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媒体组合的最佳“结合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数学论文,媒体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后,教学媒体比以前更加丰富了,教室里基本上都配备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都订购了配套学具,教具也比以前更齐全了。这些改善,都是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服务的。然而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使用媒体的时候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整堂课都依赖于课件,板书一个字都没有;学具和教具没有很好地配合使用,教具演示跟课件播放重复进行而浪费时间等等。笔者认为,在使用教学媒体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简洁、务实、灵活、高效的原则,使教具、学具、板书、课件等手段取长补短,配合使用,从而以最经济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课件与板书的“动静搭配”——板书突“重点”,课件破“难点”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时,把所有的内容都用屏幕显示,整块黑板空空的或者黑板上只有学生的板演。其实,板书和课件两者之间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课件的优势在于能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给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直观的平台,它的缺陷就是当进入下一个页面时,前面的内容很难一直保留在屏幕上;而板书虽然在形象、动态方面受到限制,但它却能将重点内容静静地留在黑板上。因此,要将课件与板书动静搭配起来使用,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知识结构体系精心设计成清晰、美观的板书,把整堂课始终停留在黑板上,让学生不断地、反复地记忆、揣摩、理解,从而以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大的知识量。而对一些学习中的难点,则要用电脑制作成课件,以直观、动态的形式辅助学生攻克难点。
【案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精心设计本堂课的板书,将面的形状、数量、大小,棱的条数、长短,顶点的个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与相互转化设计成一幅对称的知识网络图(以“面、棱、顶点”为轴心,两边分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方面的特征,下面是长方体包含正方体的韦恩图)。通过这幅美观的静态板书,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内化,从而逐渐地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而本堂课的课件则要在以下一些“难点”的突破上发挥优势:首先通过电脑的动态“闪烁”,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面”“棱”“顶点”这些概念,接着在数数量的时候,可以将“面”一个个移出,同一组的“棱”用相同颜色闪烁(透明的模型),使学生有序地数出它们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将相对的“面”或“棱”进行动态移动、重叠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长短关系,最后通过动态演示长方体转化成正方体的过程(长、宽、高缩成一样长),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课件与教具的“优势互补”——教具贵“真实”,课件更“动态”
课件与教具都属于“演示”类媒体,它们都起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先是用教具为学生演示一遍,然后又在大屏幕上将刚才的过程重复播放一遍(这些课件多数是网络下载或他人提供的,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有选择地设计的),这样的重复使用,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降低兴趣。笔者认为,课件与教具虽然属于同类演示媒体,但在具体使用时还是有各自倾向性的:在真实可信方面,课件不如教具,因为课件毕竟是模拟的;在动态展示方面,有些教具不如课件,因为不是所有教具都能制作成灵巧可动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有选择地配合使用。
【案例】学习“长度单位”时,有些教师喜欢把尺子做成课件,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尺子的刻度来认识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殊不知这已经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了,因为大屏幕上的“尺子”是经过放大的,它上面的1厘米、1毫米是远大于实际长度的,学生会误把它当成标准长度印入脑中;而这堂课的重点却是要学生建立这些长度单位的“长短”概念,它必须要借助真实的教具和学具,通过反复地观察、想象、记忆、测量等活动来建构空间长度概念。又如,当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复习时要将几种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沟通,此时如果借助电脑进行动态演示,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课件动态演示推导如下:将梯形的上底延长到与下底相等时,原来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
。
三、课件与学具的“人机对话”——操作中“明理”,演示中“提炼”
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那么,教学中学具的操作和课件的演示怎样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一般的教学程序,我们都是让学生先用学具进行自主操作,然后大家进行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反馈配以课件的演示。课件的演示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条理清晰、完整系统、深刻到位的梳理,它的重点是在学生自主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升华,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发现规律性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的“师生组合”——学生去“尝试”,教师来“引领”
当学生用学具在操作时,教师手中的教具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教具、学具的组合与课件、学具的搭配有什么区别?笔者认为,课件与学具在组合使用时,一般学具操作在前,课件演示在后,学生在操作时通常是不播放课件的,最多在屏幕上打出一些“操作提示”引领学生如何动手,而对具体知识要点等学生自主尝试后再进行系统地演示。教具和学具组合使用时,教具主要是为配合学具服务的,它可以贯穿于学具操作的全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可以用教具为学生“引路”,使学生的操作更加有序、到位;学生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可以用教具给学生“点拨”,使操作能顺利进行下去;学生操作结束后,可以针对重点难点的环节再次用教具进行“强调”,或对学生没有想到的方法进行补充。另外,有些教具制作上比学具更灵巧一些,可以通过演示来弥补学具操作中的不足。
【案例】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硬纸糊成的圆柱体模型学具,教师揭示学习任务后,引领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前教师拿着教具向学生说明要求:先在圆柱体上画出一条高,然后沿着圆柱体的这条高把侧面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图形是什么形状?这个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怎样求出这个侧面的面积?讲清要求后,学生开始尝试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此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由于没带剪刀而用小刀割侧面,割歪了,展开的侧面成了一个不规则图形,这个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求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而使探索活动陷入僵局。教师发现这是一个使教学往深度发展的契机,于是利用手中教具随手剪了一个不规则面展开图,让大家进行讨论:如何求这个侧面的面积?学生经过互相启发,很快发现了只要通过割补就能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再次利用教具强调:不管哪种剪法,剪成图形的底(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高(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从而引领学生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