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夜啼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晓仙,陈华

杨晓仙 陈华

【摘 要】 目的 观察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选病例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对60例夜啼患儿,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啼哭、身热、烦躁等症状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愈40例,占66.7%;好转15例,占25.0%;未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而惊恐伤神型疗效100%。结论 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夜啼临床疗效确切,尤其对惊恐伤神型最有效。

【关键词】 推拿; 夜啼; 疗效

小儿夜啼多见于婴幼儿,以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天明渐安,白天如常为主要表现,属于婴幼儿常见病之一。本病日久不愈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西医认为母亲孕期忧郁、母子不良关系及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肠道功能不成熟、缺钙等原因是引起小儿哭闹的原因[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脾虚食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所致。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口服中药、点刺、放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熬制中药汤剂繁琐、小儿中药喂服难等缺陷。而推拿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作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夜啼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0例患儿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小儿推拿科门诊,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2天,最大6个月;病程最短2天,最长4个月。

2.纳入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夜啼的诊断标准[2]。即入夜定时(多在子时左右)啼哭不止,轻重表现不一,但白天安静;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

3.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夜啼的诊断标准。分为①脾虚食滞型:哭声低微,睡喜弯曲,腹部喜温喜按或脘腹胀满,四肢欠温,食少便溏或酸臭,小溲清长,面色青白。唇舌色淡,苔薄或厚,指纹淡红或紫。②心经积热:哭声较响,见灯火则啼哭更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安,身热多汗,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红紫。③惊恐伤神型:夜寐突然惊醒而啼哭,哭声尖厉,如见异物状,紧偎母怀,面色青灰。舌苔正常,指纹青紫。

4.纳入标准

①符合夜啼的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②受试者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③治疗前2周未接受其他方式的治疗;④年龄≤6月。

5.排除标准

①排除生理性夜间啼哭;②排除因各种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③实验室及其他各项检查无异常指标。

治疗方法

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推拿的主要穴位和方法:摩腹5分钟,补脾经100次,清大肠100次,运内八卦100次,捣小天心100次,按揉耳后高骨穴100次(双侧),揉百会100次。辨证加减,脾虚食滞型,加推下七节骨100次,揉一窝风100次;心经积热型,加清心经100次;惊恐伤神型,加清肝经100次。以上手部所取穴位均用患儿左手。每日推拿1次,3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定与治疗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啼哭休止,夜寐正常;好转:入夜啼哭次数减少,程度减轻,稍哄即止;未愈:夜啼如前,未能休止。

2.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见下表)

各型夜啼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停止推拿,一周后进行疗效观察。60例患儿,治愈40例,占66.7%;好转15例,占25.0%;未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三种证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9,p=0.008)。三种证型两两比较,心经积热型与惊恐伤神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p=0.002);脾虚食滞型与惊恐伤神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9,p=0.023);脾虚食滞型与心经积热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9,p=0.671),上述结果表明,推拿治疗小儿夜啼,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对治疗惊恐伤神型最有效。

典型病例

患儿李某,男,4个月,3天前因照护不当从床上摔下后突受惊吓,致夜间哭闹、烦躁不安,睡梦中不时惊醒并啼哭不止,白天精神饮食如常。查体: 患儿口鼻周围面色青暗,指纹色暗。诊断为惊恐伤神型夜啼。予上述推拿方法治疗,操作过程中患儿入睡。第2天就诊时患儿家长诉推拿当夜夜啼未发作,再行推拿2次以巩固疗效,后追访患儿未再发作。

讨 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脾阳亏虚、乳食积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所致。《幼幼集成》指出:“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脾)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因初生儿离开母腹,环境由胎内转变为胎外,又因小儿脏腑幼嫩,阴阳二气稚弱,调节及运化能力较差,所以不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乳食,都可导致小儿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于平衡,一旦感到痛苦,就只能用啼哭来表达[3]。推拿所用的穴位和手法中,摩腹、补脾经、清大肠、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揉一窝风可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温阳散寒、消食导滞、调节胃肠功能;捣小天心、按揉耳后高骨能宁心除烦、镇静安神;清心经则能清心除烦,宁心益志;清肝经可清热息风,定惊除烦。上述手法辩证运用,共收温脾行气、清心泻火、定惊安神、平衡阴阳之效。本研究证明辨证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夜啼效果明显,且具有安全可靠,方法简便, 疗程短,无任何副作用的特点, 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许双虹,陈建宏,林诗书.小儿七星茶新用[J].新中医,2009,41(3):100-10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0.

[3]徐海燕.桅子豉汤方敷神网穴治疗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11.

论文作者:杨晓仙,陈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推拿治疗小儿夜啼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晓仙,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