血小板、血色素较低,从而凝血功能低下。
3.皮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3.1 皮下血肿的预防
护理人员需要对血液透析的基本流程以及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加强穿刺基本功的练习以及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掌握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的成熟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使用最佳时间是成形术后3~4个月。对于初次使用内瘘的患者来说,最好在1个月以上时再使用,因为太早使用时内瘘静脉壁薄弱而脆,刚开始进行穿刺时容易出现皮下血肿进而对下次穿刺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初次使用内瘘的患者可由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评估血管,在保证内瘘成熟后再进行穿刺[2]。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以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口头介绍、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健康手册、播放有关视频等,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内瘘拔针后皮下血肿有关知识的了解,从而加强对内瘘血管的保护意识。给患者介绍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在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患者对其进行护理,提高患者对血肿的识别能力,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减少出血量,减轻肿胀程度。
穿刺部位和进针方式的正确选择。每次透析之前需要采用望、触、听的方法对内瘘血管进行准确性的评估。穿刺点部位在吻合口上方4~6cm处,穿刺部位需要轮流更换,不可定点穿刺,定点穿刺会损伤血管、使血管壁弹性减弱、形成硬结瘢痕。进针之前需要对进针的走向进行观察和确认,不可在没有摸清血管的情况下盲目性进针。进针时需要将针尖的斜面向上,使其平行于血管壁进行穿刺,防止针尖在血管内来回探查寻找静脉,如此的话会将静脉的完整性进行损伤最终造成破损。
拔针的正确方式。拔针之前在针眼处采用碘伏棉签消毒,贴上创可贴。采用无痛拔针法,即先拔针后按压。压迫力度以可止血、可保证穿刺点上下两端搏动或者震颤为宜。压迫时间根据个人的凝血功能而定,一般20~30min后可逐渐放松。新瘘患者在拔针后需要观察10min后确定止血后方可离开[3]。
3.2 皮下血肿的护理
拔针后立即出现的皮下血肿,迅速顺着针眼及其上下方血管纵行采用手的大鱼际进行压迫,将手臂抬高,在肿胀处进行冷敷10~20min,之后采用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进行局部冷敷,以便消肿消炎。24h后改为热敷,可以减少感染、栓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付梅.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4):42-43.
[2]陈金霄,施素华,李彩凤.皮下血肿和低血压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6(8):22-24.
[3]王婧,矫健梅,彭影,等.48例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8,1(4):268-271.
论文作者:薛明月,孙美玉(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血肿论文; 皮下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血液论文; 针眼论文; 发生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