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编写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教材论文,地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悉,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中各学科新教学大纲最近已获通过,地理新大纲的新意得到柳斌副主任的表扬与赞赏。新教材编写工作现已启动,编写顺序采用单元(即1.1、2.4等)取消章节,印刷试用新版本(大16开),新大纲新教材也将在1997年秋季集中在部分省(市)试用。
值此新教材编写之际,笔者想谈一谈:
一、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地理学科与地理科学有密切的联系,都以地理知识为内容,地理学科内容来自于地理科学知识,但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
一句话,学科教材是把某些科学知识,改变为教学适用的学科知识体系。于是,编写教材的关键就是在“变”字上做“功”。切忌照抄、全搬。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融合
什么叫知识,通俗地讲,就是:事实+概念知识。此式表明,事实即常说的感性知识,而概念则属于理性知识,这两者是任何一门学科必有的内容。
教材光列事实,缺少理论概括,无指导意义。教材空谈理论,没有足够事实论证,则理论无基础。所以著名心理学家阿瑞提说:“没有原发过程(形象思维),只有继发过程(理性思维)的创造,是概念的堆积,绝不会产生上乘之作:只有原发过程,而没有继发过程的创作,不会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教材内容要求:
1.论点、论据、案例三者俱备,把理论置于事实的基础之上,并以观点统帅事实。
2.案例或事实不强求数量多寡,而在于真实、可靠、典型、有说服力。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理性知识不仅要求“适量”(相对于教学时数),更要求符合“质的规定性”(相对于教学大纲)。要能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材的选材,应充分考虑到知识的两个飞跃,(1)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再由理论去指导实践。
三、继承与吸收
世纪更迭,必然要求人们从多元的角度,(1)多源地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结晶的知识;(2)全方位地吸取现代中外先进的文明成果。
1.批判地继承——扬弃 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待旧事物应采用辩证否定的态度——扬弃,舍弃陈旧的、不适应现代需要的东西;保留一切积极的、向上的因素加以发扬,从而体现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和继承关系,而继承又总是表现为否定地叠加,批判地吸收,那么,教材的选材,也就必须要舍得割爱,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入选的材料应该全部是精品,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2.继承必须超越——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由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保守的继承是很难向上推进的,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所成就的。之后,爱因斯坦又站在牛顿的肩上再登高峰。看来,教材的新意,必须在继承上有所超越,破旧才能立新。
3.“吸收”一定要创新 追述编制地理大纲的新意如何而来,或可提供编写新教材的参考。当编制组老师讨论大纲初稿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回到了老教材、老大纲的框框之中,什么科学性、系统性、地理性在脑海中盘旋回绕,欲新而得不到新。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难啊!难怪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人的脑袋是一所最坏的监狱”(意思是说,传统思想象影子一样无声无息地跟在人们的背后,难以摆脱)。老师们听后异口同声说:“讲得好,咱们赶快跳出监狱大门”。这句名言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换脑筋思考、思考、再思考。最终新意也就出现了。如此说来,“换脑筋”是编写新教材推陈出新的一个法宝。
编写新教材是一个知识的“解组——重构”过程,它必然要打破既存的格局,调整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编著者具有发展的观点、发现的方法、预测的手段,精心设计、加工整理纷繁复杂的手边资料。
4.“吸收”要求思想开放 “吸收”意味着要引进新的知识,它是一个“甄别——移植”过程。什么是新,因为地理学科的主轴是人地关系,所以,“新”字要与“人”字挂钩,才叫新,这样就防止了盲目引进、盲目排他两个极端。怎样纳新,遵循小平同志的指示,思想要解放,胆子大一点,步子迈快一点,把东方的、西方的文明成果、现代科技、知识精华,大胆引进来,包容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使新旧知识、中外文化相互碰撞、渗透、同化。这实质上就是利用一个对象的功能作用,来替换或弥补另一个对象某些功能的不足。好比中医诊病,采用西医x光透视检查手段,准确诊断病情的道理一样——说明中医的思想解放了。
批判式地认同,创造性地转化,开放型地吸收,就会促使新的地理教材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新文化的创新者,
四、循序渐进与知识结构
本文讲的序,是指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认只能力的发展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三者的有机结合。
逻辑顺序——知识系统内各个知识单元的联结顺序应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概念——判断——推理。这一思维发展过程在编写教材时必须给予重视。
认识能力顺序——上述知识逻辑顺序也应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才具有教育学上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学的高效率。
认知顺序——知识系统的层次关系,不论部分——整体、特殊——一般,或者是整体——部分、一般——特殊,都应该体现出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至于知识的深浅难易,也要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理解水平。
教材的编序与知识结构有密切关系,知识结构的形式大致有:
1.归纳型知识结构 表现形式为:个别——一般、部分——整体、形象——抽象,其特征、逻辑概括性强,有利于“形成性”学习。
2.演绎性知识结构 表现形式为:一般——特殊、由一个整体的质———到另一个整体的质。其特征,能大大丰富知识领域,是教材扩展知识面的有效组织形式。
3.发生型知识结构 知识系统的逻辑展开大多与自然界、社会界众多事实的历史演变过程相统一,地理教材中相当多的知识需要采用此结构。
4.认识型知识结构 知识的组合以认识规律为基础,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组织形态。
(1)阶梯型结构 例如,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近年来各地盛行的单元知识结构,就属于此类型。
(2)网状型结构 知识体系由众多的知识环(点)组成知识链,知识链再组成知识网(见右图)。其特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线是用方法(科学方法、学习方法)连成的。充分体现了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结构就是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知识结构形式当前最为盛行。
(3)树型结构 大信息容量的知识系统常采用“教材树”结构组织形式,即根系——基本系——主干系——支干系,其特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4)循环型结构、求索性结构等等。
有结构就有功能,编写的新教材就要让它发挥结构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反映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合方式的统一,任何形式总是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建立适合于内容发展的新形式。笔者认为新的形式应当是:
1.知识巧妙组合 举艺术品为例:作曲家、画家,巧妙地将一堆堆符号、文字、颜料加以精心组合,就构成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幅幅美妙的画图。艺术家能把腐朽化为神奇的绝妙技巧正是教材编著者的借鉴之处。
2.贯穿方法论指导 引布鲁纳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论点中所举的案例,“如,一个已经学习了美国东南各州的社会和经济地理的学生,开始学习美国北方中央地区的地理学,学生在一张画着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注明地名的地图上,寻找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很多有关城市建设要求的理论:一是水运决定论,把芝加哥放在默萨比山脉附近;一是食品供应决定论,把芝加哥放在衣阿华的肥沃土地上等等。这次讨论对学生来说,城市的位置成了一个能够经过一番思考发现的问题。”布鲁纳小结说:认识过程本身的积极意义是学生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现代教育思想精粹》P.150。
除发现方法外,思维方法、分析方法、推理方法、读图方法、阅读方法等等在新教材中均应有所体现。
3.贯穿变式训练 表述形式的变换被认为是培养青年学生走向创新的开始。一是文字、图像、作业三者有机结合,反映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图、文、表格的相互转换,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第四章“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课文、文字简练,逻辑推理十分自然,不必要再加一张繁冗复杂的循环略图,似嫌重复。倒不如设计一幅示意图(如上图),让学生自学课文(即这一课的教学方法),将课文知识要点迁移到图中。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知识转换(文变图)的能力,又体现了图、文、作业三者的结合。
六、结束语
教材的新意是由无数具有新意的部分,建构成一套全新的新教材总体。
教材的完整或完善,人们都在追求,但永远也追求不到,因为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理想永无止境。新教材在世纪交替的这一阶段,如能做到整体上的完善也就算达到了理想的境界。确切地说,艺术和知识的魅力,就在于只有不完整的完整,才是真正的完整。它能给人们留有思索、想象的余地,提出更好的意见,以弥补和拓展编著者始料不及的部分,进而提高教材的完整性。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新意已得到公认和领导的表扬,我们期待着高中地理新教材也将以崭新的面貌问世,迎接21世纪的到来,并作为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份献礼。